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地區建立自由貿易論文
時間:2022-04-03 01:41:00
導語:東亞地區建立自由貿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2004年4月24日舉行的博鰲論壇上,曾有學者向主席提出問題:“您如何看待本地區大國在區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與這些國家在區域合作中是否存在競爭關系?”這正是東亞一體化進程中的一個顯著矛盾:人人都在談論經濟一體化可能給東亞帶來的繁榮,但并沒有足夠的力量促使他們達成最后的一致。有很多學者認為,一體化的突然啟動和迅速發展導致的必然結果是缺乏理論準備,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目標模式、進程、動力、政治、經濟和區域性制度條件、突破口選擇等基本問題仍然比較模糊。
——摘自《東亞財經新格局》,載于2005年7月6日《21世紀經濟報道》
20世紀后半葉特別是近30年以來,東亞地區的經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快速發展,預計東亞地區將成為未來全球的生產和貿易中心之一。勿庸置疑,東亞地區的經濟成就受益于GATT/WTO推動的多邊貿易自由化進程,而東亞國家或地區應繼續倚重多邊貿易體制為其經濟貿易發展營造良好外在環境。另一方面,與其他地區的區域貿易合作相比,東亞地區的區域貿易合作在積極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方面,以及在抵消其他地區的區貿協定對東亞國家或地區的歧視性負面影響方面,都難以發揮與其總體經濟實力相稱的作用。東亞地區應如何應對這一新形勢,在區域貿易安排的浪潮中激流勇進,維護和維持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正日益成為東亞國家和地區所共同關注和思索的重大課題。本文擬對東亞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法律框架進行初步討論,以期拋磚引玉。
一、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兩種法律形式
多邊貿易體制的日益強化和區域貿易協定的迅猛發展是當地國際經濟關系中的兩個并行發展的趨勢①。一方面,關貿總協定(GATT)經過了數十載的風雨,完成了其歷史使命,迎來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新時代;另一方面,區域貿易協定(以下簡稱區貿協定),作為多邊貿易體制的最重要的例外,不僅在GATT的寬容下成為既成事實,而且還成為當今世界經濟乃至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視的力量,部分區域貿易安排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在世界經濟的運作中甚至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GATT時期,向GATT通知了124個區貿協定②,平均每年不到3個;而在1995年WTO成立以來的10年中,區域貿易協定的數量及該類協定下的貿易占世界總貿易的份額都在迅速增加。WTO多哈議程的停滯不前似乎也進一步加速了區貿協定的發展。僅從2004年1月到2005年2月期間,就向WTO通知了43個區貿協定,是歷史上區貿協定成立最多的時期。目前,向WTO通知的已經生效的區貿協定達到170個,大約有20個區貿協定在完成了各自的批準程序后即將生效,另外有70個區貿協定處于談判或擬議階段。區域貿易已經遍布世界各地,尤其以西半球和亞太地區最為突出。同時,幾乎所有的WTO成員(除蒙古等極少數國家外)都參加了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區域貿易協定,有的WTO成員對大多數貿易伙伴適用區貿協定下的優惠待遇而僅對少數成員適用WTO項下的最惠國待遇,甚至有的WTO成員在區貿協定項下的貿易占到其總貿易的90%[1](P3)。
由于區貿協定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區內成員間給予的貿易優惠將高于給予區外國家的優惠”,這與多邊貿易體制的宗旨和原則,特別是作為其基石的最惠國待遇原則相沖突,因此,在區貿協定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區貿協定與多邊貿易體制的關系及其協調發展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對國際貿易自由化應該采用“區域主義”還是“全球主義”、多邊貿易體制與區貿協定是“相互競爭”還是“相互補充”等問題,WTO等國際組織以及各國的政府和學者提出了諸多觀點。③
