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圖書館發展

時間:2022-04-12 02:54:06

導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圖書館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圖書館發展

摘要:文章闡述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內容以及圖書館發展狀況,并初步闡釋了圖書館發展面臨的問題以及今后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圖書館;職能;策略

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概述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政府部門在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更多地提供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為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提供基礎保障。它具有公益化、基本化、平等化等特點,以國家財政為主要支撐,以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為載體,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從而更好地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我國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在進行政府轉型工作,旨在成為能夠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在快速發展經濟、為人們創造更好物質條件的同時,逐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著力發展社會公共事業是新時期政府工作的要求,旨在為人們營造一個穩定、和諧、有序、開放的社會環境。因此,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政府依然要著力建設文化體系。我國自2005年起就十分重視公共文化服務,并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加強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第一次在國家級文件中被提出,也是國家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營造和諧平等社會的重要舉措。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公共文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六大任務”,即以保障人民群眾讀書、看報、看電視、聽廣播、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此后,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國依然加大建設力度,提出建設綱要,并對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年初出臺的《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提出了包括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硬件設施和人員配備在內的3大類、14項、22條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在“六大任務”的基礎上有明顯拓展。2015年以來,全國各省(區、市)相繼出臺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的地方性實施意見、實施標準,提出的標準指標和服務項目也各具特色,各省(區、市)的文件對它的實施過程做了更完整的規劃,即在提供基本服務的基礎上,滿足人們其他不同層次的文化、精神需求,這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一個指導性、綱領性的方針,也為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此外,從財政部的數據來看,近幾年來我國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加大。2003—2012年,我國累計投入近600億元的資金用來建設基礎設施。2015年,我國投入209.8億元用于支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發展,比2014年增長1.73億元。這些資金主要用于建設惠及人民的文化工程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機構水平,因此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

2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圖書館發展策略

2.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圖書館的影響

2.1.1圖書館的公共性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公共性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圖書館對所有的社會公眾都免費開放,真正做到了公共開放,同時為人們提供各種有益的、積極向上的文獻資料,以彰顯圖書館的豐富內涵。公共圖書館的性質充分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公共性,并準確地將其傳遞給大眾。2.1.2圖書館能夠充分彰顯公共文化服務的含義。一方面,圖書館作為一種獨特的服務體系,擁有完備的體系構架和完善的服務支撐。它覆蓋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具有很強的廣泛性和包容性。阮岡納贊說:“圖書館是一個不斷生長的有機體。”隨著歷史的發展,圖書館也經歷了一個逐漸完善的成長過程,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圖書館管理理論。另一方面,圖書館作為一種媒介,為人們接受知識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擁有豐富的內容構成。圖書館不僅有豐富的館藏圖書資源,而且是人們交流、娛樂的較好選擇和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徑,其所具有的文化氛圍、價值理念等都凸顯出它在體系建設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地位。2.1.3圖書館是各種知識資源的聚集地,為人們提供各個學科、各種文化的信息資源。此外,在這個信息化時代,文化資源的數量在飛速增長,但同時呈現出無序雜亂的狀態,給讀者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圖書館將各種資源進行分類整合,運用科學的管理方式使雜亂的信息資源變得有序,為人們的有效使用提供方便。2.1.4圖書館作為一種傳遞公共文化的手段,不僅僅是文本載體,還承載了文本內容和知識內涵,并通過一種具象的表達方式將知識傳遞給人們。圖書館匯集了各種書刊資料及海量文獻資源,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重要聚集地。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可以提高人們的知識素養,營造“人人讀書”的社會風氣,為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進步打造堅實的文化基礎。

2.2公共文化服務體制下圖書館的發展狀況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為圖書館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自2002年之后,文化體制建設就備受關注,體系建設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圖書館作為文化傳遞的重要媒介,其現代化發展也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到2010年,我國建立了大約6,000個圖書館和文化館,在城市和農村也建立了大量的文化站等,以實現文化的均等化和文化服務的基本全覆蓋。從財政角度看,為了使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自2011年圖書館免費開放以來,政府連續加大對圖書館、文化館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擴建面積、改善環境、提供更豐富的圖書資源,使其具有向大眾傳遞公共文化的條件,從而更好地為人們服務。2.2.1完善保障。由于體系建設初期缺乏全面完善的理論體系和規范的政策法規,我國出現了文化服務“不均等”現象,并長期存在于各個方面,其中包括地區差異、城鄉差距等。如:在浙江省和山東省兩個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很大的差距,截至2012年年底,浙江省的圖書館、文化館等數量遠多于山東省。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的,另一方面也與國家文化體制政策有關。與圖書館等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服務體系缺少科學理論的指導,缺乏統籌、協調、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原則,同時對國家文化體系建設造成了消極的影響。2.2.2人才配備。基礎設施的完善為圖書館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但人才的缺乏以及管理模式的落后同樣制約著圖書館的發展。現今,圖書館管理體制得不到完善,管理人才匱乏,功能地位模糊,考核體系不完善,與現代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同時,圖書館的后期人員開支、業務活動、設施改善等都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持,致使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無法得到提高,這將大大削減圖書館作為傳遞公共文化的重要媒介的影響力和吸引力。2.2.3閱讀服務。隨著設施、資源等硬件條件的改善,做好讀者服務工作、服務效能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圖書館要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打造特色服務品牌,把主要精力放在大眾閱讀上,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全民閱讀活動。2.2.4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時代正在逐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對圖書館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滿足人們的需求,順應時代的發展,圖書館的管理方式應采用新技術模式,進一步推進區域綜合性和數字平臺服務建設,加快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化服務和其他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融合,建設統一的管理服務平臺,提高數字資源的供給能力、遠程服務能力。跟隨大數據和“互聯網+”的發展,通過技術革新進行信息化建設,深化公共圖書館數字體驗空間建設,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數字化圖書館,是今后圖書館的重要發展方向。面對這些問題,首先,圖書館要明確基本發展方向,確定發展目標,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更深入的認識,彰顯新思想,開創新理念,加大體系建設的力度,完善保障體系,解決圖書館發展中面臨的資金、人才、法律問題。其次,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緊緊跟隨時代步伐,加大文化科技的創新力度,將科技運用到體系建設中去,推動現代化科技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深度融合發展,使其與當代社會發展環境相適應。最后,圖書館要大力發展數字圖書館以及數字服務平臺,推進地區綜合性平臺建設,提供數字化、智能化服務,重點建設文化共享工程、電子閱覽室等,并與以往的圖書館管理模式相結合。

3結語

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服務設施,為人們創造更好的文化環境。圖書館事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推動力,要與當代科技完美結合形成更完整的管理體系。

作者:謝明明 單位:東營市圖書館

參考文獻:

[1]洪偉達,王政.以圖書館為基礎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圖書館建設,2014(3):12-16.

[2]李國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公共圖書館發展:《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解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3):4-12.

[3]秦巧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圖書館事業發展[J].價值工程,2012(9):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