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直接貢獻論文

時間:2022-04-06 04:33:00

導語:經濟增長直接貢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增長直接貢獻論文

完善的股票期權市場改革開放后,大規模的利用外資從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一是作為重要的投資資金來源促進生產要素存量的增長,提高我國經濟的潛在供給能力。其二是與外商直接投資相伴隨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及其擴散效應,直接促進了我國的技術進步。其三是利用外資在促進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帶動了我國貿易結構、勞動力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等經濟結構的提升,加速了我國經濟的工業化進程。

一、利用外資對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供給的影響

在過去的20年中,我國利用外資歷經1979—1985年的起步階段、1986—1991年的完善利用外資法律法規與改善投資環境和擴大利用外資規模階段、1992—1997年利用外資高速增長階段、1998年至今的利用外資結構調整與穩步增長階段等四個時期。截止1999年底,全國已批準利用外資項目342745項,累計實際使用外資4595.64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341012項,外商直接投資累計實際使用額3059.22億美元。利用外資規模的迅速擴大,使其對我國投資供給的影響日益增強,特別是進入90年代利用外資規模迅速擴大之后,利用外資占整個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1991年的5.7%提高到1996年的11.8%和1999年的6.7%,超過國家預算內投資成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第三大資金來源。

我們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總計(GDZJ)作為被解釋變量,將國家預算內投資(GJ

YS)、銀行貸款(YHDK)、利用外資(LYWZ)、企業自籌和其他投資(ZCQT)作為解釋變量,對相關數據進行對數回歸分析,結果表明:(1)1981—1999年期間利用外資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的貢獻為0.081396301,即利用外資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帶動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增長0.081個百分點。從各解釋變量的T值比較看,利用外資在各解釋變量中對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影響的重要性最低。(2)1981—1990年期間利用外資對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的貢獻為0.078。從T值比較看,利用外資對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影響的重要性低于其他各變量。(3)1991—1999年期間利用外資對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的貢獻為0.08866。從T值比較看,利用外資對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影響的重要性高于國家預算內投資,但低于銀行貸款和企業自籌與其他投資。由此可見,1990年以后利用外資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的貢獻明顯提高,說明1991年以后外資流入的高速增長,使利用外資對各種固定資產投資供給的影響加強。

1981—1999年:

LOGGDZJ=0.086114804*LOGGJYS+0.081396301*LOGLYWZ+

(2.873)(2.369)

0.13579025*LOGYHDK+0.68113992*LOGZCQT+1.1137746+

(4.122)(10.857)(8.920)

[MA(1)=0.98989239,BACKCAST=1981]

(32356.944)

R2=0.999829AdjustedR2=0.999763Durbin-Watson=2.398996

1981—1990年:

LOGGDZJ=0.16851019*LOGGJYS+0.077979345*LOGLYWZ+

(15.524)(10.114)

0.12648539*LOGYHDK+0.64624686*LOGZCQT+

(20.308)(52.344)

0.94501192+[MA(1)=-0.9899256,BACKCAST=1981]

(17.373)(-9250.346)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91Durbin-Watson=2.37395

1991—1999年:

LOGGDZJ=0.036258768*LOGGJYS+0.08866047*LOGLYWZ

(2.573)(4.898)

+0.19766501*LOGYHDK+0.66467377*LOGZCQT+1.0450302

(8.959)(14.155)(13.397)

R2=0.999982AdjustedR2=0.999964Durbin-Watson=2.185445

此外,從各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的相對變化看,90年代以后外商投資經濟固定資產投資是各種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中最快的,由1993年的783.79億元增加到1998年的2973.81億元,名義增長3.79倍,遠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平均增長速度(2.17倍),也高于增長相對較快的股份制等其他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3.74倍)和個體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2.54倍)。1996年以后因利用外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但從外商投資經濟固定資產投資的構成看,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內投資需求的拉動作用并未減弱:1993—1996年,外商投資經濟固定資產投資由783.79億元增加到2712億元,增長3.46倍;其中直接利用外資從302.55億元增加到1536.28億元,增長5.08倍;國內配套投資(國家預算內投資、銀行貸款、自籌投資和其他投資)由481.24億元增加到1175.72億元,增長2.44倍。1996年以后,受外資流入增長下降的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固定資產投資中利用外資增長下降,1998年出現絕對數量減少,但國內配套投資仍然有較快增長,由1996年的1175.72億元增加到1998年的1473.76億元,增長1.253倍,高于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平均增長速度(1.236倍),即1996年以后因利用外資(外商直接投資)增長下降、甚至負增長,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相對下降,但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內投資需求的直接拉動作用并未因此減弱,而是相對增強。我們以外商投資經濟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國內配套投資(包括除利用外資之外的國家預算內投資、銀行貸款、自籌投資和其他投資)(GNPT)作為被解釋變量,利用外資作為解釋變量,以1993—1998年數據為基礎進行對數回歸統計分析,結果表明:1993—1998年期間,外商投資經濟固定資產投資中利用外資對國內配套投資的貢獻為0.611922,即利用外資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拉動國內配套投資增長0.611922個百分點。

