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如何融入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

時間:2022-01-13 10:19:13

導語:茶文化如何融入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文化如何融入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

摘要:課程思政對于塑造新時期高校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專業與思政協同育人新機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是加強學生自我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重要教育方式,其教育模式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基于茶文化以文化人的內在特性及其應用價值,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有必要在理念、教材、教學、校園文化和實踐素養形成等方面予以融入和契合。

關鍵詞:茶文化;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1茶文化融入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及其應用價值

1.1茶文化融入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1.1.1茶文化的精神蘊涵與法學課程思政的育人理念相吻合。茶文化具備博大精深的精神內涵和深刻的哲理思想。比如茶文化中的“以茶代禮”,一方面體現了茶人對思想道德和文化修養孜孜不倦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展現了茶人的人文哲理底蘊。再如,茶文化中彰顯的自強不息的信念也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無論是茶農勞作的辛苦,還是茶樹成長的不易、亦或茶道思想踐行的精行儉德,無不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育人角度看,唯經磨礪,方能涅槃,才能夠重塑其人格,升華其精神。具體來說,茶文化推崇“和”、“儉”、“禮”、“靜”,這些茶文化蘊涵與法學課程思政教育對于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要求非常契合。在法學教學實踐中,“和”是提倡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統一,強調和誠處世與利益平衡;“儉”就是以茶崇儉,廉儉育德。要求學生為人清廉清正,并遵循法律人的職業操守;“禮”是指茶藝與茶道的禮儀與法則,要求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堅守道德底線;“靜”是培養學生有反思意識,以科學和冷靜的態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1.1.2茶文化的教化功能與法學課程思政的培養目的相吻合。飲茶講科學,品茶講藝術。人的心靈在茶道活動中得到熏陶,使人的思想、品德、情感、志趣、學識和性格等方面得到凈化和提升,最終體現在人的行為舉止上。茶道強調體驗和感悟,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要善于將茶文化融入教育教學中,通過了解茶故事,學習茶禮儀,理解茶精神,以期營造一個獨特的茶文化教育氛圍。讓學生在學習體驗過程中思想境界得以升華,實現以文化人的教學目的,完成思政課程的教學任務。法學課程思政教育要求注重學生的思想培養,而這種思想培養又離不開技能培養的訓練。在法學教學實踐當中,首先要讓學生掌握法律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再上升到精神層面,讓學生形成較高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追求,最后逐步成長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法律人才。

1.2茶文化融入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應用價值

1.2.1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新時代背景下,綜合素質已成為法律人才的培養標準,當前法學教育目標中也強調德法兼修。我國傳統茶文化承載著深厚的哲理和文明的精髓,將茶文化融入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能夠充分的拓展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其綜合素養。《茶經》言: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大學生教育培養過程中,結合茶文化中的“精行儉德”的茶人精神和茶德思想,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優秀道德品質,提高審美能力,嚴于自律,淡泊名利,健全人格。通過嚴格約束自身行為,不斷養成合理價值觀,成為新時代復合型法律人才。中國茶文化糅合儒、佛、道諸派思想,以茶德為中心,主張義重于利;注重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于人的心態平衡,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如儒家的“中庸和諧”思想,佛家的“禪茶一味”的境界,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既富含著我國人民千百年來的處世哲學,又蘊含著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法則。法學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與專業知識進行有機的結合,以達到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目的。1.2.2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強,樹立文化自信已被明確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要求。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是我國文化自信戰略的基石。大學生對自己傳統文化有無自信,會深遠影響他們的人生信念和職業選擇。對自己傳統文化擁有強烈自信的人,往往也更容易擁有奉獻于民族和社會的愿望,在國家發展進步中實現個人的追求。高等院校是我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當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熏陶和思政教育的作用,培養出有信念、有理想、有情懷、有能力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對法學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是要從將其所蘊含的精神內核與專業知識的傳授相結合,完善大學生人格情操,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以努力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茶文化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千百年來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智慧與處世哲學,同時又天然的具有普適性和實用性。在法學思政教育過程中引入茶文化,體會茶精神,感悟法價值,在增強對傳統文化認同感的同時,也樹立了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心。1.2.3有利于提升教師隊伍職業素質。學校教育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素養和行為品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言傳身教,是學生言行的榜樣。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有相應的理論知識儲備,熟練的教育教學技巧,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師懷有崇高的使命感、良好的職業操守。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創新,既要求教學內容及形式上的改革,也需要有教學主體即教師本身整體素養的提升。傳統茶文化所蘊含的中庸和諧、儉廉清正的儒家思想,對法學教師隊伍能起到“正身”的作用,從而使得教師的職業道德得以強化。儒家的“師德師風”觀念得以在高校大行其道,從而提升課程思政育人主體的綜合素養和職業操守,這對于治國理政法律人才的培養來說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2茶文化融入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則

2.1堅持以文化人的育人原則

茶文化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是茶道禮儀習慣和中國文化內涵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我國千年文明的具體體現。將其融入到課程思政教育中時,應當秉承以文化人的育人原則,需要對傳統的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優化。將茶文化融入大學生課程思政,可進一步豐富完善原有的育人內涵。依托不同的課程教學內容,可設計有針對性的的文化價值育人教學活動。在此過程中,既注重凸顯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又強調素質養成的文化育人功效。以茶為媒,引導學生多方面多渠道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大力弘揚茶文化和、儉、禮、靜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此外,教師可以以茶文化學習為契機,逐步引導學生多維度多層次體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以及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承關系。利用文化教育塑造學生健全人格,進而達成以文化人的法律職業人才的培養目的。

