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資獨資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3 10:00:00
導語:外商直接投資獨資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資化的原因
大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增加較快。在外商直接投資中,大型跨國公司占了絕大部分比重,所以外商直接投資實質上就是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截至2001年底,在世界500強中,除少部分跨國公司因為我國限制外資進入某些行業而不能投資外,幾乎都在我國進行了投資,近400家500強共設立了3096個項目,這些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較多采取獨資經營的方式。合資企業的中外方股權比例也在不斷變化之中.一般公司初創時,中方占股與外方占股比例差別不大,在公司發展過程中,外方不斷增資擴股,外方占股比例不斷擴大,中方占股比例不斷減少。
我國政府實行的一系列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再加上國內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國投資環境日益改善,使得國內外環境有了相似性。在吸引外資方面,很多國家對外資或合資企業中外商的最高投資比例都作出了明確的限制,我國則不然。在1979年的《中外合資企業法》中,不但沒有限制外資的最高比例,反而規定外商投資的比例不得低于25%。這大大提高了外商投資的積極性,同時引起了國內企業的不滿;又因為優惠政策的扭曲性,也引起了部分外商投資企業的不滿。進入90年代,我國的外資政策開始向國民待遇靠攏。
國內的經濟體制改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國內的投資環境日益呈現出與國外的相似性,外商由剛開始對中國的不熟悉到日益了解,使得他們當初借助合資謀求發展到獨資發展有了可能。
我國加入WTO后的全面開放,增強了外商投資的信心。入世后,WTO下的市場開放原則要求成員國通過談判不斷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步開放市場,使涉外經貿法規透明化,實行貿易自由化。被要求開放的不僅僅局限于較有競爭力的成熟行業,同時還包括那些脆弱的開放度小的行業,如金融、保險、零售業、電訊、中介服務等服務業,隨著服務業領域的逐步開放,外商投資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入世后雖然外商投資的產業仍然將被分為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四類,但是將明顯加大對外商投資的開放程度,如修訂后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就放寬了外商投資的股比限制。實際上在國家鼓勵的產業中,外商投資業已不受股權比例限制。
外商投資企業技術保密性。從歷史上看,美國的企業在進入東道國市場時,一直偏好建立擁有全部股權的子公司,其目的是為了控制關鍵的決策并保護其技術專利權。由美國的例子可見,只要跨國公司擁有各種各樣可以帶來企業優勢的無形資產時,它們就會選擇獨資新建企業的方式進入東道國。這時以知識資本的形式存在于企業內部的無形資產可以很廉價地轉移至國外的子公司,同時又可阻止東道國的投資者分享由這些無形資產所帶來的壟斷利潤或租金。
合資企業的矛盾。采取中外合資方式,中外雙方共同出資、共擔風險。這樣可以降低風險。但由于合資企業本身在文化觀念和管理理念上就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再加上在經營過程中由于發展目標和利益的不同,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矛盾和摩擦。這也是造成外資企業獨資化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獨資化的影響
外資企業獨資化趨勢的增強可以削弱本地企業的競爭力,避免本地企業壟斷某一市場;可以為國內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但是該趨勢也會對我國經濟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獨資化趨勢的加強會使跨國公司擠占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形成對市場壟斷??鐕颈旧砭途哂屑夹g優勢和內部化優勢,獨資化或者控股可以使跨國公司完全按照自己的經營目標生產。它可以憑借自身優勢,影響東道國市場集中度,在東道國市場競爭中形成壟斷,對國內的產業構成威脅,嚴重的還會危及國家經濟安全。外商獨資化趨勢的增強會影響我國產業結構的合理布局和調整。跨國公司以最大限度占領東道國市場,獲取超額利益為目的來制定全球經營戰略,它的全球經營戰略并不關心對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地域結構的影響。跨國公司往往選擇有優勢的產業和區域對東道國投資,這種選擇性投資的結果往往會造成市場的局部集中,形成集聚效應。集聚效應會導致外商獨資化趨勢的增強,獨資化又進一步加劇了集聚效應。這種產業或市場的集中,一旦關鍵部門或關鍵的市場資源被外資所壟斷,就會影響我國的經濟安全甚至國家安全。
跨國公司技術更難得,人才流失嚴重。在合資過程中,跨國公司往往對其最先進的技術有所保留,而是將最新技術轉移給他們的獨資公司。隨著獨資化趨勢的加強和自有知識產權的保護,這種技術擴散的渠道被封死,減少了跨國公司先進技術的溢出效應。還有就是跨國公司由于自身優越條件,可以吸引國內高級人才,造成國內人才向跨國公司轉移,不利于國內企業的發展。
外資對國內企業品牌的侵蝕。我國許多企業“國產品牌”意識淡漠,在合資時甘愿使用外方商標,或低估了自己品牌的無形資產價值,甚至無償地把許可證給外國人使用。外商獨資化后,這些企業便逐漸衰落,品牌也銷聲匿跡了。如無錫海鷹超聲波有限公司曾經是一家在國產B超領域享有聲譽的公司。1996年與GE合資后把所有的技術力量都調到合資公司去了,2000年該合資公司成為GE公司獨資企業后,海鷹品牌也消失了。
應對外商獨資化的對策
外商直接投資獨資化趨勢既然難以扭轉,我們就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采取各種對策使我國經濟向著穩定、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
在可控制、可監管的范圍內適當擴大外債利用規模。因為我國借外債在規模上尚有潛力。外債規模通常是以償債率為中心指標再加上債務率和負債率來衡量的,償債率在20%左右、債務率在100%以下、負債率在20%-30%之間被認為是不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從1985-2003年的數據看,我國償債率最高年份為1986年的15.4%,其他的幾乎都在10%以下,平均償債率為8.43%;債務率最高年份為1993年的96.5%,平均債務率為71.72%;負債率最高年份為1994年的17.1%,平均負債率為12.88%。這些都大大在我國的安全線范圍之內,所以應考慮挖掘一下外債的潛力。
加強政府對外商投資的引導和監督。政府應對外資流向進行引導,應對一些投資巨大、技術不容易引進,依靠國內力量難以在短期較快發展起來的產業放開股權、規模等方面的限制,允許外商獨資或合資經營;對于涉及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產業,在吸引外商投資時,政府要在政策上增強國內企業的控制能力。在法律上運用有關外資企業的法律和“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來控制外資企業的壟斷風險。
外資政策上,逐步取消外資的優惠政策,使內資企業享有同外資企業一樣的政策。首先降低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其次逐步擴大內資企業在進出口貿易和外匯管理方面的各種權利和自主空間。最后是使外資企業由“超國民待遇”向“國民待遇”發展,特別是加入WTO以后隨著國民待遇原則的全面實施,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所實行的優惠政策要逐步淡化,以至最后取消,最終將以中性政策取而代之,營造外資、內資企業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加強企業的品牌意識。中國企業在合資過程中要有自己的品牌意識,不能在引用外資時,因急于與外資合作或貪圖一時利益而放棄了自己的品牌。這種目光短淺的行為長期發展必然會把自己滅掉,所以要在合作中時刻謹記品牌是企業的生命,堅決不能丟失自己的品牌。
內容摘要: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逐漸向成熟發展以及入世后各種承諾的逐步實施,外商直接投資獨資化趨勢漸趨明朗。本文首先分析了這種趨勢形成的原因,然后著重分析其對中國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最后提出幾點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獨資化原因影響對策
- 上一篇:重點項目和工業園區建設工作會議講話
- 下一篇:紀委書記廉政建設工作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