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調解論文

時間:2022-04-06 08:40:00

導語:產業結構調解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結構調解論文

革新開放以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月以來,我國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效果,我國已連續8年景為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生長中國家,名副著實地成為天下列國所青睞的投資熱土。制止2001年12月尾,天下累計答應外商投資企業390484個,協議外資金額7459億美元,現實使用外資金額3954.69億美元,其中2001年度答應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6139個,比2000年增長16.0%,協議外資金額692億美元,增長10.4%,現實外商直接投資468億美元,增長14.9%。

我國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歷史大概可以分別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9年到1991年,這一階段是我國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起步階段,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和金額都較少。只管這暫時期外商直接投資逐年增長,但其在我國現實使用外資金額中所占比重較小,只有29.32%,因此,在這一階段外商直接投資還不是我國使用外資的主要情勢。第二階段從1992年到1998年,這暫時期外商直接投資大幅度增長,而且連結了較高的增長速率,外商投資在我國現實使用外資金額中所占比重凌駕對外乞貸,為74.02%,最高年份達78.14%(1994年),此時外商直接投資已經取代對外乞貸,成為我國使用外資的主要情勢和國際資本流入我國的主渠道。第三階段從1999年至今,這暫時期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速率有較大幅度減緩,但外商投資金額連結在400億美元以上的范圍。

憑據國鄉信息中心的測算,[1]在1981至2000年的20多年間,中國GDP年均9.7%的增長速率中,約莫有2.7個百分點來自使用外資的孝順。隨著我國2001年景為WTO正式成員,可以預見外商對我國的投資將會有較快增長,外商直接投資范圍及其在我國黎民經濟中的職位地方都將連續前進,外資對我國財產結構的影響也將更大,因此,研究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結構尤其是財產結構的影響,是一個具有緊張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題目。

一、外商直接投資的財產結構散布特點及其成因

為了研究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財產結構的影響,必須先相識外商投資在我國三次財產之間的散布特性,為此,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臨其加以闡發:

1.外商投資在三次財產之間的散布。現在,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主要會集于第二財產(尤其是產業部門),而對第一、三財產的投資比重則偏低。如表一所示[2]

表1外商直接投資(協議額)在三次財產之間的組成(單元:%)

附圖

資料源頭:《中國統計年鑒》、《中外洋資統計年鑒》

2.財產內部結構。總體來看,外商在我國第一財產的投資范圍不停不大,在整個外商投資中所占的份額很小。1979-2000年,外商直接投資的協議金額累計僅120億美元,而外商投資額最大的1995年也只有17.4億美元;同時,第一財產的外商投資項目勻稱范圍也較小。從第一財產內部外商直接投資的散布來看,主要是會集在農業,尤其是蒔植業,而對林業、牧業和漁業等部門的投資少少。在2001年1-6月第一財產的3.35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中,農業項目為2.22億美元,占66.26%。

在第二財產中,外商直接投資主要會集于產業部門,尤其是制造業,而修建業所占的比重較小。在20世紀90年月以來的全部協議投資中,產業比重最高的年份到達80.46%(1991年),最低也有45.85%(1993年);而修建業的比重最高為5.07%(1997年),最低只有1.05%(1991年),勻稱為2.98%。在2001年1-6月第二財產的163.12億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資中,產業部門的投資為160.59億美元,比重為97.87%。

1979-1990年,在外商對第三財產的協議投資額中,房地財產和社會服務業的比重為60.27%,90年月后上升到70%左右,只管近來幾年這個比重有所降落,但仍占第三財產外商投資的絕大部門。綜上所述,外商對我國第一、二、三財產的投資主要會集于農業、產業(尤其是制造業)、房地財產和社會服務業。

3.產業內部外商直接投資的散布。外商對我國產業部門的直接投資主要散布在制造業,其中加工產業的比重很高,質料產業的比重不大;輕產業的比重較高,重產業的比重較低;同時技能麋集型財產的投資比重高于一樣平常加工產業。

