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化發展與建設研究
時間:2022-01-08 11:29:42
導語: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化發展與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文化體制的深化改革推進了文化機構社會化的進程,黨中央及各級政府政策法規的推出保障了文化機構社會化可持續發展。闡述了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內涵,分析了社會化實踐的主要形式,總結了社會化實踐的特點,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建議,以期加快我國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化的發展。
[關鍵詞]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化;社會力量
近年來,我國從“社會協調、政策制定、實踐運行”等方面,對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對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為了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發展,相繼制定了多項宏觀指導政策,不僅為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搭建了良好的發展平臺,而且為公共文化機構的社會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撐。公共文化機構在這些政策的指引下,開始探索自身的社會化建設,開辟出提高自身活力、提升服務質量、增強產品文化內涵的新道路。
1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內涵
1.1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含義。當前,學術界對“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含義的解釋并未達成共識。依據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概念,筆者認為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即以政府為主導,以政策指引為基礎,引領第三方(社會組織、公司、公民)等主要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制定、資金供應、實踐運行等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它需要不同社會力量和資本的參與,構建非盈利文化組織,增強社會競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活力。在建設中,公民、政府和社會機構形成了相對協調的社會關系(如圖1)。為提高社會公共文化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政府不但出臺了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相關的政策,而且進一步落實了“放管服”的政策,并通過權力下放的方式激發市場活力,增強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市場競爭性,發揮了市場的主體作用[1]。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政府、社會、市場處于一種相對協調的關系,通過公共文化服務資源資金供應、實踐運行和配置方式的不斷優化,構建出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主體,社會多層次共同參與、共同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體系。1.2社會化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目前,我國要以現在的經濟、社會管理能力以及社會組織力量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的資源并不能支撐起公共文化的發展需要,政府應當繼續加強政策管控和資金支持[2]。當然,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外在表現除了投入資金之外,還有人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在參與方面的表現包括社會各層面的共同管理和思想磨合。另外,我們雖然強調政府應當發揮在公共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但要想全方位施行公共文化相關的政策,也離不開其他社會力量的支持與配合。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在公共文化社會化的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還有很大的不足,尤其是鄉鎮級別的政府部門。雖然在中央多次強制要求下建成了相應的編制,但是一人身兼多種職位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很多管理者肩負著遠超其承載能力的職能。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應當繼續壯大志愿者隊伍,雖然現在一百多萬的志愿者數量看起來已經不少了,但是相對于我國龐大的社會構架而言仍然存在很大的人力缺口。在這方面,我國大陸可以借鑒中國臺灣地區的發展經驗,中國臺灣人口將近兩千萬,其中卻有五百萬余的志愿者,這些志愿者分工明確,在社會各階層中均能發揮力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總之,我們需要調動社會各層面的力量,除了保證資金供應之外,還應當投入更多的人力。
2我國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化實踐的主要形式
我國公共文化社會化的形式主要有:志愿者文化服務、文化事業與產業交融、社會力量聯合政府、社會力量單獨構建、政府單獨構建。筆者通過對這五大類實踐進行調查,梳理出了相應的內容和數據,并在此基礎上,以典型案例為代表,總結出社會化實踐主要形式(見表1)。
3我國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化實踐的特點
3.1法律政策保障促進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化發展。我國針對公共文化社會化發展已經出臺了專門條文規定、相關法律法規、上位法律政策3個層面的法律政策。上位法律政策主要包含《合同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以及《招標投標法》等法律;相關法律法規,主要是由國務院、財政部、工商局等部門根據上位法律制定出來的具體法律條例和要求,例如《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專門條文規定主要是由文化部、財政部等部門出臺的與社會力量相關的條文或指導意見,例如《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總的來說,法律法規對于公共文化社會化具有重要的推動和保障作用。3.2政府購買是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化的主要形式。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是為了使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時也有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也是政府為人民服務的體現形式之一。我國政府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今,已經大量實踐了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我國目前進行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文化機構的服務、產品以及管理運營。根據調查可以發現,當前我國有65%的縣政府以及78%的市政府都進行過服務、產品、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務購買活動。我國政府在將公共文化服務購買方式社會化之時,同樣要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并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注意購買的范圍和尺度與民生所需相結合,還需考慮到向社會弱勢群體提供與基本公權力有關的基礎文化服務[4]。