2.2堅持學生主體性與教學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茶文化融入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思政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能否把握住不同教育對象的學習心態。以此為前提,學科專業應當有個性化培養方案,高校教師應當有個性化的教學方法。能夠根據學生各自的情形,因材施教。專業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應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善于分析每個學生個體,掌握學生的認知差異和需求不同,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同時,茶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不應是形式化的,應靈活根據法學專業不同的課程內容和教學環節設置相應的情景,強調二者之間的匹配性,以此才能科學的適用茶文化中的優秀養分,助力法學專業課程思政的教育質量和效率。

3茶文化融入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路徑

3.1理念價值的融入

茶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其關鍵在于其深厚的哲理思想和豐富的價值蘊涵。茶文化在歷史長河中與其他優秀文化不斷影響滲透,碰撞融合,既開放又包容,建構了一套完備的思想理論體系。可以說,從茶俗到茶道,從茶藝到茶禮無一不蘊涵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理念和文化品格。當前,一些專業教師的思想觀念還比較保守,對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還比較陳舊。很多老師認為茶文化教育只適合有茶文化專業的高校開展或者只適合針對茶文化專業的學生進行,而沒有認識到茶文化中所蘊含的寶貴文化精髓,也沒有充分認識到茶文化思想對高校學生以文化人的育人作用和價值。高校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我們應及時轉變觀念,加大對茶文化資源的系統梳理和闡釋,把握其新時代背景下合理要素,從而實現茶文化理念思維的真正融合和應用,達到以茶育人的最佳效果。

3.2教材教案的融入

在思政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離不開教材這一主要載體。要想把茶文化優秀思想融入到思政教育中,首當其沖就是要將茶文化中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內容編入教材。有關部門要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普及,著力打造學習傳承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要加快完善高等學校思政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教材經費投入,有步驟有計劃的讓優秀傳統文化逐步進教材、進講義、進課堂、進頭腦。高校可以通過編寫校本教材,用作專業選修課程教材的方式呈現。教師要有針對性結合相關專業知識來傳播統文化的內核底蘊,逐步形成帶有專業特色的思政教育方式和培養體系。在教案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將茶文化相關知識點予以體現。此外,在互聯網時代,還要注重將思政教育教學與網絡新媒體相結合,拓寬茶文化育人的載體與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學習平臺與環境。

3.3課堂教學的融入

在茶文化融入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要以培養新時代的法律人才為宗旨,從茶道思想中吸取營養,結合不同課程內容予以改革。譬如在憲法學、法學理論等課程中,可以借鑒茶文化的“和”的思想(即“和諧、中庸,遵循適度原則”等),教師可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調整,對涉及法的價值、權利關系等課程內容以適當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講授各訴訟法課程時,可以聯系茶文化“真”的思想(去偽存真),強調法律以事實為依據的基本準則。再如在講授環境法類課程時,可以結合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強調生態價值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善于有針對性、設計感的把茶文化中的豐富內涵娓娓道來,提高學生信息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4校園文化的融入

大學生的課程思政教育不能只體現在課堂上,還可以通過課外的互動活動和文化交流來體現。校園文化一直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注重對校園文化創新路徑的研究,才能夠滿足學生對于綜合能力養成的高度需求。在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環節,既可以通過開展與茶文化有關的宣講活動、知識競賽活動,也可以通過展覽宣傳茶文化相關的文章、字畫,或通過組織各種采茶、煮茶、品茶等活動將傳統茶文化充分融入,讓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好。此外,當今科技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已成為拓寬思政教育渠道的必由選擇。高校應當有意識的將思政教育與網絡新媒體鏈接,以茶文化為載體,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拓寬大學生學習渠道。

3.5實踐素養的融入

茶道強調“知行合一”,茶文化具有很強的實踐特性,表現為形式化、技術化,要求學而時習,日用常行。茶文化的修習必須堅持身體力行,精研茶技。從現代意義上來講,就是要求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法律課程同樣具有強大的實踐性,其價值要通過實踐才能發揮出來。在茶文化融入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堅持“以知促能”與“以行促能”的教育理念,進而使課程思政能夠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體來說,可以在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實訓基地等各種教學環節和場所都貫徹茶道的“知行合一”理念,著力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綜上,弘揚茶文化的優秀理念內涵,將其融入到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中,具有可行性和強大的應用價值。我們有必要進一步轉變思維認識,從傳統文化機制中尋求靈感,以促成高素質法律人才協調育人創新機制的早日形成。

參考文獻:

[1]雷裕春.法學本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體系構建研[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21(06):85-93.

[2]梁文生.高校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21(22):193-196.

[3]張娟玲,劉洋,王建英.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的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實踐研究———以茶文化為例[J].河北農機,2020(06):106-107.

[4]尹琳.茶文化視角下高校《刑事訴訟法》教學的新思考[J].福建茶葉,2018(09):236.

作者:陽相翼 顧晴怡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