LOG(GNPT)=2.672493+0.611922×LOG(LYWZ)

(6.168)(9.81)

R2=0.960093AdjustedR2=0.950117Durbin—Watson=1.3

二、外商投資經濟對我國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的貢獻

利用外資在增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拉動國內投資需求的同時,直接促進了我國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的快速增長。從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的規模及其發展趨勢看,外商投資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是非國有經濟的高速增長拉動的,這一作用體現在工業

總產值構成的變化上,是國有經濟工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逐年快速下降,由1978年的77.63%降為1999年的27.31%(其中1996年國有經濟工業總產值比重的提高,是由于統計口徑改變所致,國有經濟成分中增加了國有控股企業的工業產值,這部分產值在以前年份中統計在其他經濟成分中。),非國有經濟部門工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由1978年的22.37%提高到1999年的72.69%。但不同時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和外商投資經濟等非國有經濟成分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不同,其中外商投資經濟對工業總產值的貢獻呈逐步增強趨勢。

1978—1985年期間非國有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是由集體經濟部門的快速發展帶動的,個體經

濟和包括外商投資經濟在內其他經濟成分只是從無到有,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較小,主要是“拾遺補缺”的補充作用。

1985—1990年期間,個體經濟成為增長最快的非國有經濟部門。外商投資經濟發展環境改善、發展空間拓寬,雖然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總產值規模仍相對較小,1990年在全社會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1.88%,但其快速增長已成為非國有經濟工業產值比重提高的主要拉動力量之一。

1990—1997年期間,隨著利用外資規模的高速增長,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產值高速增長,對工

業總產值的貢獻大幅度提高。個體經濟和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產值在全社會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分別由1990年的5.39%和1.88%提高到1997年的17.92%和12.66%,分別提高12.53個百分點和10.78個百分點;期間非國有經濟部門工業產值比重提高了23個百分點,即非國有經濟部門經濟規模的相對擴張幾乎全部由個體經濟和外商投資經濟單位經濟規模的相對擴張帶動。

1997年以后,受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結構性矛盾凸顯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以結構調整

為主的新時期,利用外資也進入以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為主的新階段,1999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有較大幅度下降,外商直接投資比1998年減少了51億美元,但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產值在全社會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仍保持上升趨勢,由1998年的14.91%提高到1999年的15.03%,其中在199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中,按當年價計算的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為26.07%,按不變價計算的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高達29.67%。

從1995年以后工業增加值的變化看,外商投資經濟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全國工業增

加值增長速度,其在全國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由1995年的14.77%提高到1999年的20.69%。從表1和表2的數據比較可以看到,1995年以后各年度外商投資經濟工業增加值比重高于相應年度工業產值比重,且從1995年到1999年外商投資經濟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的幅度(5.92個百分點)超過工業產值比重提高的幅度(2.71個百分點),說明外商投資經濟工業增加值對全國工業增加值的貢獻,高于其產值對工業總產值的貢獻,進一步說,外商投資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要高于其規模擴張對整個經濟規模發展的貢獻。

為了準確度量外商投資經濟、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等不同所有制經濟工業產值對

我國工業總產值的貢獻,并分析其對工業總產值增長的重要性,我們以工業總產值(GYZCZ)為被解釋變量,以國有經濟工業產值(GYGYZCZ)、集體經濟工業產值(JTGYZCZ)、個體經濟工業產值(GTGYZCZ)和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產值(WZGYZCZ)為解釋變量,以1990—1998年的數據為基礎進行對數回歸分析,得到如下結果:

