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眾文化特點

時間:2022-12-23 03:02:07

導語:國內大眾文化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大眾文化特點

本文作者:李克孫曉蕾工作單位:山東大學品牌與傳播研究所

在藝術社會學視野下,大眾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生活的積極參與者,它的發展體現了審美創造與審美意識的統一,尤其是近年來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深深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并構成了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各種形態,其自身具有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兩重性。在精神上,大眾文化體現生產者的審美意識與精神內涵;在物質上,大眾文化迎合并引導大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充盈文化市場。“大眾文化所具有的商品性、日常生活性、娛樂性和技術性等特征影響和改變當代大眾的審美觀念及審美方式。大眾文化視野中的審美價值取向由倫理中心走向多元化——時尚、世俗、感性化。”

文章從三個方面,闡述藝術社會學視野下的大眾文化的審美特性:第一,大眾文化的娛樂性。目前的文化市場上,各種娛樂節目爭奇斗艷,如《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中國好聲音》等,這類節目能讓觀者開心愉悅、開懷大笑,普遍受到大眾的歡迎。大眾文化借助發展速度突飛猛進的大眾傳媒,可以最廣泛最大限度地娛樂觀眾,觀者在娛樂的同時也不斷地受到大眾文化產品的刺激并將產生新的娛樂訴求。娛樂性這種新的審美特性隨著大眾文化的逐漸普及化,在發展的同時也有一些缺失。如大眾文化的大眾化與普遍性,造成其與傳統文化、經典文化連接上的斷層,最終將導致文化產品精神內涵的缺失或者匱乏。第二,大眾文化的矛盾性。大眾文化的矛盾性體現在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上,大眾文化是現代工業化的產物,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種現代化的特性,但從大眾文化產生的時間順序來說,它產生于傳統文化之后,又必然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大眾文化的矛盾性也體現在商業特性與文化特性中,文化產品既具有商品價值又具有精神文化價值,商品特性決定大眾文化受控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的調控作用成為平衡兩者之間的途徑,在市場經濟的運作下,商業特性與文化特性往往相背而行。在今天,大眾文化作為主流文化的補充,并對主流文化產生一定的沖擊,但大眾文化的特性決定了它不能取代主流文化,更不能占據與支配整個文化市場。第三,大眾文化的媚俗化。在市場競爭激勵的前提下,大眾文化在滿足受眾娛樂的同時,受利益等條件的驅使,一些內容上表現為膚淺、庸俗,形式上顯示出享樂、拜金、腐敗等傾向,從而造成大眾文化的媚俗化、低趣味,極大地影響了文化市場的良好發展,并進一步導致了受眾思想上的腐敗與文化素養上的庸俗。大眾文化媚俗化在新聞界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明星緋聞的炒作、英國BBC竊聽丑聞以及對社會陰暗面的大肆報道等,這些都表明大眾文化缺乏一定的規范,一味地媚俗,其負面影響顯而易見。

大眾文化對審美的正面價值是主要的,對審美蘊藏著巨大的創造潛力,我們應積極挖掘其對審美的精神價值,充實其精神內涵。”②對于大眾文化的研究與剖析,也應朝著學術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以推動國家文化的健康發展。“大眾文化極大地豐富和改善了人的生存狀況,提高了人的生活質量。大眾文化是對審美觀念的解放,也是對審美需要的極大滿足,承認人們的感性生活和物質享受的合理性,改變了審美文化的封閉狀態和單一格局,實現了審美的共享,促進了審美文化的繁榮。”③面對大眾文化的廣泛傳播,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更好地發揮大眾文化的作用,必須加快進程。我國大眾文化的發展應該發揚其優勢,舍其不足,理性分析其自身的審美特性,并借鑒外來文化的先進觀念和文化產品的制作經驗,豐富和提高自身的素養。利用市場的調節作用,調和大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經典文化的關系,使它們在和諧統一中相互發展,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補充、互通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