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除名制度決議表決程序探討

時間:2022-06-23 10:12:51

導語:股東除名制度決議表決程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股東除名制度決議表決程序探討

摘要:當個別股東的行為危害到公司及其他股東的利益時,為了保障公司的有序運行,股東會應通過正當的決議程序,即召開股東除名決議將該股東“驅逐”出去。我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僅對股東除名決議的表決機構有所規定,卻未涉及除名決議中的表決機制和擬被除名股東的表決權回避問題。因此,本文從這兩個角度來對決議表決程序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其完善提出相關意見。

關鍵詞:股東除名決議;表決程序;表決規則

一、股東除名制度決議表決程序的理論基礎—程序正當

程序正當這一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國《自由大憲章》的第39條,該規定的核心意思是任何人未經國家的依法裁判,都不能遭受到任何侵害。我國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除名制度也應當貫徹這一原則,只有保證程序的正當性,法律的實施才會更讓人信服。在私法領域,股東除名是有限責任公司內部的重大決議,該決議也應依托正當的程序來進行。按照正當的程序實施法律是保障法律公正性的必要途徑,人合性突出的有限責任公司在規范其股東行為時固然也需要程序的保障。股東行為是維持公司的運行以及促進公司發展的力量,但是公司的組織機構和股東始終存在差異。所以,公司的運行過程一旦出現沖突時,制定一套程序來約束股東的行為顯得尤為重要。就股東除名程序而言,股東會應作為決議機構對除名事項進行討論。而股東除名決議的作出必然會導致公司組織結構發生改變,此時應構建能夠約束該行為的程序,以正當的表決程序解除擬被除名股東的股東資格。

二、股東除名制度決議表決程序存在的問題

(一)未規定股東除名決議的表決規則

在公司的決議中,主要是以資本多數決和人數多數決這兩種表決規則為主,但股東除名中沒有明確的規則可尋。股東除名決議選擇適用不同的表決規則會衍生出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資本多數決以股東出資額為基礎,股東除名決議如果選擇適用該種表決規則,當擬被除名股東的出資額較大時,那么其表決權也會隨之變多。在此情況下,擬被除名股東將會化被動為主動,公司難以對該股東進行除名。而人數多數決依賴的是股東的數量,如果選擇該種表決規則,出資較少的股東們可能會利用人數上的優勢聯合起來對抗出資多但是人數少的股東。

(二)未規定股東除名決議的的表決比例

依照股東會決議事項的不同,《公司法》將決議分為一般決議事項和特別決議事項。對于修改公司章程、公司合并等屬于特別決議事項,這些事項必須經過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而一般決議事項則是特別決議事項之外的事項,通常這類事項只需代表二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即可。在司法實踐中,當法院處理股東除名案件時,都是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判斷決議究竟屬于哪種表決事項。例如,“鶴山市美高美影院管理有限公司與陳競雄、王樂曦股東資格確認糾紛一案”中,美高美影院公司在其公司章程中對于由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表決的決議事項作出了強制且具體的規定,而其他的決議事項則只需要擁有過半數表決權的股東通過決議即可。法院認為這是一個合法且有效的公司章程,股東除名決議屬于章程規定的其他事項,故決議的通過只需過半數的表決比例。而在龐長城、謝從光等與襄陽津宜農林有限公司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一案中,龐長城、謝從光、何喜權這三位宜農林公司的股東出資比例占據該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八十,他們在股東會決議中一致表決同意將李安保從公司中除名。法院認可此種表決方式的合法性,該股東除名決議有效。

(三)未規定表決權回避規則

股東除名決議是否能夠通過取決于股東的表決權,擬被除名股東的表決權無疑也會影響決議結果。現如今,學界大部分都比較贊成擬被除名股東不能行使表決權的觀點。他們認為股東除名決議程序應該堅持程序正當的原則,既然除名決議與擬被除名股東的利益息息相關,那么該股東對此項決議的表決權應該予以排除。但仍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為排除擬被除名股東的表決權是無法律依據可言的,作為公司的股東,其表決權應該得到保障,不能被排除。在司法實踐中,法院解決這類問題時也存在著不同的做法。例如,在李晶與徐州八方安全設備有限公司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一案中,法院認為,擬被除名股東與決議事項有特別利害關系,故其在股東除名決議中不享有表決權,以此避免發生司法解釋規定的股東除名制度被架空。而在“熊某、范某與某集團有限公司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案”中,審理該案的法院卻認為擬被除名的股東對決議進行表決并不會影響股東除名決議的通過。再如上海上工房產實業有限公司與上海工惠房產經濟有限公司決議撤銷糾紛一案中,法院認為雖然擬被除名股東抽逃了部分出資,但是股東會也只能對該股東的“新剩利”權利予以限制,不能剝奪該股東的表決權。由此可見,不僅學者們對擬被除名股東的表決權是否應該限制的看法不一,司法實務亦是如此。法院理應是秉持著公平公正的原則,保證裁判結果公正之地。但是由于找不到立法上對于股東除名表決程序的具體規定,導致法院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屢次發生。