區域一體化贊成論者認為,區域一體化的最基本的目標是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或關稅同盟實現貿易自由化,這與多邊貿易體制的基本目標是一致的,區別只是貿易自由化的地理范圍;在全球貿易一體化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實現的情況下,區域一體化是一種務實的選擇,并可以為全球貿易自由化積累經驗,因此,區域一體化是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營造物”(building-blocks)。區域一體化懷疑論者認為,區域一體化是一種新型的集團式貿易保護主義,與傳統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相比,其方式更為隱蔽(因為有合法的外衣),因而其對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危害性更大;隨著區域一體化的繁衍及其重要性和活力的與日俱增,多邊貿易體制勢必走向崩潰,甚至全球經濟與政治穩定將受到威脅,因此,區域一體化是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阻礙物”(stumbling-blocks)。
值得關注的是,正當WTO前總干事素帕差行將卸任之時,他邀請了8位權威專家組成咨詢委員會研究WTO面臨的機構性挑戰并考慮WTO應如何加強和完善來應對這些挑戰。咨詢委員會于2004年年底公布了題為《WTO的未來——論新千年的機構性挑戰》的報告。在該報告的第二章中,咨詢委員會認為,區域貿易協定的擴散造成了對多邊貿易體制的基石——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侵蝕,從而對區域貿易協定持鮮明的批評和質疑態度[2](P23)。“一石激起千層浪”,咨詢委員會的這一觀點和立場迅即引發了經濟學界和法學界的熱烈討論,并有很多學者對報告的相關論點和結論提出反駁或質疑。④相關爭論遠未結束。對此問題,筆者認為,多邊貿易體制和區域貿易協定是當今世界國家間經貿合作的兩種重要的法律形式,任何人都不可輕易地斷言區域一體化在21世紀給多邊貿易體制帶來的影響將是絕對的積極或是絕對的消極。基于實踐的考察,不論是從國家利益本位的角度,還是從國際利益本位或WTO本位的角度,多邊貿易體制與區域貿易協定之間處于“互補性競爭關系”的觀點應得到支持⑤。區貿協定對多邊貿易體制的“補充”或“支持”至少表現在:首先,目前的多邊貿易體制在很多方面還不能完全取代現有的區貿協定;其次,區域范圍的自由化推進往往比在全球范圍內推進更易成功,也更有效;第三,區貿協定使各成員進一步開放市場,增強了區貿協定成員對貿易自由化的適應能力,也相應增強了各成員對多邊貿易自由化的承受能力;第四,多邊貿易體制本身也不能完全滿足區貿協定成員的某些特殊要求。最后,也即最重要的是,經濟和貿易發展的基礎是良好的國際政治環境。實踐表明,區域經濟合作往往能對本地區和平和安全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⑥,從而對世界經濟具有積極意義,這應該成為在多邊貿易體制(WTO)的“得失考量”中予以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可以肯定,區貿協定在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作用,因而有其合理存在的基礎,它們將與多邊貿易體制長期并存。
二、區域貿易協定在東亞地區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在20世紀,區貿協定的發展具有下列特征:(1)一般只限于在地理上比較接近,而經濟、政治、歷史和文化等有緊密聯系的某一地區。(2)富于成效的區貿協定主要集中在歐洲和美洲,東亞除東盟自由貿易區外,幾乎沒有區貿協定。而進入新的世紀后,區貿協定的發展出現了三種明顯的趨勢:一是區貿協定日趨“大型化”,例如正在談判中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和歐洲—地中海自由貿易區都覆蓋了數量眾多的國家。二是曾經參與區貿協定的國家越來越多地進一步尋求跨地區甚至跨大洲的區域貿易合作伙伴。三是傳統上依賴多邊貿易體制的東亞國家或地區,越來越多地關注并陸續成立或擬成立區貿協定,從而成為區貿協定的后起之秀。在過去幾年內,許多東亞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中國香港等,都開始締結或積極談判區貿協定⑦。目前,東亞國家或地區間或東亞國家與其他國家間已經生效的并向WTO通知的區貿協定已有10多項⑧。
