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術在高校體育訓練的應用

時間:2022-02-12 09:14:37

導語:信息化技術在高校體育訓練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化技術在高校體育訓練的應用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等,對信息技術在高校體育訓練中的應用進行探析。研究表明,信息化技術高校體育訓練中產生非常深遠的正面影響,但在教學過程中也不乏有諸多困惑和盲區:師資隊伍信息技術意識薄弱、資金投入不足、體育資源庫匱乏等。需要相關部門引起足夠重視并采取措施:探索創新型教/學方式;實現教學平臺網絡化建設;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的持續發展機制;重構信息化的考核模式。以此來增強體育教育的生命力,共同促進新時期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校體育;體育訓練

“幾千年無非是一直在服從著一個理智化的,或曰‘為世界祛魅’的過程”[1]。自20世紀90年代伊始,信息技術就滲透到教育界并被廣泛應用。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教育也呈現出更加現代化的特征,這就是所謂的“教育信息化”現象。要把信息技術充分地應用到體育教學中并非易事,因體育自身具有獨特的軌跡,故在發展過程中產生諸多困惑和盲區,使高校體育發展陷入了一個怪圈。高校究竟為何要培養體育人才?培養什么樣的體育人才?怎樣培養體育人才?這是擺在高校體育教育面前不可回避的問題。為此,本文對信息化建設在高校體育中的訓練進行探究,有助于輸出高質量的體育人才,以便在后續發展中揚長避短,促進我國新時期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1研究對象與方法說明

1.1文獻資料法。通過CNKI、維普、萬方學術期刊論文數據庫等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并利用高校圖書館查閱信息技術查閱高校體育訓練中的應用研究等方面圖書資料來分析已經出現的結果,并更好地為本次研究提供相應的參考性意見。1.2問卷調查法。對某市4所高校50名體育教師進行調查研究。發放50份問卷,其中回收45份,整體回收率為90%,其中有效回收問卷35份,回收問卷的有效率為70%。1.3深度訪談法。對某市4所高校管理人員和50名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并通過座談具體了解信息技術在體育教育訓練中的應用情況。

2研究結果

2.1交融:信息技術與體育教育的融合。2.1.1教育信息化釋義。我國教育技術學專家南國農教授認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2]信息技術本身指的是一種以計算機技術和教學技術為基礎,并融合傳播技術、處理編輯存儲技術和其他媒體信息集成技術為一體的集成技術。動畫、聲音、文本、圖像、視頻都屬于常用的媒體信息技術。通過多種手段對各種多媒體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使其呈現出一種藝術性、新穎性和趣味性的特征。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然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教育水平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2.1.2信息化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的發展。我國信息技術在短時間內飛速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較,無論是計算機技術還是軟件技術仍然都處于落后的狀態,尤其是無法確保企業信息系統具有很高的安全系數。雖然信息技術已在其他學科應用廣泛,但在我國體育教育領域因諸多問題還未能夠充分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對某市4所高校50名體育教師調查情況如圖1所示。圖1某市4所學校50名體育教師對信息技術重要性認識的調查圖1顯示,14%的教師認為計算機操作在信息技術中占極其重要的地位,50%的教師認為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和傳輸在信息技術中占據重要的地位,24%的教師認為網絡技術在信息技術中不重要,12%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根本不重要。這些數據足以表明體育教師對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應用中認識的局限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信息技術在我國體育教學中應用和層次的提升。高校體育教育肩負著培育高質量體育人才的重任,為了加快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以及滿足社會的需要,亟需對高校體育進行改革創新,只有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才能提升教學效率,才能輸出高質量、高水平的體育人才。2.2調適:信息技術在體育教育中的推廣。2.2.1信息技術在高校體育訓練中的應用。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人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切本源。在信息化實施和進化的過程中,要圍繞一切有利于促進人的信息化的發展來展開高校體育訓練,需要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3]。“堅持以人為本”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新要求,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體性和諧發展。由是,尋求信息技術與高校教育、體育訓練的和諧發展便成了人們的共同訴求。目前高校都在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推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結合,努力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實現培養多功能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對50名體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授課方式調查情況如表1所示。在高校體育教師隊伍中掌握一定信息技術的人才極度匱乏。16%教師經常使用PPT和E-mail等網絡工具;30%教師偶爾在體育課上使用PPT授課;40%教師仍然沿襲傳統上課方式,基本不運用多媒體授課;14%教師根本不用PPT,也沒有利用網絡進行自我學習。這實質上表明,體育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非常欠缺,在全球化的網絡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會教育的發展趨勢和必然選擇,集教育與信息技術為一體的教育信息化,成為很多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源動力。我國何克抗教授曾提出要變革教育教學觀念,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師中心課堂形式,將信息技術完美地融合于教學課堂,創造一種現代開放式的教學情境,使教師從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中擺脫出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學習,真正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地位的轉換。基于此,筆者認為,信息技術對體育發展具有前瞻指引、聚焦落實作用,我國體育教育改革創新路徑勢在必行。2.2.2存在的缺陷與不足。2.2.2.1師資隊伍學習和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薄弱。體育課程不同于語文、數學、英語等其他課程,有著自身獨特的屬性。和其他學科相較,體育學科仍處于不成熟階段,需要不斷汲取其他學科的經驗,結合體育實踐特點來彌補不足。因其學科的特殊性,人們對信息技術在體育中的運用有所忽視,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很多高校教師都只會熟練操作Word、Excel等一些基本的辦公軟件,對一些學科前沿的軟件并不熟悉,甚至根本不會去關注,覺得高科技信息技術與體育無關,缺乏主動學習探索的精神。鑒于體育課的特殊屬性,上課地點大都是室外空間,而多媒體資源是室內區域,兩者的契合點不在同一維度,這就使得體育與信息技術不能很好地結合起來,最終也就影響了教師軟件開發的積極性。師資隊伍學習和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的嚴重不足,直接導致了體育學科掌握信息技術的人才的匱乏,所以提高體育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2.2.2.2資金投入不足。“高校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從前期硬件設備投入和必要軟件系統的購置安裝,再到信息化系統的運行、管理和維護,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高校信息化建設就猶如紙上談兵。據調查分析,很多教師在上崗之初只會接受些簡單的計算機培訓,如Word、Powerpoint和其他課件的制作方法。但是這樣的集體培訓效果并不顯著,后期仍然需要進行個性化的精準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其科研水平。有關資料顯示,很多高校的體育學院在硬件配置上投入比例高于軟件投入。即便有些學校想對體育教學軟件進行開發,但卻因缺少經費支持最終不幸夭折。所以,學校需要加大對師資隊伍和體育設施的投入力度,增加有效培訓的次數,配備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結合學校自身特點來設計相匹配的多媒體體育資源庫,這樣才能促進高校體育教育和國家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2.2.2.3體育資源庫匱乏目前,很多高校開始重視信息技術在體育教育教學方面的運用,開始籌建屬于自己的體育資源庫,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體育資源庫還處在初期,發展十分緩慢。教師缺乏開發信息軟件的積極性,大多數教師在需要時會去網上找與之相關教學媒體資源庫,但仍沒有也不關心建立屬于自己的體育教學資源庫。從長遠來看,建立體育資源庫是體育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體育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5],這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進的學習過程。