從近來幾年外商直接投資在產業內部的散布來看,制造業的投資比重很高,采掘業和電氣水部門的投資比重較低。在1996-2000年的外商協議投資額中,制造業的勻稱比重為88.53%,采掘業和電氣水部門的勻稱比重分別只有2.06%和9.41%;在同期的外商現實投資中,制造業的比重為89.78%,采掘業和電氣水部門的勻稱比重分別為1.87%和8.35%。在制造業內部,外商投資比重較高的是機電產業、化學質料及制品業。

4.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域散布。從外商在我國投資的地理散布來看,外商投資主要會集于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福建等沿海地域。從表3可以看出,在已往的20多年中,外商在我國中西部地域的投資相當少,無論是從協議金額來看,照舊從現實投資來看,中、西部地域的投資比重不夠整個投資的15%,而85%以上的投資會集在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域。連年來,隨著我國西部洞開發戰略的實驗及一系列優惠步伐的公布,西部地域對外商的吸引力有所增強;據不完全統計,天下500強中已有80余家企業在西部地域投資或設立服務機構。

表2我國東中西部各地域外商投資情況(制止2000年末)(單元:億美元)

附圖

資料源頭:《2001年中外洋資統計年鑒》第3頁

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散布之以是具有以上幾個特點,主要與下面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一是與廠商謀劃的目的相干。廠商謀劃的目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主要是為了攻克我國巨大的斲喪品市場,這既與我國生齒浩繁的市場上風相同等,也與外商謀劃目的相同等。

第一財產是我國重點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領域,但現實外商直接投資比重較低,至2000年末僅為1.78%。其緣故原由在于農業開發投資大,接納期長,利潤率低,危害大,這與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所尋求的短期盈余目的不符。但同時也說明確我國農業開發條件較差,對外商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我們在怎樣革新農業投資情況方面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外商投資偏向的選擇同時也與我國的投資政策和商業政策相干。由于我國對斲喪品的入口限定較嚴,外商想要進入這一潛力巨大的市場,只有議決直接投資要領,而我國對重化學產業產物的入口限定較松,因此,搪塞我國的重化學產業品市場,外商主要議決商業來攻克。

二是與我國現在的投資情況相干。我國現在的投資情況是輕產業投資較容易,而重化學產業投資較困難。與重產業相比,輕產業所需投資較少,能耗低,搪塞交通運輸要求相對不嚴,選擇余地大;加之輕產業品投資能夠使用斲喪厘革快的特點,投資者可以開發出更新、更適用、更雅觀、更自制的產物來吸引斲喪者從而得到較高的利潤。以是,外商比力青睞于對輕產業的投資。而重化學產業能耗大,對交通運輸和相干財孕育發生長的要求較高,而且投資額大,接納期長,因此,外商對該行業投資興趣不大。

三是與地域經濟投資情況相干。我國中西部地域經濟生長水平不高,加之交通條件較差,基礎財產單薄,西部地域的團體投資情況與東部沿海地域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3][4]因此,只管外商投資有向我國中西部擴展的趨向,但這種趨向希望相對遲鈍,可以預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外商投資仍將主要會集在我國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域。

二、我國財產結構的現狀與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

革新和開放以來,隨著市場機制調治作用的增強,結構厘革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顯著地體現出來,當前,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要害是結構題目而不是總量題目。相識我國的財產結構現狀,找出調解結構毛病的對策是當務之急。當前我國財產結構有以下特點:第一,GDP中第二財產比重偏高,服務業的比重偏低。2000年,我國第二財產在GDP中所占份額為49.2%,高于尺度結構的比例,服務業在GDP的份額為32.8%;與“尺度結構”相比,顯著偏低。第二,在財產結構中,農業所占比重過高,服務業比重偏低。2000年,我國第一財產的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高達49.9%,顯著高于尺度就業生齒28.6%,毛病水平超乎平凡;第三財產比重偏低,就業比率為26.4%,而尺度就業比率為30.7%。第三,都市化水平不高。2000年,城鎮生齒在我國總生齒中所占比例為30.4%,遠遠低于尺度化水平53.0%,評釋中國尺度化水平遠遠落伍于產業化歷程。第四,輕重產業比重毛病緊張。近來幾年,關于以后我國重產業應該得到較快生長,重產業在產業產出中的比重應有較大幅度上升的看法比力盛行,主要理由是中國產業在80年月和90年月上半期的生長過于“輕型化”,中國現在的重產業比重較低,輕產業比重較高。