在東亞國家或地區中,新加坡所達成的區貿協定成果最多。迄今,新加坡已與新西蘭、日本、澳大利亞和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并已生效,新加坡與加拿大、印度、韓國及智利等也已同意談判或正探討談判的可能性。上述有關協定及談判內容廣泛,不僅涵蓋貨物貿易,而且還包含服務貿易、投資、自然人的流動、知識產權、無紙貿易、政府采購、競爭、金融服務合作、信息和通訊技術合作、科學和技術合作、廣播與電視合作、旅游、環境保護合作以及貿易爭端預防和解決機制等等。中國的區貿協定更是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與作為單獨關稅區的中國香港和澳門所簽訂的“更緊密經貿安排”即在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領域的自由貿易協定已于2004年1月1日生效。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FrameworkAgreementonComprehensiveEconomicCo-operation),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預計將于2015年完成,屆時該自由貿易區將有望成為繼歐盟、北美自由區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區域貿易安排⑨。2005年11月18日,中國和智利在韓國釜山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中國與東亞地區其他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也在積極磋商中。
盡管如此,東亞地區的經濟一體化明顯落后于歐洲和美洲⑩。在目前所達成的區貿協定主要是雙邊貿易協定,這在實踐中帶來的問題有:首先,相互分割的雙邊貿易優惠難以使東亞地區整體上的互補優勢得以充分發揮(11)。其次,這些雙邊貿易協定在范圍和職能上相互重疊或者沖突,給政府的執行帶來困難。再次,這種零散和復雜的雙邊貿易協定給企業帶來大量的不同標準,要求企業不斷調整原有生產方式,來適應新的進出口規則(特別是原產地規則),由此可能導致其生產經營成本增加和競爭力的削弱[3](P60)。最后,其他地區的區貿協定使其區內成員的貿易優惠高于區外成員,從而對東亞國家或地區向該地區的出口造成歧視性負面影響,而東亞地區能夠用來對抗并抵消上述負面影響的手段有限。
筆者認為,東亞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政治制度差異較大,或隱或現的“冷戰思維”,領導或主導地位存在競爭,以及一些長期遺留的歷史問題懸而未決等,都是東亞開展區域貿易合作不能不考慮的現實障礙。然而,以維護和維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共同利益為紐帶,東亞國家有必要也有可能攜手開創東亞區域貿易合作的新局面。目前,在東亞各國政府、企業界和學術界,都不同程度地發出了加強區域貿易合作的呼吁,甚至初步提出了建立“東亞共同體”的主張(12)。我們贊成這一主張,并認為在東亞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是通往“東亞共同體”彼岸的重要方式和必經的橋梁。
三、東亞地區自由貿易區的法律框架
(一)結構和涵蓋范圍
東亞地區自由貿易區協定(以下簡稱自由貿易協定)的結構一般包括序言、總則、分則、爭端解決、組織條款以及雜項條款等。
自由貿易協定具體調整哪些領域根據有關國家和地區間經貿合作現狀和合作意愿的具體情況而定。可以僅僅包括貨物貿易領域(13),也可以包括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等(其中具體領域另酌);也可以從單純的貿易合作發展到包括環境保護、資源、通訊、信息技術、技術轉讓、人力資源培訓等廣泛領域的經濟和社會合作。訂立自由貿易協定的指導原則是:敏感產業的貿易壁壘的取消晚于非敏感產業障礙的取消;工業品貿易自由化的范圍廣于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范圍;其他產業視具體情況另酌。可以在協定中申明實現地區和平穩定和社會發展等政治目標,但一般不應考慮在貿易協定中訂立所謂的“政治性條款”,如“尊重人權和民主原則構成雙方合作的基礎”等。
(二)貨物貿易條款
關于國民待遇。自由貿易協定的締約一方的貨物在以“優惠待遇”身份進入成員的市場后,在國內稅費的征收和國內法律法規方面,應享受“國民待遇”。
關于關稅取消。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關稅保護原則”,即肯定關稅保護的地位和作用。但作為區域貿易的重要法律形式,自由貿易協定的一個特點往往就是在特定領域,尤其在貨物貿易領域完全取消關稅(包括進口稅和出口稅)。所以,上述條款是自由貿易協定中最重要的條款之一。當然,在完全取消關稅義務下也應注意:首先,取消一般不可能是即刻的,而是逐步實現的,這就需要由締約各方談判達成取消關稅的時間表;其次,存在若干例外事項。
關于非關稅措施。自由貿易協定允許使用非關稅措施,但應符合WTO協議的有關規定的最低標準。此外,自由貿易協定還應規定特別要求,如“透明度要求”和“最低貿易扭曲要求”等。
關于貨物分類。貨物分類目錄及按目錄逐項確定的稅率一起構成一國海關稅則的主體。在自由貿易協定中,為實施關稅降低或取消以及海關進出口統計,需要對締約各方的貨物分類目錄進行統一。在國際社會中,為統一各國海關稅則的貨物分類目錄,海關合作理事會在1950年舊目錄的基礎上,于1988年制定了新的《貨物名錄與編碼協調制度》。東亞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可以采用這一國際統一貨物目錄。
