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欣賞活動中多媒體的巧妙運用
時間:2022-02-19 03:01:23
導語:美術欣賞活動中多媒體的巧妙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運用,使得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材觀念與形式甚至教學理念發生了變革。重點闡述了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美術欣賞活動中的巧妙運用,希望多媒體技術能夠在幼兒園美術欣賞活動中大放異彩。關鍵詞:美術活動;多媒體技術;創新教學現在,多媒體技術不斷發展,我們幼兒園平時的教學活動也逐漸趨向于多媒體技術與教學活動的整合,它以方便、快捷、高效、直觀的教學特點,充實的教學內容,動態的教學情景,在幼兒園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廣泛運用。這里鑒于我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關于美術的欣賞活動采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輔助,談一些運用中的體會。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提供大量高品質的美術作品
以前我們不想開展美術欣賞活動,可能的原因有:第一,條件限制得比較多,幼兒欣賞不到實際的圖畫,只能欣賞印刷出來的仿制品。假如質量不好,色彩和圖象就會失真,看上去就沒有原畫那么美了。第二,美術欣賞活動看一、兩幅畫是沒辦法馬上成功的,更多的是需要大量的、有序的、系列的美術作品讓幼兒去欣賞,要層層遞進、循序漸進地欣賞美術作品才能夠有較好地效果。有了多媒體技術,找到我們需要的圖片的方式就有很多,如上網、下載、掃描等,通過連接大背投,幼兒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洋畫,它們的畫面品質都是完好的,上述所有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我們還會在網上下載很多的世界名畫作品讓幼兒去欣賞。在這樣的欣賞實踐活動中,發現只要是適合孩子們欣賞的作品,就保留;并去除那些不合適的部分。對于篩選后留存的部分,根據畫家、風格以及派別的不同進行歸類保存。這樣不僅不占什么空間,而且還可以節省資金和精力,并且重復利用,做到資源共享。
二、運用多媒體夠技術使幼兒結合個人經驗參與美術活動
在美術欣賞活動中,如果只是讓幼兒觀賞美術作品,那肯定是不夠的,然后就會出現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即假如幼兒的日常經驗不夠,就很難和畫作進行結合,與創作者形成共鳴,也無法準確的領悟畫作所要傳達的內涵及意境。幼兒一旦具備了相應的經歷和經驗,其本身對看到過的事物非常可能會出現相應的情緒方面的體驗,即對事物的感受及認知。只要幼兒發現哪些作品能體現相同的經驗和經歷,就會立刻與自己的經驗產生關聯,在作品中植入那一刻的感想。這樣,這幅畫作所表達的內涵及創作者所呈現的意境就更能夠被領悟。就如西方著名畫家蒙德里安的《海堤與海》,其中海邊的美麗景象、海平面上波濤翻滾和波光閃耀,凝聚成了很多用橫豎兩條線組成的加號,整個畫面完全不帶曲線,流暢的形象成為抽象和簡單的符號變為形式語言。
三、讓多媒體技術的音效把幼兒的聽覺通道打開,輔助幼兒理解作品
多媒體技術可以在美術的相關課件中結合音效部分,讓純粹的畫作和聲音進行美妙的融合;形成一種形像、聲音和意境融合的形式,不僅能把作品的內容再現出來,而且還能把作品的內涵抽象化,讓小朋友在看和聽的相互影響下,和畫作發生相對深入的情感共鳴,在溫馨愉快的氛圍中享受到美。例如有一個叫《百老匯爵士樂》的作品;它展現的是城市嘈雜和霓虹燈閃耀,體現出節奏感強勁的爵士樂,它有時聽著悲涼凄婉,有時感覺氣勢高昂,又有時激動奔放,它表現了這樣的一種旋律。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能靈活地對美術作品做一定的技術處理,滿足欣賞活動的需要