國有經濟工業產值與工業總產值呈不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造成不顯著的原因估計與1995年前

后國有經濟工業產值的統計口徑調整有關,1995年以后國有經濟工業產值統計中加入了增長較快的國有控股企業工業產值,使其相對下降趨勢減弱,影響了其與工業總產值負相關的顯著水平。將國有經濟從解釋變量中剔除后,回歸效果明顯改善: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到,1990—1998年期間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產值對工業總產值的貢獻或彈性為0.1016,低于個體經濟的0.2164和集體經濟的0.3798,但三個解釋變量的T值比較表明,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產值對工業總產值增長影響的重要性遠高于個體經濟工業產值,而個體經濟又高于集體經濟。同時,常數項的T值均高于各解釋變量的T值,由此推斷除各種所有制經濟工業產值之外的其他因素,如產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等,對工業總產值的增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外商投資經濟在產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等方面有其他所有制經濟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990—1998年期間外商投資經濟對我國工業總產值增長的綜合貢獻要顯著高于其他經濟類型。

LOGGYZCZ=0.3798*LOGJTGYZCZ+0.2164*LOGGTGYZCZ+0.1016*LOGWZGYZCZ+4.4711

(2.332)(2.490)(4.631)(5.603)

R2=0.999547AdjustedR2=0.999275Durbin-Watson=2.403

三、外商投資經濟稅收對我國稅收收入增長的貢獻

我國涉外稅收中95%左右是外商投資經濟創造的稅收(本節數據除特別說明之外,均引自《中國稅務年鑒》1993—1999年各版)。涉外稅收和外商投資經濟稅收的增長及其在我國工商稅收總額中的比重變化,與外商投資經濟的工業產值增長和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變化基本是同步的,但在利用外資的不同發展階段,二者變化略有差異。具體表現為:受外商投資經濟稅收優惠政策的影響,1991年以前稅收增長落后于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產值的增長;1991年以后,由于較多的外商投資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到期、利用外資速度加快、稅收監管工作加強等,稅收增長快于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產值增長。

(一)不同時期涉外稅收和外商投資經濟稅收對我國工商稅收增長的影響

1982年我國工商稅收總額623.17億元,其中國有經濟478.4億元,集體經濟133.41億元,個體經濟11.33億元,包含涉外稅收在內的其他稅收只有0.03億元。到1985年,我國工商稅收總額增加到1197.7億元,其中國有經濟增加到868.78億元,集體經濟287.17億元,個體經濟27.32億元,包含涉外稅收在內的其他稅收上升到14.43億元,占工商稅收總額的比重也只有1.2%。即在利用外資的起步階段,包含涉外稅收在內的其他稅收雖然增長很快,但其規模相對有限,對我國工商稅收增長的影響是有限的。

1986—1991年期間,利用外資規模和外商投資經濟規??焖贁U大,但受擴大利用外資稅收優

惠政策的影響,包含涉外稅收在內的其他經濟稅收增長低于其他經濟工業產值的增長,其在工商稅收總額中的比重由1986年的1.21%提高到1991年的2.85%,增幅只有1.64個百分點,遠低于同期其他經濟工業產值4.8個百分點的增幅。

1992年以后,我國利用外資進入高速增長期,外商投資經濟規模迅速擴大,涉外稅收總額也

由1992年的122.26億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的1648.86億元,增長速度遠高于同期工商稅收總額的平均速度,其中外商投資經濟稅收由1993年的206.66億元逐年遞增到1998年的1166.95億元;涉外稅收在工商稅收總額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4.25%逐年遞增到1999年的15.99%,外商投資經濟稅收在工商稅收總額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5.2%遞增到1998年的13.48%,涉外稅收和外商投資經濟稅收成為國內工商稅收中增長最快的重要稅源之一。同時,涉外稅收和外商投資經濟稅收的增長速度高于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1993—1998年期間,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產值增長1.95倍,涉外稅收和外商投資經濟工商稅收分別增長了2.52倍和2.59倍;1992—1999年期間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產值名義增長2.41倍,而涉外稅收名義增長高達3.76倍。