關于海關估價。自由貿易協定的締約一方的不正當的海關估價方式可以使其關稅降低或取消承諾成為一紙空文。所以,在自由貿易協定中有必要訂立公平、統一的海關估價制度。現行國際性海關估價制度有兩大體系:一是海關合作理事會1950年《貨物海關估價公約》。二是WTO《海關估價協議》。兩者的區別是:前者以一種抽象的價格概念,即貨物的“正常價格”為海關估價依據,而后者采用貨物的實際價格,即進口貨物的“成交價格”為依據,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海關估價規則。自由貿易協定中也應采用《海關估價協議》的海關估價規則。
關于原產地規則。WTO《原產地規則協議》目前確定的產品原產地規則的制定原則,僅包含了適用于非優惠貿易的原產地規則,不包括運用于優惠貿易條件下原產地的確定。在優惠貿易中,成員按照特殊優惠體制中的有關規定來確定原產地。所以,自由貿易協定可以制定自己的原產地規則。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員為享受互惠減免關稅待遇等應出具原產地證明文件。
關于保障措施。自由貿易協定可允許在成員間使用保障措施。但是,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員間使用保障措施時應遵守的要求一般比多邊貿易體制下的義務(如1994年GATT第19條和《保障措施協議》下的義務)更加嚴格,更能保障被援用方的利益。
關于保障措施在實踐中還存在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如果在區內某成員進行保障措施調查時,調查范圍包括來自區內成員的相關產品,那么在實施保障措施時能否把來自上述國家的產品排除而只對區外成員采取保障措施?在WTO爭端解決機制審理的“阿根廷鞋類保障措施案”和“美國鋼鐵保障措施案”等案例中,阿根廷和美國根據其締結和參加的區域貿易協定(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在實施保障措施時排除來自區域貿易協定成員的產品的做法被WTO專家組和上訴機構認定違反了“平行原則”(14)。有的學者質疑“平行原則”,認為其損害了WTO成員在GATT第24條下的權利[4](P120)。筆者認為,WTO爭端解決機制在爭端解決實踐形成的“平行原則”并不絕對否定一成員實施保障措施時排除來自區域貿易協定成員的產品,而是強調相關排除是否有正當的理由和合理的論證。按照上訴機構在有關案例中解釋,一旦在實施保障措施時排除來自區域貿易成員的產品,該“被排除的進口”應被視為《保障措施協議》第4條第2款第2項意義上的“進口增加之外”的因素。援用保障措施的主管機構應對其“不將被排除的進口產品的損害歸因于(未被排除的產品)進口增加”提供合乎邏輯的和充分的解釋(15)。因此,在自由貿易協定中可以規定區內某成員在特定條件下在實施保障措施應將區內成員的產品排除,但援用保障措施的區內成員應注意遵守WTO項下的義務。
關于例外條款。自由貿易協定可規定一般例外條款、安全例外條款以及國際收支例外條款等,在公共衛生危機、國家安全受到危害、國際收支嚴重失衡等特定情形出現時,允許區內成員暫時中止施行其義務,包括國民待遇、關稅取消、一般取消數量限制等義務。
(三)服務貿易條款
如果自由貿易協定包含服務貿易,應對范圍和定義、市場準入及其時間表、國民待遇及其時間表、職業資格的相互承認、來自非成員的服務提供者的服務、國內管制、壟斷和專營服務提供者、支付和轉讓以及例外條款等進行規定。其中,服務的“原產地”是區內服務市場準入的依據。如何確定服務的“原產地”,現在國際上還不存在明確的、可借鑒的規則。有學者提出,服務的“原產地”可以通過服務提供者的身份確定,而服務提供者的身份認定可以依據注冊地標準、資本控制標準、管理控制標準和執業人員本地化標準等。其中,前三個標準一般應當全部具備,而在占絕大多數如95%的股權為本地居民持有的情況下,本地注冊標準可以豁免。而第四個標準則是專業服務提供者的特殊標準,專業服務提供者一般應當符合以上四個標準[5]。從現有實踐來看,還可加入執業時間標準和防止借“郵箱公司”之便從區域協定獲利的規定(16)。
(四)知識產權保護條款如果自由貿易協定包含知識產權保護,可規定專利、商業秘密和有關權利;發展中國家為公共健康目的而在專利保護方面享受的例外;商標和有關權利;地理標識;著作權、外觀設計和有關權利;對傳統知識和民俗的保護;抑制不正當競爭;知識產權許可;對發展中國家的知識產權管理登記和開發;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聯合行動及其費用分攤等進行規定。
(五)投資條款
如果在區域貿易安排中包含投資條款,可以選擇在自由貿易協定中專章規定投資條款,也可在自由貿易協定之外制定專門的區域性投資協定。有關條款和協定除包含WTO《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TRIMS)下的禁止“出口業績要求”等規定外,還可就投資措施的范圍、定義(投資、投資者、個人、成員的投資者、成員的自然人、企業、成員的企業等)、國民待遇、特定例外、征用和補償、購回土地租用權、保護成員的投資免于戰亂和暴亂、自由匯兌和轉移、代位求償權、東道國成員與另一成員的投資者之間的投資爭端的解決、一般例外、為維持國際收支的限制措施、與國際投資有關的行政決定的司法審查等進行規定。其中,有關國民待遇的規定及其例示清單是投資條款或協定的核心內容。
