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體育經濟的前景探索

時間:2022-02-02 03:04:50

導語:新時期體育經濟的前景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體育經濟的前景探索

本文作者:許龍成工作單位: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產業化體育經濟發展的SWOT分析

早在20世紀80年代,國務院頒布了“國民生產總值計算方案”,運用三次產業分類方法,將體育列入第三產業,之后便出現了體育產業的概念.1995年10月,國家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其總則第三條規定:“體育產業應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尤其是在1995年6月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后,體育與市場聯系更加緊密,增強了體育經濟自我發展的能力.體育經濟的產業化發展是我國政治、經濟改革的必然結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體育產業發展,促進消費并為社會提供便利的服務.體育具有的健身、娛樂、休閑、競賽等功能,吸引了眾多體育愛好者從事體育運動及觀賞體育競賽.體育用品、器材、場地設施等生產也隨之快速發展,各類體育運動會除了可以帶動旅游、服務業及相關生產的發展,也可直接通過出售體育彩票、紀念幣、廣告權、發售門票等途徑,獲得較大利潤.體育經濟產業化發展劣勢分析從整體上看,中國體育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首先是學校體育,當今社會出現青少年營養過剩、心血管疾病增加等現象,生活節奏快,社會競爭激烈,青少年承受的心理壓力增強,健康受到影響[3].體育不僅是一種身體運動,更是一種教育手段,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載體,一種財富基石,體育以其特有的特征和方式,體現、解讀并影響著人自身以及與社會的各種關系[4];我國青少年的體育意識非常薄弱,這是社會綜合因素產生的結果.其次,我國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經濟總量少,人均收入低,貧困人口多,因此,體育事業經費投入少,公共體育設施嚴重匱乏.最后,需要加強體育經濟產業化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我國體育界嚴重缺乏熟悉金融、稅制、財會等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它嚴重制約了我國體育經濟產業化發展,也影響了體育市場的開發;不僅要在體育系統內培養復合型體育產業人才,更要大膽引進體育系統外的各類頂尖人才,讓其參與體育經濟產業化的建設與運營[5].體育經濟產業化發展機會分析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體育經濟正逐漸走向高消費階段,自2008年我國成功舉辦奧運會以來,人民體育消費熱情高漲,需求迅速增強.據統計,目前,我國體育產業正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奧運體育消費擴張效應也將帶來巨大效益[6].其次,體育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追求精神生活享受的群眾越來越多,人們消費觀念的更新以及消費水平的提高也為體育經濟產業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足球、拳擊這類趣味性、刺激性較強的比賽項目備受推崇;跆拳道、瑜伽、游泳等修身養性的體育活動備受年輕人青睞.現代人逐漸增加的生活壓力迫使他們在閑暇之余去從事健身活動,伴隨著群眾健身娛樂消費的增長,激發了社會、企業及私人投資建設體育場所的積極性,也為體育經濟產業化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因此,在未來的體育經濟產業化中,必須采用職業化的市場操作模式,追求多形式的管理產業化、職業化與市場化[7].威脅體育經濟產業化發展因素分析目前,我國體育市場管理缺少立法,管理權限不明,法律責任界定不清,體育市場管理不規范.例如,同一地區的體育市場由多個部門管理,而某些體育項目卻無人管理,存在交叉或越位管理現象.法規、政策及制度缺失使體育市場無法正常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亟待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體育市場行為.

產業化體育經濟發展的相關對策

完善相關管理體制機制近年來,世界許多國家都加強了政府管理體育產業的力度,強化宏觀調控能力,增強體育產業的發展活力[8].我國各級政府和體育行政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培養和拓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體育市場,促進體育經濟產業化,維護與保障體育產業經營者和體育消費者的各項正當權益,促進我國體育市場的法制建設.體育主管部門要按照政府賦予的職責及權力,盡早制定、頒布“體育市場管理條例”、“商業性體育競賽管理條例”、“體育經紀活動管理條例”等相關法規、條例和政策,使得各級政府及體育市場管理部門能夠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管理體育市場的經營活動,以便規范和引導我國體育經濟產業化健康、有序發展,維護體育市場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完善體育市場競爭機制體育市場是否繁榮興旺是衡量體育經濟產業化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快速發展,國民收入差距逐漸拉大,體育消費層次性逐漸顯現,這已通過體育市場反映出來.要采用國家投入、體育部門自籌以及社會集資等方式,建設一批以市場化運作、既能舉辦比賽也能向社會開放——供大眾活動的、不同功能和類型的體育場館.可采用中外合資、外商獨資或個人投資的方式,興辦營利性體育服務企業,使體育市場和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緊密結合起來,動員、組織群眾投入各類體育鍛煉,帶動體育消費,促進體育市場繁榮發展.發展體育用品設備市場,建立和培育各種體育要素市場,形成有機統一的全國性、區域性、地方性的市場,實現和國際體育市場接軌,形成體育市場開放性發展的新格局.打造體育經濟產業化品牌中國體育用品有李寧牌、青島雙星牌等名品,但卻擋不住耐克、彪馬等國外品牌擴展市場的強勁勢頭.我國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和舉國興起的全民健身運動將無限商機提供給了體育產業,體育產業商家要認清市場形勢,主動調整產品及產業結構,爭取生存與發展空間.同時,要在體育用品的材料及功能上創新,不斷提高體育產品的科技含量,確保產品質量,著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政府加強引導有關部門應及時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系統的體育經濟產業化政策,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多層次的政策體系,使得我國體育產業政策更加完善、規范,為我國體育經濟產業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同時,也要充分結合我國體育市場特點,既鼓勵社會各界投資支持體育產業發展,也要融合各行業的市場運作優勢,提高體育投資的經濟效益,實現體育經濟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