(二)1992—1998年外商投資經濟稅收對工商稅收總額的貢獻

我們將工商稅收總額(GSS)作為被解釋變量,以國有經濟工商稅收(GYJJGSS)、集體經濟

工商稅收(JTJJGSS)、私營個體經濟工商稅收(SYGTGSS)、外商投資經濟工商稅收(WZJJGSS)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對數回歸分析,結果表明:1993—1998年期間,國有經濟稅收對工商稅收總額的貢獻最高(0.4991),其次是私營個體經濟稅收(0.4498),再次是集體經濟稅收(0.1147),外商投資經濟稅收的貢獻最低,只有0.04575。但從T值比較分析可以看到,外商投資經濟稅收對工商稅收總額的重要性雖低于私營個體經濟和國有經濟稅收,但高于集體經濟稅收。

LogGSS=0.49915486*LogGYJJGSS+0.11472255*LogJTJJGSS+

(37.475)(6.816)

0.44980814*LogSYGTGSS+0.04575247*LogWSTZGSS+0.75839442

(18.559)(12.480)(9.738)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81Durbin-Watson=2.507

四、利用外資對我國經濟結構轉變的影響

利用外資在通過擴大預算約束、直接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還通過加速勞動力就業結構、產

業結構和貿易結構的轉變,間接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一)利用外資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結構轉變的影響

我國是典型的勞動力過剩經濟,且大量剩余勞動力沉淀于農村。加快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

發展,擴大非農產業對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是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由農業向非農產業的轉移,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核心問題之一。外資流入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過程:1981—1985年期間,利用外資僅處于起步階段,外商投資經濟(包括港、澳、臺投資經濟,下同)吸納的新增就業人員只有6萬人,占新增就業人員(7512萬人)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1986—1990年期間,外商投資經濟創造了60萬個就業機會,占同期新增從業人員(14036萬人)的比重提高到0.43%。1991—1996年期間,我國新增從業人員4051萬人,其中外商投資經濟新創造了375萬個就業機會,比1985—1990年期間增加了6.25倍,約占新增勞動力的9.26%,成為我國新增就業機會的重要來源之一。1997年以后,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國內結構性矛盾凸現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結構調整期,外資流入增長下降,外商投資經濟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所下降,1997—1999年期間僅增加72萬人,占同期新增從業人員(1199萬人)的比重下降到6%。將外商投資經濟從業人員(WZJJ)作為被解釋變量、外商直接投資(WSTZ)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1985—1999年期間外商直接投資對從業人員的貢獻為1.0599,即外商投資每增加1單位,可以創造1.0599個單位的就業機會。

LogWZJJ=1.0599339*LogWSTZ+[MA(1)=0.90838425,MA(2)=0.31521639,BACKCAST=1985]

(30.575)(7.333)(2.524)

R2=0.9692AdjustedR2=0.9641Durbin-Watson=1.99786

(二)利用外資對我國產業結構轉變的影響

產業結構的提升取決于多方面因素。從需求決定論的觀點看,產業結構的轉變最終取決于消

費需求結構的轉變,但推動產業結構轉變的直接因素是勞動力(人力資本)、資本和技術進步等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配置與再配置,其中由投資決定的新增固定資產和存量資本的再配置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其他生產要素總是伴隨著投資結構的轉變或資本再配置而流動。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利用外資規模日益擴大,且90%以上集中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成為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轉變的重要因素。同時,與外資流入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相伴而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及其擴散效應和示范效應,促進了國內利用外資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相對提高,也間接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變。我們以三次產業合同利用外資額作為解釋變量、以三次產業增加值作為被解釋變量,對1984—1999年期間進行回歸統計分析的結果表明,利用外資對第三產業增加值的貢獻高于對第二產業增加值的貢獻,對第一產業增加值的貢獻最低;T值比較分析也同樣表明,利用外資對第三產業增加值影響的重要性要高于對第二產業增加值影響的重要性,對第一產業增加值影響的重要程度最低。這說明利用外資是期間我國產業結構轉變中第一產業產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上升的重要影響因素。

第一產業:

LogGDP1=0.3325493*LogWZR1+7.5875486+[MA(2)=0.89781853,BACKCAST=1984]

(3.092)(17.439)(12.61)

R2=0.850166AdjustedR2=0.827115Durbin-Watson=0.873

第二產業:

LogGDP2=0.497026*LogWZR2+6.084255

(8.784)(15.640)

R2=0.846423AdjustedR2=0.835453Durbin-Watson=0.4765

第三產業:

LogGDP3=0.568403*LogWZR3+5.353824

(5.996)(8.598)

