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類型研究

時間:2022-10-12 10:51:06

導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類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類型研究

摘要: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實踐活動的歷史遺存,這種歷史遺存表現為一種物質和精神的資源。紅色文化資源不僅其精神內涵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內在的統一性,而且具有形式多樣、分布廣泛、易于開發等特點,能夠被教育者開發和利用,成為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價值論為理論基礎分析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類型,為更好地實現其價值提供了理論支撐。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馬克思指出:“‘價值’是在人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1]他認為,“價值”并不是一種實體范疇,而是一種關系范疇,具體表現為主體和客體間的一種需要和滿足的關系。學者李德順從主體性的角度探尋價值,指出:“價值是‘客體的存在、作用以及它們的變化對于一定主體需要及其發展的某種適合、接受或一致’。”[2]由此可見,價值是一種主客體間相互作用的關系,主體是指實踐者,客體是指實踐指向的對象。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具體表現中,主體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是指紅色文化資源。這里所說的主體不僅僅是單個人,更是以類作為區分的人,指某一個群體。“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人就是指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4]。通過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分析,能夠更清楚地、更具體地揭示價值的類型,為更好地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從價值主體的角度,可將紅色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分為社會價值、集體價值和個體價值。

一、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

從字面上看,紅色文化資源一詞可以分為三個要素:紅色、文化和資源,這三個要素并不是簡單地組合在一起,而是有機統一的,共同支撐著紅色文化資源的概念和內涵。“紅色”強調了紅色文化資源發生的主體和時間;“文化”強調了紅色文化資源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活動及其結果的歷史遺存;“資源”則強調了紅色文化資源可以開發及利用。筆者分析了眾多學者對紅色文化資源概念的研究,比較贊同張泰城的說法,認為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進行的革命活動及其結果,這種活動及結果表現為人民可以開發和利用的歷史遺存”[5]。但這個定義僅將紅色文化資源的年代限定在革命戰爭年代,筆者認為,這種歷史遺存不僅僅是在革命戰爭年代,更是在建設和改革時期賦予其新的內涵,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基于此,筆者將紅色文化資源定義為: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及改革時期進行的活動及其結果,這種活動及結果表現為人們可以開發和利用的歷史遺存。

二、紅色文化資源的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價值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有個體價值、群體價值、精神價值、物質價值等。紅色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從社會角度來考察,如意識形態明顯、形式多樣、分布廣泛,是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一)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是指思想政治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應該始終與社會發展要求相一致,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動搖。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踐行黨的綱領和宗旨,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紅色文化資源的發生學來考察,其起源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緊密聯結在一起,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發展的見證,同時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緊密相連。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必須與其線路相一致,而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遺存,見證著黨的發展,是共產黨必然執政地位的歷史見證。大學生通過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了解能夠更直觀、更深刻地體會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更加體會到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歷史必然性,從而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堅持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堅持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信心,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二)充實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能夠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并且主客體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6]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在長期實踐中,我們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來之不易、彌足珍貴的,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我們一定要認真總結、長期堅持,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7]紅色文化資源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宣傳工作積累的經驗中呈現出來的歷史遺存,更是現時代先進文化的“基因密碼”。

三、紅色文化資源的集體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一般是在集體中開展的實踐活動,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紅色文化精神,包含著集體的文化和集體主義的追求,因此,紅色文化資源在集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體現著獨特的價值。(一)營造紅色文化氛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在于將歷史的文化、革命的文化融入其文化體系當中。文化有著歷史的繼承性和鮮明的時代性,是當前時代精神的基礎和傳承。將歷史的、傳統的優秀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教育方式的創新,將傳統優秀文化與大學生的時代文化融合,能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紅色文化,表現為樂觀積極、追求理想等等,有助于培育大學生積極的集體情緒。(二)培養集體主義精神。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根本價值追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核心要求。紅色文化中蘊含著革命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價值追求,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反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能夠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集體主義是紅色文化的核心,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后”,還是建設改革年代的雷鋒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和航天精神,都體現著紅色文化中對集體主義的闡釋與選擇。因此,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反對個人主義,在集體思想政治教育中顯示出其獨特的價值。

四、紅色文化資源的個體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因個體的不同而呈現出價值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從個體角度來考察,紅色文化資源的形成過程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這些精神內涵是大學生成長的思想養分,能夠培育他們不怕艱苦、團結奮斗、自強不息、勇于實踐的品質,在大學生個體中呈現出其獨特的價值。(一)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中西文化不斷碰撞,對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很大的影響。一方面能夠讓他們立足現狀,放眼看世界,樹立全球意識;另一方面,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精神空虛、利益至上、不求實際等等。對于教育者而言,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課題。紅色文化資源見證著中國共產黨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帶領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走向獨立、富強的光輝歷史,其中所呈現出來的艱苦奮斗、愛國主義、開拓創新、民族自信等是大學生優質的精神食糧。紅色文化資源能夠喚醒大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記憶,自覺抵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心,培育主流意識形態,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創新精神,豐富大學生精神世界,塑造其健全人格。(二)調控大學生的行為規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從“內化”到“外化”過程,最終歸結到個人的行為上。要達到個人的全面發展,需要通過不斷地實踐,不斷地修改,循環反復,使個人的行為達到社會的要求。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很多價值追求和價值選擇,大學生通過學習,了解革命先輩在艱苦卓絕條件下的價值選擇,從而能夠在時代的浪潮中作出正確的判斷,規范和調控個人的行為。紅色文化資源是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具有獨特的價值。其中社會價值是主導,紅色文化資源能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集體價值是中介,能夠反映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集體價值;個體價值是基礎,只有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大學生能夠在紅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份,規范個體行為,才能培育學生適應社會,全面發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紅色文化資源繼承了中國革命傳統精神,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呈現其先進文化的特性,具有獨特的魅力和生命力,是大學生塑造良好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優質教育資源。大學生在新時代要傳承紅色基因,讓紅色引領我們立足世界,提升紅色文化自信,在紅色光輝照耀下努力拼搏、砥礪奮斗,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力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2]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5]張泰城.論紅色文化資源的分類[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7(4).

[6]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9.

[7].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1).

作者:黎鉆儀 檀陽陽 單位:廣東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