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主體協同青少年體育發展研究

時間:2022-05-25 09:58:53

導語:基于多主體協同青少年體育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多主體協同青少年體育發展研究

摘要:針對我國青少年體育發展主體單一的問題,運用系統分析法、文獻資料法以及邏輯分析法,以共生理論和耗散結構理論為基礎,構建多主體青少年共生網絡模型,激發青少年體育從“被組織”向“自組織”發展;在開放、遠離平衡態、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環境下高效地利用漲落的能量,使青少年體育系統中各主體實現共生發展;統籌政策協同層、管理協調層、組織運作層,推動由學校體育、社區體育、家庭體育構建形成的多主體青少年體育共生網絡模型的平穩運行,不斷完善青少年體育發展新模式。

關鍵詞:多主體;青少年體育;發展模式;協同

當前,我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受政策制定執行、公共服務歸屬、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約[1],基層青少年體育工作者缺少“抓手”來推動發展[2]。針對適宜青少年活動的場域調查發現,基層缺少針對青少年的場地設施[3],青少年體育組織覆蓋面較窄且多以盈利為主,數量和項目豐富程度難以滿足青少的需求[4]。筆者認為:青少年體育發展不僅需要學校體育來支撐,更需要社區體育與家庭體育來擔當。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印發的《青少年體育“十三五”規劃》指出:全面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需要構建學校、社區、家庭相結合的青少年體育活動網絡,豐富和完善青少年體育活動體系,創新青少年體育活動內容、方式和載體,增強活動趣味性和吸引力[5]多主體協同發展的模式,以滿足青少年對體育活動的需求。可見,學校作為青少年體育活動開展的“主戰場”應該受到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而家庭體育也將是學校體育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社區需要為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提供有利保障,社區相關體育設施將很大程度影響其健身意愿[6]。國家政策與現實需求都迫切需要構建家庭、學校、社區協同的發展模式,多元主體協同的發展模式,能夠使三者的力量得到整合,減少系統內部能量的耗散并將有限的力量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1青少年體育多主體協同發展的影響因素

學校是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的主陣地。“體教結合”是學校體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20年來,我國“體教結合”培養出了劉翔、韓德君等一大批優秀運動員,但我國青少年體育“體教結合”模式在各地區發展情況不勻衡,相比于欠發達地區,發達地區+政府的重視程度、扶持力度、政策制定的針對性要更加完善,獲得的成果也更多。社區是發展青少年體育的重要場域,也是青少年接受體育教育和參加體育鍛煉的主陣地[3]。公共服務作為社區青少年體育發展的基礎保障,雖然在過去的20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處于初級階段。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主體碎片化、主體責任泛化、服務理念不到位等問題需要解決[1]。社區作為青少年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政府必須重視社區青少年體育組織的建設和發展,構建全面健康的青少年課外體育活動環境。家庭是青少年建立社會行為的主要場所。現如今家庭結構與關系的簡單化,使得青少年建立行為模式的方式也發生變化。家庭體育不僅是青少年接觸體育活動的起點,同時也是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的基礎,對青少年體育認知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通過對學校、社區、家庭體育的特征分析,以學校體育、社區體育、家庭體育共生網絡為基礎,構建了青少年體育多主體共生網絡模型(圖1)。在這個模型中,以社區為主要場域,銜接學校體育與家庭體育,協調學校與家庭之間的關系,實現學校體育與課外體育活動無縫銜接,增進學生與家長以及社區居民之間的人際交往,培養居民的體育意識,改變居民傳統體育觀念,促進社會體育學校化和學校體育社會化的共同發展。