我國三次財產出現以上結構毛病,與外商對我國三次財產投資的結構性毛病有肯定關連。外商直接投資的結構性傾斜加大了我國三次財產的結構毛病。革新開放以來,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主要會集在第二財產尤其是產業部門,對第一財產的投資比重很低,對第三財產的投資比重也偏低。在1996至2000年的外商現實投資中,第二財產的比重高達70.38%,其中產業的投資比重高達66.57%,而第一財產的比重僅1.42%,第三財產的比重也只有28.20%。在2001年末注冊登記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就外方注冊資本而言,第二財產的比重為64.08%,其中產業的占61.32%,而第一財產的比重僅為1.54%,第三財產的比重為34.4%。顯然,外商投資結構向第二財產特別是產業傾斜的特性很突出。

從我國三次財產結構的現狀看,90年月以來第二財產尤其是產業的比重升幅過大,第三財產的現實比重分歧理降落,使財產結構毛病變得更為突出,并對經濟增長孕育發生了較大影響。我國財產結構毛病的加深,與外商投資過多地向產業部門傾斜有肯定關連,其主要體現為:

1.外資產業的結構傾斜助長了我國斲喪品產業的太甚擴張。近幾年我國產業斲喪品相對過剩,生產本事大量閑置,除了城鄉斲喪需求趨緩的緣故原由之外,主要是由于產業比重過高的條件下產業結構向輕產業傾斜。80年月中期以來斲喪品產業不停擴張,其主要緣故原由之一即是外商直接投資太甚會集于斲喪品產業。據統計,制止到2000年末我國三資產業企業的外商直接投資額中,輕產業的比重占58%,重產業的投資比重占42%。

2.外資產業的結構傾斜加速了我國產業結構的高加工度化進程。外資產業高度會集于制造業,而在制造業中又主要會集在加工產業。由于結構傾斜的存在,外資產業占我國以產業品為質料的加工產業增長值的比重現在已靠近1/3,占加工產業產物販賣收入的比重已達1/3,而占質料產業的兩個比重只有10%左右。這個特點使外資產業的迅速生長更多地推動我國加工產業的擴張,加速了我國產業結構高加工化的進程。

3.外商投資在第三財產的結構性毛病對第三財產的結構變更孕育發生了顯著影響。現在外商對我國第三財產的直接投資主要會集在房地財產和社會服務業,其次是批發和零售商業、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而對其他大多數第三財產部門的投資比重很低,投資的結構性傾斜非常突出。外商對第三財產投資結構的高度傾斜,與我國第三財產內部對外開放度的差異有很大關連,除了房地財產和社會服務業,以及商業、交通運輸業和郵電通訊業之外,其他的大多數第三財產部門現在的對外開放度仍較低。

隨著加入WTO之后我國大多數第三財產部門對外開放度的前進和使用外商直接投資政策的調解,外商將較大幅度增長對現在投資比重很低的第三財產部門的直接投資;一些緊張的服務業部門的外商投資比重在“十五”時期將顯著上升;相應地,外商對房地財產和社會服務業的投資比重會漸漸降落。也即是說,在加入WTO之后的5年左右時間內,外商對我國第三財產直接投資的結構太甚傾斜的狀態會顯著轉變。