3對策與建議

3.1探索創新型教學方式。信息化教學環境和數字化教學資源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由此催生了新型的教學方式。高校體育在教學方面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因信息技術和日常教學尚未深度融合,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還未完全實現轉變,信息技術在提高教學效果方面的作用還未盡情釋放。主席在致首屆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6]因此,將信息技術、創新能力和數字化學習納入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育人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從日常的體育教學活動中解放出來,把課堂交給學生,教會學生方法,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讓學生去實踐創新,這樣才能夠更加深入地去指導學生。3.2實現教學平臺網絡化建設。進入20世紀中葉,計算機、網絡和遠程通信技術快速發展,作為新的生產工具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成為解決信息時代教育問題的基本工具[7]。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教學平臺的網絡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摒棄了傳統體育課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吸納了其他學科先進的教學方式,建立以體育圖片、視頻等教學媒體為基礎的教學資源庫。學生既能夠全面吸收體育知識,還能夠嵌入體育資源信息窗口,進行全方位的交流和反饋,實現體育資源的共享。教師也可利用這個通道,分享教學經驗和成果,助推體育教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和體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3.3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的持續發展機制。劉延東副總理在第二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體制機制尚需創新是教育信息化仍面臨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信息化是現代化的產物,體育教育信息化是從教育信息化抽離出來的,它們是母體與子體的關系。“現代性本質上是一種后傳統秩序,時空轉型伴隨著抽離化機制,驅使社會生活脫離固有的規則或實踐的控制。”[8]于是要順應信息技術時展潮流,就必須要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在全新的時空背景下重構“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個性化”的開放教育體系。3.4重構信息化的考核模式。目前,大部分高校對學生體育成績的評定仍然因循傳統的考核方式,還是把跑步和跳遠作為主要的考核項目,之后根據學生整體成績設置“及格線”來評定成績。這樣的考核模式很難實現考核測評的數字化,使得最后的考核結果不盡人意,無法權衡每個學生在體質、運動和愛好等方面的差異性。那么信息化技術推廣路徑是否能夠如愿以償?不妨來看看重構的考核模式,用新興的體質監測模式完全代替傳統的體育考試。首先對學生的身高、年齡、體重等基本資料進行登記,而后對肺活量、肌肉彈跳能力、爆發力和耐力等因素進行科學測定,最后綜合所有的影響因子進行數字化考核,得出一份體質檢驗報告。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僅能對學生整個身體健康狀況作出診斷,還能給出以后鍛煉、飲食等方面改善的建議,受到高校和學生的青睞。改革之后的體育考核模式,使得體育訓練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縱觀信息化技術在體育教育的發展歷程,概括起來雖有不足,但也有進步的一面,正如哲學家羅素所說:“一切事物的開端總歸是粗糙的,但是不應該忽視它們的創造性。”凡事都有兩面性,應該辯證地看問題。

4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化技術在教育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信息化大時代背景下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信息化技術的前瞻指引下體育教育發生很大變革,但在教學過程中也不乏有諸多困惑和盲區,如師資隊伍信息技術意識薄弱、資金投入不足、體育資源庫匱乏等問題,高校應在政府部門的領導下,采取探索創新型教學方式、實現教學平臺相關措施網絡化建設、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的持續發展機制、重構信息化的考核模式等,使其發展漸入佳境。歷史是生活的一面鏡子,既要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又要以歷史為借鑒精心規劃未來。讓信息技術與體育教育完美融合,促進信息化技術在高校體育訓練中健康、有序、合理地發展下去,是每一個體育人的共同愿景。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上海:三聯書店,1998.

[2]何濟玲,陳仕品.轉型時期高校信息化的治理結構變革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5(10):47-53.

[3]余勝泉.教育信息化進入深水區[J].中國遠程教育,2005(11):60-62.

[4]黃瑞,鄒霞,黃艷.高校信息化建設進程中信息安全問題成因及對策探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3):57-63.

[5]邱旭東,劉文浩,梁效平,等.我國體育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5):134-138.

[6]任友群,鄭旭東,吳旻瑜.深度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創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2016)解讀[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5).

[7]周由游,施建國.技術推動學習的新模式———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的啟示[J].中國電化育,2011(10):54-58.

[8][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方文,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22.

作者:盧曉霞 單位: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