2青少年體育多主體共生網絡模型耗散驅動機制

二十世紀,隨著牛頓經典力學堡壘的確定性圍墻一道道倒下,牛頓物理學的統治地位岌岌可危。1967年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津在“國際物理與生物學”會議提出“耗散結構”理論。耗散結構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一個開放的非平衡的系統,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在外界條件達到一定的閾值時,就會從以前的混亂無序狀態,轉變成在空間時間上的有序[2]。這樣從“他組織”向“自組織”發展的有序結構,就是“耗散結構”。總結普利高津對耗散結構的界定以及相關研究成果,在系統如何形成“有序”發展的問題上,本研究認為:系統開放性、遠離平衡態、非線性相互作用、漲落機制是從無序向有序發展的重要條件。從這四個方面出發,積極尋找青少年體育系統內在自組織特征,探尋有效方法促使系統實現“自組織”。2.1青少年體育系統的開放性。系統處于開放性是青少年體育形成耗散結構的前提。青少年體育系統不斷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保持充分的開放性,這只是我們的理想狀態,但是事實并非那么簡單。青少年體育系統不僅是體育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同時它本身也包含許多子系統。青少年體育由青少年、運動場地器材、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教師)等要素構成。通過對當前我國青少年體育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青少年體育系統的開放性仍然不夠,還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社會體育指導員思維方式的轉變;二是開放的體育環境。一直以來,社會體育指導員是青少年體育活動的主要控制者。他們常依據自己對體育運動的主觀理解來確定體育活動開展的方式,使青少年只能被動接受這種方式。青少年體育活動在其封閉的體育知識體系下開展,只能接收到有限視野中的體育技術與技能,看不到體育的整體風貌;在封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思維下開展體育活動,限制了青少年活潑好動的天性與別出新格的思維方式,這樣的發展方式只會使系統內的熵不斷增大,使系統將處于一個混亂無序的狀態。因此,要加強青少年與社會體育指導員之間的開放性,就需要改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角色,將原來的知識灌輸者轉變為與青少年平等互動的交流者、傾聽者,和青少年共同參與、協同發展的踐行者。其次,開放的體育環境也是青少年體育系統發展的重要因素,體育環境包括體育的社會環境、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體育的自然環境是人為難以改變的,為此青少年體育形成耗散結構必須要以其社會環境和人工環境的開放為前提。一直以來,人工環境,即體育場地設施都只是被學校或者少數的俱樂部管控,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之中,并沒有充分對外界開放;社會環境,即各級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資金來源主要靠國家扶持,與其他組織之間缺少交流。因此,實現體育環境的開放,首先要開放體育場地設施使青少年體育活動開展得到保障,其次加強組織間的交流協作,積極尋找贊助為青少年體育組織運作提供資金支持。這樣開放的體育環境可使青少年體育系統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互換,產生“負熵”使原系統的混亂無序狀態發展成為一種在空間時間上的有序結構。2.2青少年體育系統的非平衡態。遠離平衡態是青少年體育系統形成耗散結構的必要條件。一個系統只具有開放性是不足以“有序”發展的,如果不能處于非平衡態,就無法形成耗散結構,就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條件,無法實現質的飛躍。在青少年體育發展過程中,無論是政府還是基層組織都始終相信只要投入足夠的經費,就能保證青少年體育的蓬勃發展,青少年體質現狀就能夠得到改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當前,我國青少年體育的開展更多依賴學校體育,這種處于穩定和平衡狀態的體育活動開展是社會各界最喜歡的方式。然而在這樣一個體系下,青少年以及體育教師都會被一些外在因素所控制,只會根據學校體育制定的目標做出相應的教學大綱,完成大綱需要完成的項目,不能充分發揮青少年在體育活動中的主動性,改變其“主人”地位,使其處于“被組織”的狀態,成為被學校體育控制的人,不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體育價值觀。就耗散結構理論來看,穩定的封閉系統只會處于穩定的寂靜狀態。系統要想從“被組織”走向“自組織”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能,需要一直處于非平衡狀態。對于青少年體育系統而言,要想形成自組織,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就必須擺脫學校體育這個穩定系統的種種羈絆,使青少年體育與社區體育和家庭體育三個主體相互制約協同發展。2.3青少年體育系統的非線性機制。青少年體育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是系統形成耗散結構的動力。一個復雜系統的發展并不是簡單正比例線形公式能夠解決的,取得的成果與投入的資金、人員和時間并不成正比例關系。然而,我國青少年體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只是遵從單一的線性模式,由政府統一制定政策和計劃通過層層下派任務的形式開展體育活動。體育社會指導員(體育教師)在傳授體育技能的過程中也只是基于線性的思維之上,教學大綱怎么要求就怎樣進行教學,沒有人對教學大綱發出質疑,也沒有用自己的思維和引導青少年對體育知識進行理解。青少年體育發展必須改變傳統“體教分離”的狀況,促進體育教育與德育教育協同發展。例如2019年全國青少年U17籃球賽中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以122:18擊敗武漢體育學院籃球學校,面對兩種不同的培養方式,證明“體教結合”是可行的,也是未來我國應該堅持的。青少年體育系統必須借助于體育決策者、體育管理者、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教師)、青少年、家長、學校(社會)場地和器材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才表現出五彩紛呈的復雜性,應該以非線性的思維來看待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機制。因此,要充分考慮到青少年在進行體育運動中的認知、能力、個性、個體思維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引導青少年體育形成耗散結構,實現其“自組織”發展。2.4青少年體育系統的漲落機制。漲落是青少年體育形成耗散結構的觸發器,是系統演進的誘導因子。在耗散結構中系統的功能,由不穩定性獲得的時間空間結構,以及激勵不穩定性的漲落,導致一些包括“來自漲落的有序”等極其意外的現象[3]。漲落的出現是偶然和隨機的,對于青少年體育系統來說漲落分為內部漲落和外部漲落兩部分。內部漲落,由于青少年和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教師)之間是處于非平衡的狀態,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每一個思想的互相碰撞都會引起出人預料的結果。這些結果在非平衡狀態之下將會被無限放大,成為引起青少年體育系統發生改變的漲落,稱為內漲落。例如,青少年某個突發奇想的問題,會對訓練計劃之中的某個技術動作進行夸大,教練員和青少年的注意力就會發生偏移,對整個訓練課內容進行改變。如果正確引導這一漲落,會使青少年體育思維和價值觀發生質的改變,反之將會對青少年造成惡劣影響。外部漲落,青少年體育系統作為社會系統的子系統,不可避免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形成波動。青少年時期是體育價值觀從初步形成到逐步穩定的時期。由于青少年缺乏自主判斷能力,不同的體育文化將會對青少年未來體育價值觀形成造成影響。例如,青少年喜歡觀看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美職籃的籃球文化和底蘊勢必就會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作用。如果青少年被運動員在球場上永不服輸、堅韌不拔的氣質所影響,青少年在未來體育運動中便不會輕易放棄并且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并會成為一個熱愛生活、熱愛體育運動的人。反之若受到一些負面新聞的影響,將會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造成毀滅性打擊。