三、財產結構調解目的與外商投資的財產導向政策

財產結構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隨著經濟的市場化、舉世化,財產結構的轉換和升級既有來自國內經濟社會生長的迫切要求,也有來自國際財產結構調解的影響。調解財產結構的目的不是簡略地等同于盲目尋求一、二、三次財產產值(或勞動就業)比重主要職位地方的轉化,而是要面向國際財產的生長,在提升一、二次財產競爭力的基礎上,大肆生長第三財產,真正前進財產素質。天下列國經濟生長史證明,隨著經濟的生長,人均黎民收入水平的前進,黎民收入和勞動力在三次財產間的散布結構出現規律性的演變趨向。具體體現是:第一次財產實現的黎民收入的相相比重在整個黎民收入的比重和在第一次財產中就業的勞動力在全部就業的勞動力總數中的相相比重處于不停降落趨向;第二次財產實現的黎民收入相相比重和勞動力就業比重漸漸上升,上升到肯定水平后趨于降落;第三次財產實現的黎民收入和勞動力就業的相相比重上升,其中勞動力的相相比重上升幅度更大。三次財產變更出現的這種總的趨向,是由各次財產的內在特性決定的。在產業今世化歷程中,第一財產農業相相比重降落幅度最大,這是由于農產物需求的收入彈性低,人們對農產物的斲喪屬于生存必須品的斲喪,當生存水平到達肯定水平后,對農產物的需求并不隨收入增長的水平而同步增長,這樣就使農業實現的黎民收入份額趨于淘汰。第二財產產業相相比重上升,不光由于隨著人們收入水平前進,斲喪結構的厘革使產業品需求的收入彈性處于有利職位地方,而且經濟生長中用于投資的增長也在不停擴大產業品市場,從而整個黎民收入中產業實現的黎民收入相相比重上升。但隨著技能前進,產業有機組成前進會傾軋自身的勞動力,而產業部門內各行業擴張的增殖又吸取勞動力,兩相抵消勞動力相相比重漸漸上升到肯定水平后趨向降落。第三財產服務部門的比重上升幅度大,既由于“服務”這種商品比農產物具有更高的收入彈性,也由于第三財產門類繁多,許多行業具有勞動力和資金容易進入的特點,農業勞動力得以大量流入服務業,因而第三財產各行業出現普遍而顯著的增長,使其在黎民收入中的相相比重大大增長。

現在,我國三次財產結構毛病的主要體現是產業比重過高而第三財產比重太低,財產結構內部的主要題目是產業結構的升級遲鈍,因此以后我國財產結構調解的重點是加速第三財產的生長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從我國財產結構調解和升級的要求和現在外商投資的財產組成及其影響來看,我國政府部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對外商直接投資的財產導向力度。

1.引導外商加大對第一、三財產的投資力度,相對低落對產業的投資比重。從我國三次財產結構的變更來看,20世紀90年月以來第二財產,尤其是產業的比重升幅過大,第三財產的現實比重降落,使得財產結構毛病變得越發突出。我國三次財產的結構水平同天下上其它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我國第二財產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光高于同屬生長中國家的印度,而且也高于美、日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同時我國的第三財產的比重也遠遠低于這些國家的水平。現在,國際直接投資中對第一、三財產的投資比重較之20世紀80年月迅速上升,對第二財產的投資比重則相對降落。因此,我國應引導外商加大對第一、三財產的投資力度,相對低落對第二財產的投資比重,這不光切合國內財產結構調解和升級的須要,同時也切合國際直接投資的財產結構厘革趨向。

2.引導外商增長對重加產業的投資,相應地淘汰對斲喪品產業的投資。現在外商對我國產業的現實投資中,大概有60%散布在斲喪品產業,對重產業的投資只有40%左右。外資產業占我國斲喪品產業增長值、產物販賣收入以及牢固資產凈值和活動資產的比重約為30%,而重產業的同樣比重只有15%。外資產業占以產業品為質料的斲喪品產業的增長值比重和產物販賣收入比重2000年為38.25%和41.28%,牢固資產凈值比重和活動資產比重為34.52%和35.67%,而外資產業占重產業的前兩個比重為27.67%和28.96%,后兩個比重為24.35%和22.84%。但是,我國斲喪產業的產物相對過剩和生產本事閑置比重產業越發突出,“十五”時期產業結構調解的基本偏向是適度重型化,增強重產業尤其是裝備產業,相應控制斲喪品的投資范圍和增長速率。因此,須要引導外商對產業的投資更多地轉向重加產業尤其是裝備產業部門,相應地淘汰對斲喪品產業的投資比重。