R2.21%提高到1991年的2.85%,增幅只有1.64個百分點,遠低于同期其他經濟工業產值4.8個百分點的增幅。

1992年以后,我國利用外資進入高速增長期,外商投資經濟規模迅速擴大,涉外稅收總額也

由1992年的122.26億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的1648.86億元,增長速度遠高于同期工商稅收總額的平均速度,其中外商投資經濟稅收由1993年的206.66億元逐年遞增到1998年的1166.95億元;涉外稅收在工商稅收總額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4.25%逐年遞增到1999年的15.99%,外商投資經濟稅收在工商稅收總額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5.2%遞增到1998年的13.48%,涉外稅收和外商投資經濟稅收成為國內工商稅收中增長最快的重要稅源之一。同時,涉外稅收和外商投資經濟稅收的增長速度高于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1993—1998年期間,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產值增長1.95倍,涉外稅收和外商投資經濟工商稅收分別增長了2.52倍和2.59倍;1992—1999年期間外商投資經濟工業產值名義增長2.41倍,而涉外稅收名義增長高達3.76倍。

(二)1992—1998年外商投資經濟稅收對工商稅收總額的貢獻

我們將工商稅收總額(GSS)作為被解釋變量,以國有經濟工商稅收(GYJJGSS)、集體經濟

工商稅收(JTJJGSS)、私營個體經濟工商稅收(SYGTGSS)、外商投資經濟工商稅收(WZJJGSS)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對數回歸分析,結果表明:1993—1998年期間,國有經濟稅收對工商稅收總額的貢獻最高(0.4991),其次是私營個體經濟稅收(0.4498),再次是集體經濟稅收(0.1147),外商投資經濟稅收的貢獻最低,只有0.04575。但從T值比較分析可以看到,外商投資經濟稅收對工商稅收總額的重要性雖低于私營個體經濟和國有經濟稅收,但高于集體經濟稅收。

LogGSS=0.49915486*LogGYJJGSS+0.11472255*LogJTJJGSS+

(37.475)(6.816)

0.44980814*LogSYGTGSS+0.04575247*LogWSTZGSS+0.75839442

(18.559)(12.480)(9.738)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81Durbin-Watson=2.507

四、利用外資對我國經濟結構轉變的影響

利用外資在通過擴大預算約束、直接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還通過加速勞動力就業結構、產

業結構和貿易結構的轉變,間接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一)利用外資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結構轉變的影響

我國是典型的勞動力過剩經濟,且大量剩余勞動力沉淀于農村。加快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

發展,擴大非農產業對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是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由農業向非農產業的轉移,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核心問題之一。外資流入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過程:1981—1985年期間,利用外資僅處于起步階段,外商投資經濟(包括港、澳、臺投資經濟,下同)吸納的新增就業人員只有6萬人,占新增就業人員(7512萬人)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1986—1990年期間,外商投資經濟創造了60萬個就業機會,占同期新增從業人員(14036萬人)的比重提高到0.43%。1991—1996年期間,我國新增從業人員4051萬人,其中外商投資經濟新創造了375萬個就業機會,比1985—1990年期間增加了6.25倍,約占新增勞動力的9.26%,成為我國新增就業機會的重要來源之一。1997年以后,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國內結構性矛盾凸現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結構調整期,外資流入增長下降,外商投資經濟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所下降,1997—1999年期間僅增加72萬人,占同期新增從業人員(1199萬人)的比重下降到6%。將外商投資經濟從業人員(WZJJ)作為被解釋變量、外商直接投資(WSTZ)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1985—1999年期間外商直接投資對從業人員的貢獻為1.0599,即外商投資每增加1單位,可以創造1.0599個單位的就業機會。

LogWZJJ=1.0599339*LogWSTZ+[MA(1)=0.90838425,MA(2)=0.31521639,BACKCAST=1985]

(30.575)(7.333)(2.524)