當在我們眼前有一個藝術作品展現的時候,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音樂作品同美術作品,它們中優美的、讓人激動的部分,我們都會不斷重復地觀賞、體會和傾聽。不同的作品,由于創作者對于日常生活的解釋和自我想法的不相同,所采取的對于美的表現形式及繪畫手法也會不一樣,包含了顏色、勻稱、韻律、形象、結構、協調、對稱等等相關構成要件,有的作品必須整體觀賞和局部品味進行結合起來;有的作品需要注意它表現的方法;有的作品需要注意創作者對顏色的使用;有的作品需要我們引導小朋友觀察它的整體結構和局部布局。有了多媒體技術的加入,我們只需要用photoshop或美圖秀秀直接變形處理、拖動、顏色調整、放大、拷貝、調整畫面局部或全部,能較容易地得到我們想要的課件,以達到預計的效果。像梵高名畫《星、月、夜》,創作者的手法運用的很夸張,形象的地繪出了變化莫測的星空,同時表現出創作者浮躁不安的感受。畫里使用了大量螺旋形及波浪形的線條,繪畫了樹木和云團,那些云團像旋渦般把月亮和星星團團圍住。小朋友們在畫冊中看不太清,如果用多媒體的方式進行放大處理,看得就很清楚了,可以幫幼兒了解畫家憂郁和不安的情緒。如果選中畫面里“被包圍住的一個星星”,那么,幼兒就能看到畫家采用了螺旋形線條,還采用了黃、橙、藍三種顏色進行對比,出現了一個燦爛無比的彩色旋渦,讓人感到頭暈目眩,從而讓幼兒感受到畫家梵高自然露出的強烈的情感。又如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著名壁畫《格爾尼卡》。這幅壁畫是畢加索為抗議法西斯納粹野蠻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懷著無比激憤的心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夜以繼日地完成的大幅壁畫。全幅畫僅用黑、白、灰三種顏色,使畫面具有強烈的節奏感,緊張而刺激,從而突出地體現了畢加索鮮明的愛憎和強烈的情感。為了讓幼兒體會黑、白、灰三種顏色所表達出的戰爭的爆裂恐怖和人民深受苦難的氣氛,教師利用多媒體軟件,復制、設計了一幅由多種、鮮艷顏色構成的畫面,幼兒對比后強烈地感受到:黑、白、灰三種顏色的運用才是最恰當的。如果畫面上有許多鮮艷的顏色,就不會讓人感到害怕、恐懼和難過,而是感到高興、開心和興奮。從而讓幼兒了解,顏色也是表達心情和事物的重要方法。另外,作品《格爾尼卡》的實際尺寸為長7.766米,寬3.493米。如果使用仿制的繪畫作品,尺寸就會很小。我們可以使用投影儀將作品擴大到接近原來尺寸時,幼兒的心理能夠受到強烈的震撼,他們深深地感到:戰爭太可怕了!在我們現在的世界上永遠也不要出現戰爭!希望人們能永遠和平地相處!正是因為多媒體的運用,才使幼兒幼小的心靈迸發出如此深刻的體會和感嘆。
五、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活動的實效性及趣味性進行加強
多媒體技術的使用,較好地展現小朋友嘴巴、大腦、耳朵、眼睛、小手等多種感官途徑,去感受并理解西方人繪畫的古典繪畫,它們有非常有序、和諧、完整的特征,還有當代創作繪畫作品的各色特點,關注表達內心感受和追求方式上的創造性,在情感上對畫作的共鳴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得到審美愉悅和激發創造。像創作精巧、形象美好、聲音甜美、內容量多的課件能使幼兒從視聽覺上理解和感受作品要表達的造型、透視、空間、顏色等。當小朋友積極創作,并希望表達自己的意愿時,小朋友可以運用繪畫的方式來突出他的想法。那么,我們就能通過攝像機把他們的動作語言錄下來,或者使小朋友運用計算機來繪畫或者臨摹原作,然后放給他們看。通過該形式能凸顯出小朋友的創作效果,能讓幼兒從中獲得自我滿足。只因創作出來的作品是他們憑借自己的努力做出來的,自我的價值最能體現出來,所以小朋友也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悅。
通過實際的運用可以發現,正確地使用多媒體的相關技術,可以使得抽象的變得直觀的,靜止的變為運動的,繁瑣的變為簡單的,把難的變為易的,全面的幫助小朋友參加到美術作品的觀賞活動中,這種教育方法非常有效,讓我們在教育的各個過程當中充滿“教”的趣味性,還能培養小朋友們審美、觀察、注意、想象等能力,其它的任何手段都替代不了。
作者:楊志華 單位:江蘇省昆山高新區婁汀苑幼兒園
- 上一篇:高校科研體制機制創新發展探索
- 下一篇:高校多媒體在空手道課程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