3青少年體育多主體共生網絡模型運行

從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我國青少年體育并沒有真正實現共生發展。在現在的發展過程中仍然是單個主體封閉的發展模式,基本不進行信息、能量的交換。在這樣單主體封閉的系統中,我國青少年體育將永遠只會是追趕者,不會有所創新和突破。學校體育、社區體育與家庭體育的融合將會推動我國青少年體育的跨越式發展,縮小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因此,多主體共生的青少年體育共生發展模型的穩定運行,對推動我國學校體育、社區體育、家庭體育的共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我國青少年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從宏觀上看共生模型,主要包括政策協同、管理協同、組織協同三方面內容。其最高層是青少年體育相關政策協同,中層是青少年體育管理協同,最底層是青少年體育各個開展組織之間的協同。但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三個層次相互融合縱橫交織,共同推動著青少年體育多主體共生網絡的協同發展。在青少年體育共生網絡中,學校體育、社區體育和家庭體育之間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關系,以共生信息平臺為基礎,青少年體育從需求收集到制定一系列公共服務計劃和問題解決方案等情況都會實時通過共生信息平臺傳遞到共生網絡中各個節點。模型通過營造一個開放非平衡態的環境,促進了各主體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學習、相互信任的共生界面,不斷更新各主體所需的信息促進共生網絡的可持續發展。3.1青少年體育政策協同。政策協同處于多主體共生網絡模型的頂端,青少年體育政策協同是所有協同最基本的條件,也是共生網絡模型最終要達到的戰略目標。國家各部門政策協同,以青少年體育發展為統一目標,對公共政策、產業政策、稅收政策、體質健康政策進行分類專項梳理,改革阻礙青少年體育發展,不利于各主體之間共生發展的政策。因此,政府部門應根據青少年體育共生網絡中的各個主體的需求、現實情況以及特征,首先制定相應激勵引導型政策,如減免青少年體育組織相關稅收,為青少年體育組織提供小額貸款,鼓勵社區積極創立青少年社會組織;其次制定約束控制型政策,如體質健康政策、社會體育指導員考核政策等;再次制定區域協調型政策,如體育相關資源共享、體育人才流動發展、體育場地設施免費向大眾開放等。各級主體通力協作,力求政策一致性和綜合性,達到各主體間相互兼容的效果。政策協同需要橫向青少年體育各主體之間的協同與縱向政府部門(教育部、體育局等)之間的協同,才能實現多主體多視角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上的協同發展。國家相關部門在管理和調配公共體育服務的過程中應該相互協調做到相對公平地分配公共體育資源,政策的制定者應與基層體育實施者進行互動,積極獲取基層體育實施出現的問題,并針對相關問題制定出合理的措施。3.2青少年體育管理協同。管理協同處于整個共生網絡模型的中間階段,既要承接政策層分配的任務,也要對組織層進行管理和任務下派。管理協同主要有四個維度,公共服務管理協同、人力資源管理協同、財政管理協同、協同戰略決策。多主體共生網絡模型的管理協同主要指通過制定青少年體育的開展的原則與規范,指導各個主體,使其戰術目標和規劃與整個青少年體育發展的目標和規劃相一致;管理人員根據各個主體完成目標的情況進行打分并提出相應的指導性意見,優化共生環境,從而提高青少年體育的運作效率。協調管理各級體育場地設施,學校應該對社區以及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充分開放體育場地設施,使有限的公共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做好青少年體育開展堅實的后盾。構建相應的教練員招聘、培訓、進修管理體系,選擇優秀的管理人才對體育組織進行管理運作。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積極培育青少年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提高青少年對各主體間開展體育活動的滿意度。因此,各級部門應該通力合作為推進青少年體育發展做出表率,積極宣傳青少年體育的重要性,讓社會各界重視青少年體育開展問題。第一,合理的公共服務管理是青少年體育發展的根底,必須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協同管理能力;第二,恰當的人力資源管理是組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采用高績效的工作實踐[7],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教師)和相關工作人員的知識、技能和工作能力;第三,財政部門應協調經費分配,將有限的經費發揮最大的效果;第四,充分發揮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企業與社會一同開展青少年體育;第五,協同戰略決策,主要承接第一層政策協同的相關任務,根據相關政策制定管理條例,為組織運作提供保障。3.3青少年體育組織運作協同。組織運作協同處于共生網絡模型的最底端,在模型中起執行作用。主要包含三個維度:即組織文化協同、組織結構協同、組織人員協同。在管理協同的指導下,充分發揮青少年體育戰略目標和戰略規劃,在共生信息平臺之上使各主體之間達成高效的信息傳遞和資源共享機制,從而實現資源高效利用,提高共生網絡的反應能力。核心主體之間應該率先建立好共享機制平臺,例如,建立區域協調平臺先將區域的社會組織與學校建立協調中心,推動社區協調統籌,組建社區服務團隊,準確把握青少年對體育的需求,加強體育活動開展的應柔性,繼而帶動其他主體之間建立相應的平臺機制,實現整個青少年體育共生網絡的真正意義上的協同發展,從而促進青少年體育活動無死角全方位開展。因此,共生網絡模型的平穩運行,必須要發揮組織運作協同的基礎作用。首先,各青少年社會組織文化要與所在地區當地的文化以及先進社會文化相融合,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組織文化,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增強各體育組織核心競爭力使其蓬勃發展;其次,青少年體育組織工作任務的分工分組協調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調配各部門排列順序和空間結構,減少一些繁文縟節,優化組織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最后,組織人員協同,組織相關管理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以及青少年之間加強相互溝通,及時協調在組織運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構建積極和諧的組織環境。