三、股東除名制度決議表決程序的完善

(一)除名決議應當采用資本多數決和人頭多數決相結合的表決方式

現今對于股東除名決議存在著資本多數決和人頭多數決的爭議,在筆者看來,股東除名決議采用資本多數決和人頭多數決相結合的表決規則較為適宜。資本多數決的表決方式能在大部分法律規定中體現出來,《公司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表決方式就是其一。但是資本不應該成為通過股東除名決議的關鍵,畢竟解除股東資格時不僅要考量該股東的行為,還要考量其資質。因此,筆者認為資本多數決和人頭多數決相結合的表決方式應作為股東除名決議的表決規則。該規則綜合考慮到了有限責任公司的資合性和人合性。從資合性來說,資本多數決與權利義務相一致以及經濟層面的投入產出成正比的原則相符合。從人合性來說,與其他類型公司不同,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聯系更緊密,信賴性更強,在決策方面,各股東的意見也尤為重要。所以,股東除名決議適用這兩種表決方式相結合的表決規則,在凸顯不同表決方式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能最大程度摒棄其弊端,以此維護股東除名決議的公平與公正。

(二)除名決議應當采用三分之二多數決的表決比例

我國立法沒有規定股東除名決議的表決比例,域外立法對于股東除名的表決比例的觀點也沒有達成一致,但是它們依然可以為我們提供參考。西班牙法上適用的是以三分之二以上的表決比例通過除名決議,美國的除名決議則是必須經全體股東表決后才能通過決議。我國不論是學界還是司法實踐,對股東除名決議的表決比例都呈現出了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為了避免其他股東在除名決議中濫用其權力,保障擬被除名股東的權益,該決議應采用特別多數決,即享有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除名決議。目前,我國的司法實務針對股東除名決議案件中應經過多少表決比例通過決議這個問題有不同的做法。但是,根據《公司法》對于股東會決議中的特別事項所需表決比例的規定,倘若公司要修改公司章程,那么該股東會決議必須由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進行表決。而股東除名決議除了會減少公司的股東人數,還會導致公司章程的修改。所以,公司在召開股東除名決議時可以參照《公司法》的該條規定,采取代表三分之二多數決的表決比例。

(三)除名決議應當適用表決權回避規則

目前,我國立法尚未規定在除名決議的表決中擬被除名股東能否享有表決權,且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對能否排除擬被除名股東的表決權這一事項的處理方式也不一。筆者認為,公司召開股東除名決議時應排除擬被除名股東的表決權。一方面,依據權利義務統一的原則,股東享有權利的前提應當是建立在其已經履行義務的基礎上,故對于未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其原本享有的股東除名決議表決權應當受到限制。立法上僅規定了股東在違背其出資義務的情況下,要限制其“新剩利”的權利。但該規定的初衷除了保障權利義務的一致性外,也是為了讓股東遵守誠信原則,督促其在約定期限內履行出資義務。而擬被除名股東明顯違反了上述兩項原則,故擬被除名股東在除名決議中的表決權理應被剝奪。另一方面,對于其他尚未違反出資義務的股東而言,擬被除名股東的行為必然會使他們的利益受損,排除擬被除名股東的表決權是對他們的權益的保護之舉。第一,如果公司沒有充足的資本,那么公司的運轉就會出現問題,從而導致其利潤空間變小,可以分配給股東的利潤也會隨之減少。第二,未遵守約定履行其義務的股東卻能享有表決權,對于其他已經出資的股東來說無疑是不公平的,這顯然違背了公平原則。第三,倘若擬被除名股東是公司的大股東,享有最多的資本。那么該股東很有可能濫用權利,利用其在表決權上的優勢來左右股東除名決議的結果。此時的股東除名決議必然會違背其他守約股東的意愿,導致這些股東的意見無法被采納,表決權也將形同虛設。綜上所述,限制擬被除名股東的表決權,在避免公司資本減少,保障公司正常運行的同時,也可以防止其他股東的收益遭受損失。

結語

我國的股東除名制度在決議表決程序上的規定過于簡單,難以為司法實踐提供一份實用性強的裁判指南。因此,本文在對除名決議表決程序的問題進行剖析后提出了相應的完善建議,希望立法者能夠對此有所關注,通過立法將股東除名制度的決議表決程序的不足進行完善。

參考文獻:

[1]劉建新.股東除名制度的理論基礎與價值分析[J].湖北警官學報,2014(11):81-85.

[2]李紅潤.股東除名規則的反思與重構[J].天津法學,2016(03):69-74.

[3]文蘭.股東除名制度規則構建研究——兼評最高院《公司法解釋三》第17條[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09):70-72.

[4]葉威.股東除名制度中的權利限制與保障——以表決權為切入視角[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20(06):13-22.

[5]姜茜,姚永紅.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因素及存在問題[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0(09):55-56.

作者:許瓊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