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集體主義教學論文
時間:2022-04-06 09:03:00
導語:思政課集體主義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集體主義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指導人們行為選擇的主導性原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2006、2007版教材里只有不到一頁半的篇幅。增加一點內容,對便于教師授課、學生學習、踐行,應是可以考慮的。本文論述了不同集體的“真實性”,集體主義的指導范圍,集體主義與民主的關系三個問題,認為集體有不同的真實性,集體主義的指導范圍是和集體有關的事務,民主程序不是集體主義的充分條件,但是其必要條件。
關鍵詞集體主義教學真實性指導范圍民主
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說“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1]教材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無私奉獻、一心為公的最高層次,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中間層次和公私兼顧、不損公肥私的最基本要求”,這無疑為踐行集體主義原則增加了可行性。筆者認為在以下三個問題上,教材也可有所論及。
一、區分不同集體的“真實性”
“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確處理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2]集體是和個人相對的,但是否是說每一個集合、群體都算是集體,從而在其中都要堅持集體主義了呢?馬克思曾指出“在過去的種種冒充的集體中,如在國家等等中,個人自由只是對那些在統治階級范圍內發展的個人是存在的,……從前各個個人所結成的那種虛構的集體,總是作為某種獨立的東西,而使自己與各個個人對立起來……因此對于被支配的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集體,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實的集體的條件下,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3]也就是說歷史上有些集體是冒充的、虛幻的。譬如清朝的雍正提倡“以公滅私”。(《御制朋黨論》見《清世宗實錄卷二十二》)但恐怕沒有人會說他是集體主義典范。因為如雍正這樣的統治者就如黃宗羲在《原君》中所說的“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原君》)在這種十足的虛幻集體中,“天子無大公之德以立于人上,獨滅裂小民而使之公,是仁義中正為帝王桎梏天下之具”(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五》),還不如“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原君》)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消除冒充的集體,產生真實的集體創造了條件。但是否能說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尤其是在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初級階段,每個集體都獲得了其真實性呢?筆者注意到已有論者提出了這一問題?!短剿鳌?007年第3期有聶存虎的文章《對社會轉型期集體主義價值觀重新建構的幾點反思》。其中說“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存在著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利益主體,處于不同的經濟、政治利益關系中的人,從不同的利益觀出發,必然會有各不相同,甚至相反的價值訴求。這種現實中作為不同利益團體的集體還帶有一定的虛幻性。只有當集體是指社會主義國家整體或最廣大人民群眾和全人類時,這樣的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才具有絕對性?!盵4]《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第10期有王舴的文章《試論集體主義與現代化價值取向》。其中說“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集體主義的論述中不難看出,集體主義原則具有明確的前提:一是‘真實的集體’…”[5]
二、集體主義有其特定指導范圍
集體主義作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指導人們行為選擇的主導性原則,也應有其指導范圍。筆者認為這個范圍就是和集體有關的事務。
有集體主義精神的人在處理和集體有關的事務時,應以集體利益最大化為指針。但有集體主義精神的人在處理與集體無關的個人事務時,則可按個人意志偏好決定。譬如一單位負責人在為單位訂購工作餐時必須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進行選擇,即綜合考慮集體成員的口味、飯菜價格、質量等。如果此人在選擇時從他個人口味出發考慮或想的是讓他在此集體外的親友以高價承接業務,那人們無疑可說他缺乏集體主義精神??僧敶巳嗽谙掳嗪髠€人就餐時在決定要到哪家餐館,點什么菜時,集體主義就無從發揮作用了。哪怕他為照顧朋友生意,而選朋友開的質次價高的餐館,也是無可非議的。
三、集體主義與民主的關系
上文說集體主義的適用范圍是和集體有關的事務,而不能用在處理與集體無關的個人事務上。那么對照“群域講民主,己域講自由”的說法,集體主義和民主是一回事么?寬泛的說,民主也可算是一種集體主義要求。如果一定要區分的話,可以說,集體主義比民主的要求更高、更積極。
在集體中要做一個和集體有關的決策時,民主只要求集體成員先各自表達出個人意見,然后少數服從多數。即民主只要求在表達、統計意見時程序公正。而集體主義除了要做到民主的要求外,應該要求每個集體成員在表達意見時或者從無私奉獻、一心為公的最高層次,或者從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中間層次或者從公私兼顧、不損公肥私的最基本要求出發。譬如一個班級學生在選班長時,只要是一人一票,公正計票,那就符合了民主要求。如果一些同學在投票時,只考慮把票投給和他關系最好的同學,而不考慮此人是否能把班級集體工作做好,那么我們可以說這些同學沒有集體主義精神,但不可說他們破壞民主。
當然,集體主義,即使具體到“無私奉獻、一心為公的最高層次,或者從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中間層次或者從公私兼顧、不損公肥私的最基本要求”這三個層次,也只是一種方向,一種指針,并無法告訴集體成員具體哪個方案最符合這一方向??梢栽O想,都是真誠的一心為公的人,完全有可能選擇不同的具體方案。目前看來只有通過對決策事務、具體方案在表決前的充分討論,平時對集體成員多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來增加決策結果是按集體主義精神作出的可能性。我們無法承認在集體之內或之外有一個上帝式全知的人物,可以憑借其真知決斷集體利益,而拋棄民主程序,推翻民主結果。盧梭有過公意、眾意的劃分。但歷史經驗證明,當一個或一部分人宣稱自己掌握了公意,并強迫集體按其公意行事時會帶來怎樣的悲劇。
也就是說,民主程序不是集體主義的充分條件,但是其必要條件。
集體主義部分在2006版教材里只有不到一頁半的篇幅。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指導人們行為選擇的主導性原則,增加一點內容,對便于教師授課、學生學習、踐行,應是可以考慮的。
四、集體主義與分合
在一個具有基本集體主義精神的集體,是不是財產合起來使用的比例越高、集體性動越多越好呢?這里的判斷標準應是是否有利于增進集體總利益,具體由三個因素決定:一是大家的覺悟水平,二集體帶頭人基于能力、服務精神而形成的感召力,三是是財產、活動的性質。
第一條不必細說。第二條是說帶頭人的能力應高于集體成員平均水平,才考慮合。假使其能力和平均水平相當,一般也不適宜合,因管理合起來的財產一般比管理個人財產要求更高。華西村的方式之所以難于推廣,就在于不是每個村都有吳仁寶這樣的帶頭人。第三條是考慮到不同財產、活動分合的成本、效益不同。用鐮刀、鋤頭進行田間勞動,合比分不會增加效益,徒然增加管理監督稱本,這就是農業學大寨沒有成效的原因。但使用水渠進行農田灌溉則合比分效益不變,而成本大幅降低。在機械化作業普及的情況下,合自然有利,這就是一些農場沒有進行家庭聯產承包仍可維持的原因。這說的是活動的分合。財產的合比活動的合要求更高,股份制婚前財產公正是對此的說明。
綜合這三條,使人想起我國目前農村“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的土地經營政策。也就是合分無所謂先驗的優劣。合而效果好是集體主義的標志,但脫離實際條件盲目追求、堅持合的集體并不能被認定就比因地因人制宜而適當分合的集體更有集體主義精神。
參考文獻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8.
[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9.
[3]《馬恩全集.德意志意識形態》[M],第3卷第84頁.
[4]聶存虎.對社會轉型期集體主義價值觀重新建構的幾點反思[J].探索,2007(3):104.
[5]王舴.試論集體主義與現代化價值取向[J].社會科學論壇,2007(10):10.
- 上一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 下一篇:鋼琴即興伴奏技能訓練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