R2=0.9692AdjustedR2=0.9641Durbin-Watson=1.99786

(二)利用外資對我國產業結構轉變的影響

產業結構的提升取決于多方面因素。從需求決定論的觀點看,產業結構的轉變最終取決于消

費需求結構的轉變,但推動產業結構轉變的直接因素是勞動力(人力資本)、資本和技術進步等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配置與再配置,其中由投資決定的新增固定資產和存量資本的再配置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其他生產要素總是伴隨著投資結構的轉變或資本再配置而流動。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利用外資規模日益擴大,且90%以上集中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成為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轉變的重要因素。同時,與外資流入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相伴而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及其擴散效應和示范效應,促進了國內利用外資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相對提高,也間接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變。我們以三次產業合同利用外資額作為解釋變量、以三次產業增加值作為被解釋變量,對1984—1999年期間進行回歸統計分析的結果表明,利用外資對第三產業增加值的貢獻高于對第二產業增加值的貢獻,對第一產業增加值的貢獻最低;T值比較分析也同樣表明,利用外資對第三產業增加值影響的重要性要高于對第二產業增加值影響的重要性,對第一產業增加值影響的重要程度最低。這說明利用外資是期間我國產業結構轉變中第一產業產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上升的重要影響因素。

第一產業:

LogGDP1=0.3325493*LogWZR1+7.5875486+[MA(2)=0.89781853,BACKCAST=1984]

(3.092)(17.439)(12.61)

R2=0.850166AdjustedR2=0.827115Durbin-Watson=0.873

第二產業:

LogGDP2=0.497026*LogWZR2+6.084255

(8.784)(15.640)

R2=0.846423AdjustedR2=0.835453Durbin-Watson=0.4765

第三產業:

LogGDP3=0.568403*LogWZR3+5.353824

(5.996)(8.598)

R2=0.719752AdjustedR2=0.699734Durbin-Watson=0.3855

(三)利用外資對我國貿易結構的影響

利用外資對促進外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集中表現在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的增長方面。隨著

利用外資規模的擴大,外商投資企業數量迅速增加。由于這些企業基本是兩頭在外型的,即材料和主要零部件從國外進口,產品主要銷往國外,因此外商投資企業的發展,引起了加工貿易進出口活動的大量增加,使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在我國進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1986年我國外貿進出口中外商投資企業占4.04%,到1999年,已經提高到48.38%;在出口中的比重則從5.82%提高到45.47%。在促進進出口總量增長的同時,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的增長還促進了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由于外商投資企業主要面向國際市場,所以產品結構與國際接軌程度較高,制成品所占比重大,高新技術產品所占比重大,對改變我國進出口結構發生了重要作用。據有關統計,外商投資企業出口中工業制成品的比重大多數年份高于全國水平,對提高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發揮了積極作用;外商投資企業在全國機電產品出口中的比重,1993年為37.14%,1997年提高到57.87%;在1999年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中,外商投資企業占了70%以上。

五、利用外資對我國技術進步的影響

利用外資對我國技術進步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利用外資在我國技術貿易中具有重要地

位,在我國1979年以貿易方式引進技術中,與利用外資直接有關的合作生產、合資技術許可、合資技術入股和獨資技術許可等只占技術貿易總額的0.09%,1985—1990年期間這一比重提高到9.22%,1991—1996年期間也高達3.55%(數據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1991和1999年版數據計算整理)。其次,外商直接投資通過設備投資和技術轉移直接促進我國技術進步。1989年以后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已超過技術貿易額,其后二者差距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的迅速擴大而不斷拉大,1998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接近技術貿易額的3倍。雖然我們難以確定FDI的技術含量,不能以簡單的金額對比確定外商直接投資和技術引進對我國技術進步貢獻的大小,但有兩方面的數據均可說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日益增強:其一是1987—1995年期間外商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額遠高于同期我國技術貿易中成套設備和關鍵設備的進口額,特別是1991年利用外資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后,二者的差距不斷拉大,1995年外商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額達到184.7億美元,而關鍵設備和成套設備進口額只有112.45億美元;即從設備進口看,外商投資對技術進步的作用要遠超過單純的成套設備和關鍵設備的引進。其二是從最近進行的對207家英、美、德、日等國公司的一項問卷調查中可以發現,(參見汪星明主編《技術引進——理論·戰略·機制》第252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86%的外國公司對中國進行技術轉移的目的在于進入中國市場,34%的公司對中國轉移的技術是先進技術,其余66%的公司只轉讓成熟技術。由此可以肯定,以進入中國市場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資、特別是歐美投資,在其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成熟技術,對我國的技術進步無疑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最后,外商投資企業對協作企業的技術援助和培訓等技術轉移也對相關企業的技術進步起到重要促進作用;利用外資、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先進管理技術對我國企業制度創新等無形生產要素的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