3.引導外商增長對技能麋集型財產的投資。使用外資的終縱目的,是議決引進外資來增補國內資金缺口,促進技能管理等方面的前進,從而促進本國財產結構的升級,增強本國產物的國際競爭力。但是,除了大型跨國公司外,現在外商投資太甚會集于一樣平常加工產業,而一樣平常加工產業中,有些是我國生產本事過剩和競爭猛烈的財產,也是我國20世紀80年月中期以來重復配置、引進的財產。外資的大量涌入,加劇了這些財產的太甚競爭,造成對國內市場和國內企業的猛烈打擊,致使部門國有一樣平常加工企業的處境非常困難。現在,外資產業雖然在機電產業中占據相當高的比重,對我國技能麋集型財產的生長起了肯定作用,但外資企業同時在不少加工產業中也占據較高比重,這部門企業主要是來自港澳臺地域的中小企業。而90年月以來,國際直接投資的財產散布具有由資源、勞動麋集型財產向資本和技能麋集型財產變化的趨向,因此應使用這一趨向,進一步珍視吸引大型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引導外資更多地進入技能麋集型財產和高薪技能財產,同時淘汰對一樣平常加工產業的投資比重。

4.引導外商投資增長對單薄的第三財產投資,淘汰對房地財產和社會服務業的投資。外商對我國第三財產的直接投資主要會集在房地產和社會服務業,導致外商對第三財產投資顛簸比力大,并對黎民經濟的牢固運行孕育發生不良影響。在我國經濟擴張時期,外商對房地產和社會服務的直接投資高度擴張,通常導致整個第三財產的外商投資比重大幅度上升;而在經濟相對緊縮時期,外商對房地財產和社會服務業的直接投資迅速緊縮,導致第三財產的外商投資比重大幅度降落。由于第三財產中投資結構傾斜征象的存在,房地產和社會服務業的外商投資大幅度顛簸會直接造成整個第三財產的大幅度顛簸。顯然,只有當第三財產外商投資結構太甚傾斜趨向得到漸漸轉變后,外商對第三財產投資的周期性顛簸征象才會顯著淘汰,由此對整個外商直接投資以及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才會相應降落。

在第三財產中,現在外商直接投資比重較低的部門,如金融、保險、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科研和綜合技能服務業以及教誨和文化藝術等,多數屬于條理較高的服務部門,我國要前進其生長水平,必須議決相應的外資財產結構導向政策,引導外資公正地向這些行業投資。[5]

5.引導外商增強對我國西部地域的投資力度,推動我國中西部地域財產結構調解和優化的進程。現在,我國財產結構調解的重點是推動財產結構升級,但中西部地域還未創建起一個完滿的以上風財產為支柱的財產結構體系,基礎財產和高新技能財產都相對單薄,與東部沿海地域存在很大差異,這勢必會緊張攔阻我國團體財產升級的進程。因此,我國政府應加大對外資地域流向的引導,以便有更多的外資投入西部地域的經濟配置中,從而增強中西部地域的財產結構調解和優化,使東部和中西部地域之間創建一種和諧的財產關聯機制,促進我國的財產升級。

【參考文獻】

[1]胡新文.入世后外商直接投資的新動向及我國的應對戰略調解[J].天下經濟研究,2002,(1):19-22.

[2]張德修.入世后的中外洋商直接投資結構厘革趨向探析[J].經濟科學,2001,(6):81-87.

[3]顧建清.外商直接投資對江蘇財產結構的影響[J].中外科技信息,2002,(5):26-28.

[4]陳潔.外商對廣東直接投資的財產結構闡發[J].廣東生長導刊,2001,(10):43-46.

[5]黃莞苓,等.關于調解我國使用外商直接投資政策的研究[J].江蘇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6):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