此外,自由貿易協定還可就競爭、貿易便利化、政府采購、電子商務、環境保護合作、信息與通訊技術合作等做出規定。
(六)爭端預防與解決
自由貿易協定應就預防和解決區內成員間的貿易爭端的程序和機制做出專門規定。可包括一般性協商、斡旋、和解、調解、爭端解決的特別協商等外交方法,以及專家組或仲裁庭形式等法律方法,并對專家組或仲裁庭的建立、職能、程序、裁決的通過與執行、費用負擔等作詳細規定。另外,應明確該爭端解決機制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的關系。自由貿易協定不妨規定,當事方可以選擇在區內爭端解決機制解決爭端,也可以選擇在WTO爭端解決機制解決,但一旦當事方一致同意在區內爭端解決機制內處理,任何一方就同一事項不得再向WTO爭端解決機制起訴。
綜上所述,21世紀區域貿易協定與多邊貿易體制仍然是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兩種互動的基本模式。雖然東亞地區已開始了區域經貿合作的初步嘗試,然而,東亞地區還應進一步推動區域貿易建設,以維護和維持本地區的經貿發展。為此目的,東亞地區有能力發揮重要影響的國家(包括中國)應充分發揮領導作用,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多層面、多渠道地加快自由貿易協定示范文本的制定,以示范文本為藍本,以經貿合作現狀和合作意愿為基礎,以平等互利為原則,啟動自由貿易區的研究和談判。我們期望,越來越多的國家攜起手來,為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和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繁榮而共同努力奮進。
收稿日期:2005—10—06
基金項目:本文受國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和平發展的重大國際法律問題研究”(批準號04JZD0015)資助。
注釋:
①所謂區域貿易協定,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以成員間消除各種貿易壁壘和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歧視性經濟政策為目標而締結的貿易條約或有法律約束力的政府間經貿安排。通過一系列區域貿易協定形成的區域經濟合作實體通常被稱作“區域貿易安排”或“區域貿易集團”。其具體形式有:關稅同盟、自由貿易區、為最終形成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而達成的臨時協議、經濟共同體和經濟同盟等。
②其中有48個在WTO成立后仍在實施,而這48個區貿協定本身多年來也發生了演變,它們或者加入了新的成員而實現了“擴大”,或者推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而逐步“深化”。
③這方面的代表性文獻參見Bhagwati,J.N.(1993),RegionalismandMultilateralism:AnOverview,inNewDimensionsinRegionalIntegration,editedbyJ.deMeloandA.Panagariya,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FredBergsten,OpenRegionalism,TheJournalofWorldEconomy,Vol.8(1997),No.1;TillGeigerandDennisKennedy(ed.),RegionalTradeBlocs,Multilateralism,andtheGATT:ComplementaryPathstoFreeTrade?BiddlesLtd.1996;WTO,RegionalismandtheWorldTradingSystem,Geneva1995.2001年11月《WTO多哈部長會議宣言》第4段聲明一方面強調WTO是全球貿易形成規則和自由化的獨一無二的場所;另一方面也承認區貿協定能夠在促進貿易自由和貿易擴展以及扶植發展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參見DOHAWTOMINISTERIAL2001,MinisterialDeclaration,WT/MIN(01)/DEC/1,Adoptedon14November2001.
④這方面的代表性文獻參見PatrickA.Messerlin,ThreeVariationsontheFutureoftheWTO,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Vol.8(2005),No.2,pp.299—309;ThomasCottier,TheErosionofNon-discrimination:SternWarningwithoutTrueRemedies,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Vol.8(2005),No.3,pp.595—602.