4結語

《青少年“十三五”規劃》對我國青少年體育發展提出了新目標,即我國青少年體育發展過程中應完善政府主導、政策引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發展機制。現階段青少年體育更多以單個主體的形式開展體育活動。這種封閉的發展模式不利于青少年體育系統與外界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互換,不能充分利用內部和外部的漲落威力,不僅不能使青少年體育系統得到蓬勃發展,反而抑制青少年體育系統的“自組織”發展,無法實現可持續。通過在開放、遠離平衡態的環境中構建學校體育、社區體育與家庭體育多主體共生的發展模式,各主體之間在共生網絡中實現能量和資源的互換,以及各主體間信息的交流。充分發揮內外漲落的威力,將青少年體育系統推向新的有序結構之中,推動青少年體育多主體共生模式的平穩運行。

參考文獻:

[1]童建紅,李建國,張偉.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問題與完善對策[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1~5.

[2]邵桂華.體育教學的自組織觀[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

[3]湛肯華.普利高津與耗散結構理論[M].西安:陜西科學出版社,1982.

[4]StephenPRobbins,MaryCoulter.管理學[M].劉剛,程熙镕,梁晗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5]喬峰.共生理論視角下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協同發展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9~84.

[6]邵桂華.我國競技體育系統耗散結構形成的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5):12~16.

[7]李龍.學校家庭社會協同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10):134~136.

[8]劉林星,殷曉輝,邱建國.我國青少年校外體育公共服務模式的構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2):166~170.

[9]郭可雷.青少年體育研究的理論、視角、方法和內容述評[J].體育學刊,2015(4):99~105.

[10]鄭兵,羅炯,張馳,等.學校、家庭、社區一體化促進青少年陽光體育活動長效機制的模型構建[J].體育學刊,2015(2):63~71.

[11]段愛明,楊潔.學校、家庭、社區體育一體化下大學生的角色定位與培養[J].體育學刊,2015(2):72~76.

作者:楊建輝 單位:吉林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