3.3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引入社會力量管理運營占比較大。我國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進程總體發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在鄉(鎮、街道)級和村(社區)級,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的發展十分迅速。根據調查可以發現,到2019初,各地已經有700多個鄉(鎮、街道)級文化站、9300多個村(社區)級文化機構采用了社會力量代為運營管理的服務模式。與此同時,縣級以上公共文化機構采取社會化服務形式的卻不到800個,遠遠比不上鄉(鎮、街道)級和村(社區)級的公共文化機構[5]。如今政府正處于職能轉變和編制精簡的大環境之下,出現這個現象一方面說明政府以購買的形式聘用社會工作者或者是外包給社會組織進行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和運營將成為一種常態化模式;另一方面說明在一些基層部門,比如鄉(鎮、街道)、村(社區)政府等,所需要的公共文化設施體量小,具有極強的靈活性,所以很適合采取社會化管理運營的方式。3.4文化事業與產業融合進一步深化。十六大報告中明確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做出了定義并且進行了明確區分,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如今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化已經成為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特點,也加快了公共文化向產業化方向融合的步伐,在公共文化滋養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兩個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如在社區文化建設中引入文創團隊,在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和培養文創團隊的道路上實現共贏的目標,推進文旅融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公共文化和地方文化進行融合,不僅提升了文旅產業的內涵,同時還有效補充了當地公共文化服務的空間和資源。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僅能夠激起文化組織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擴充和繁榮文化市場,還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如今公共文化服務的建立要立足于文化基本屬性與個性服務的融合,以及標準服務與優質服務的融合。
4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建議
4.1樹立共贏的合作理念。自《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實施以來,相關部門和政府針對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相繼推出了多個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政策文件。在進行公共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政府機關要考慮到自己和社會力量的優勢,合作共贏,平等協作。各相關部門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全力推動公共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服務組織和機構建設,各組織和機構也應當遵循政府的政策,不斷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努力建成由政府主導、各社會組織和機構廣泛參與的正向循環機制,最終實現合作共贏的目標。4.2增加傳承地方文化的服務內容。公共文化服務是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引導公眾的意識、思想和價值觀為目的,通過公眾參與社會實踐的形式,弘揚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提倡的主要思想,進而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質。由于政府的人力、物力有限,為了彌補政府在社會服務工作中的不足,各級社會機構和組織也應當積極參與到文化服務工作中來,在社會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注入自身的力量。在這一工作中,政府要把握好社會主流價值觀,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在文化服務過程中不斷創新,以滿足公眾需要為導向,積極引導公眾參與,這應當是政府在社會文化工作過程中的主流任務。當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進程不斷加深,政府相關部門、社會機構和社會組織應當以傳承和發揚傳統地方文化、打造先進惠民文化為工作宗旨,并在先進文化的指引下,不斷拓展并豐富相應的文化產品。增加服務內容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開展工作:(1)為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公眾應當自發參與公共服務工作,并在日常服務工作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當地特色文化,從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進程。(2)各社會組織和機構應當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從民風民俗、紅色事跡、自然風光等角度出發,不斷拓展本地潛在的文化資源,同時借助新媒體、互聯網等現代化信息傳播渠道,以新型文化服務方式,增大本土文化軟實力,并使用戶對當地文化資源的利用更加高效化、規范化[6]。4.3構建科學長效的管理機制。為了使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管理更加科學、有效,各地政府應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從保障、監督、評估等層面制定詳細的、切實可行的標準和方針。(1)政府應當以優化文化服務市場環境、促進文化服務行業整體實力提升為目標,持續完善相關法律,將政府和社會機構或組織的權責、義務劃分清楚,并制定具體的法律法規實施細則[7]。(2)政府要做好相關社會組織或機構的引導工作,將社會力量在進行委托任務的過程中遇到的外部效應考慮在內,如在協作關系破裂時就可能引發逐利心理,共同利益受到破壞就可能引起目標導向的錯位。如此就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政策進行約束,在政府、公民和第三方機構的監督下,進行社會承接方的資質考量,從而完成既定目標。
參考文獻:
[1]韋加佳.公共圖書館社會化發展的背景與現實意義[J].區域治理,2019(34):180-182.
[2]張晗.2009-2018年我國公共圖書館社會化合作研究綜述[J].銅陵學院學報,2019(5):83-87.
[3]陳慰,巫志南.公共文化社會化發展中政府主導實現方式分析——以上海、寧波、株洲為例[J].圖書館雜志,2020(4):62-68.
[4]王君.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之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初探[J].大陸橋視野,2019(12):67-68,72.
[5]關思思,劉曉東.我國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化發展的主要形式及特點[J].圖書館建設,2019(3):1-8.
[6]陸和建,姜豐偉.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創新性動力機制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0(7):5-14.
[7]金武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圖書館創新發展研究[J].圖書館,2019(5):1-8.
作者:黃武華 單位:深圳市南山區圖書館
- 上一篇:歷史文化古鎮建筑規劃保護研究
- 下一篇:公共圖書館助力文化精準扶貧探究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