⑤持此觀點的文獻參見WTO,RegionalismandtheWorldTradingSystem,Geneva1995,pp.2—3.亦見劉光溪著:《互補性競爭論——區域集團與多邊貿易體制》,經濟日報出版社1996年版,第1頁—2頁。國內學者的相關學說,如廈門大學法學院曾華群教授提出的“兼容說”等也值得關注。
⑥典型實例如二戰后歐洲一體化建設給曾長期處于沖突和戰亂的歐洲帶來的持久和平,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給解決中國和東盟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領土和海洋邊界爭端所創造的良好機遇。
⑦Won-MogChoi,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inEastAsia:ProspectandJurisprudence,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Vol.7(2003),No.1,pp.49—77.
⑧參見WTO,RegionalTradeAgreementsNotifiedtotheGATT/WTOandinForceBydateofentryintoforce,Asof22November2005.WTO官方網站2005年11月22日下載資料。網址:/english/tratop_e/region_e/region_e.htm.
⑨雙方建立自由貿易區是該《框架協定》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內容,計劃分兩步走:中國首先與東盟的6個創始成員國(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于2010年前建立自由貿易區,繼而在2015年前完成與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4個新成員國之間自由貿易區的建立。2004年1月1日,自由貿易區早期收獲計劃(EarlyHarvestPackage,EHP)開始實施。另外,2003年以來,中國與東盟雙方就自由貿易區的各項協議進行了多輪磋商。雙方于2004年11月在老撾首都萬象舉行的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期間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目前,有關服務貿易等其他領域的談判正在積極進行。
⑩雖然在亞太國家和地區間形成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它所倡導的多樣性(開放性)和單邊行動,也不失為區域貿易合作的一種新思路,但由于缺乏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則和機制,也使APEC成員間的凝聚力不強,難以發揮與其經濟實力總和相稱的作用。
(11)目前,東亞地區的整體互補性優勢表現在:日本等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新加坡、韓國等國家的技術和管理,中國等國家的巨大的市場和人力資源,日本、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發達的服務業,東南亞國家等的豐富自然資源等。
(12)2000年“10+3”首腦會議上新加坡提出“東亞共同體”概念。2003年12月在東京舉行的“日本—東盟特別首腦會議”上日本也提出建立“東亞共同體”的目標。盡管關于建立“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的設想已提出多年,但在中日韓之間,迄今沒有達成任何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2003年10月7日,中國總理、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和韓國總統盧武鉉在參加印尼巴厘島“10+3”首腦會議期間,舉行了中日韓領導人第5次會晤,并簽署了《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此舉表明,東亞地區的經濟重心——東北亞次區域的經濟合作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推動,標志著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一個新階段。目前三國正在加緊研究實現中日韓三國自由貿易區的必要條件,還提出開展信息通訊產業、財金、交通、旅游、科技、環保等廣泛領域的合作,從而明確了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的方向與目標。2004年11月30日,中國總理在第八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就“10+3”向東亞合作方向發展提出五個必要的基本原則。在這次會議上,正式宣布建立東亞共同體是東亞合作的長期目標,并確定了促進東亞合作的26項措施。除利用官方資源的“一軌外交機制”外,利用學術資源的“二軌外交機制”促進東亞合作的工作也在積極進展中。截止2005年8月,由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大使擔任中方中期協調員的“東亞思想庫網絡”已經舉行了三次年會。2005年10月30日,“東亞合作聯合研究大會”在北京召開。
(13)其中是否包括農產品等領域可另酌。但是,長期將農產品等排除在區貿協定之外與GATT第24條下“實質上所有貿易取消關稅和其他貿易限制”的要求不符。
(14)所謂“平行原則”(Parallelism),也稱“相同原則”,是指在保障措施“調查中的進口產品的范圍”與該措施“實施中的進口產品的范圍”應該相同。在WTO《保障措施協議》及GATT第19條中,并沒有出現“平行原則”這一措詞,它是WTO爭端解決機制在爭端解決實踐中,為了處理有關成員實施的歧視性保障措施而逐漸形成的一項標準。
(15)歐共體、中國等訴美國“針對部分鋼鐵產品的最終保障措施案”(通稱“鋼鐵保障措施案”)上訴機構報告第450段—452段。
(16)例如,中國與中國香港所簽訂的“更緊密經貿安排”(CEPA)對香港“服務提供者”要求其“從事實質性的商業經營”,在具體標準中有關于在香港執業時間、獲得營業許可和執業人員當地化等方面的規定。
- 上一篇:信貸科辦事員競職演講稿
- 下一篇:國際刑事法院獨立性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