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徑
時間:2022-12-24 09:29:48
導語: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和立德樹人的必要前提。紅色文化蘊含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鮮活的理論基礎;紅色文化蘊含豐富的紅色資源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課親和力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將紅色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親和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的親和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和教育載體的親和力三方面著手,充分利用紅色文化的豐富精神內涵和育人資源,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受教育者在傳承紅色文化的同時在態度和情感方面提升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關鍵詞: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路徑
一、紅色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
將紅色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充分利用紅色文化的豐富精神內涵和育人資源,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受教育者在傳承紅色文化的同時在態度和情感方面提升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
紅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3],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指向,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總和,具有文明傳承、政治教育等價值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遵循教育規律,根據被教育對象的需求與特點,堅持以人為本,持續優化教育過程,從情緒情感上使被教育對象產生和諧和親近感,從作用滲透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具有滲透性、動態性和情緒情感性。
(三)紅色文化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1.紅色文化蘊含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鮮活的理論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來自人們對獲取知識、探究真理及教育活動本身價值實現的期待。[4]實施富有親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順應時代發展和受教育者的內心訴求的必然要求。紅色文化蘊含的無私奉獻,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人民群眾社會實踐活動的精神動力;紅色文化蘊含的價值導向性能堅定人們的理想信念,對樹立科學的價值導向具有正確的引導作用;紅色文化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使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中,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性和親和力,強化廣大青年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意識觀和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2.紅色文化蘊含豐富的紅色資源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課親和力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紅色文化多樣性和多元化的形態包含物質、精神和制度層面的內容,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教育資源和多樣教育形式,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有效載體。物質文化方面包含著豐富多樣的革命歷史遺址、遺跡、紀念品;精神文化方面包含著偉大的革命英雄們在革命路程中創造出來的紅色精神,如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右玉精神等。這些紅色資源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社會感召力,將這些紅色文化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使受教育者在可知可感的過程中接受紅色文化教育,既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生動性和直觀性,也縮短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和感染力。
二、紅色文化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現狀分析
紅色文化強大的精神內核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高學生的認同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具有獨特優勢。目前,紅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還存在不足,需進一步加強和深入。
(一)紅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不夠
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紅色文化的融合程度參差不齊,由于受各種條件制約,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存在廣度不夠和深度不足的問題。廣度不夠表現為教學中紅色文化資源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能很好整合,缺乏連貫性和整體性;深度不足表現為利用紅色文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受多因素影響,教育實踐活動趨于形式化,使受教育者不能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精神內核,達不到“內化于心”的實效性教育目的。教育主體主流價值觀的傳播與客體對主流價值觀知識接受存在排斥現象。
(二)教育方法單調滯后,教育者紅色話語表達有待加強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也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通過傳遞語言進行理解的一種過程,話語表達的親近感直接影響著教育過程的親近感。教育者在語言表達內容、方法上的親和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認同感。教師與學生之所以存在感情隔閡,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講課的語言藝術。當前受教育主體基本都是“95后”甚至“00后”大學生,生活在和平繁榮的新時代,他們既沒有經歷過革命時期的紅色歷史,還未形成成熟有獨特見解的三觀,如果不能恰到好處地運用語言感染他們,僅靠枯燥事例講述,很難真正從內心打動他們,他們也無法深刻感受到英雄先烈們為國為民、不畏艱險的愛國主義精神。很多教育者在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時不追求時事創新,教育方式仍然停留在對革命年代事例的講授上,加之話語表達不夠接地氣,無法引發學生的興趣,難以滿足大學生的真正需求。
(三)多元文化消解,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感需進一步提升
紅色文化凝聚的文化精神力量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信息全球化發展對大學生文化價值觀產生巨大沖擊,部分大學生出現紅色文化認同危機;文化多元化發展弱化紅色文化吸引力;自媒體“去中心化”的傳播對紅色文化的傳播形式帶來巨大挑戰。受上述多種國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目前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出現弱化趨向。
(四)部分高校紅色文化進校園落實不到位
大部分高校將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但也存在個別學校對紅色文化教育應用不夠全面、工作表面化、流于形式、具體工作落實不到位、網站建設緩慢、內容更新滯后等問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脫離現實,不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實際,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提升。
三、紅色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路徑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強弱關乎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發揮。[5]要想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就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教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和教育載體方面入手。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的親和力——促進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進一步融合
只有實現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才能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提升作用。1.要強化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渠道紅色文化教育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紅色資源,將其精神內涵充分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紅色文化教育大學生不僅要掌握紅色文化內容,更要把握好紅色文化所傳承的時代價值,提升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增強紅色文化的親和力要注重以下三個方面問題:首先,紅色文化教學內容的設計要從客體(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因材施教;其次,紅色文化的教學內容要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把社會熱點和紅色文化教育相聯系,以親民、接地氣的形式呈現給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學生);最后,注重紅色文化教育內容的科學性和趣味性相結合,運用多媒體手段,提升紅色文化教學內容的親和力。2.構建紅色文化網絡教育平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育形式和更新教育平臺內容。積極營造紅色網絡教育氛圍,利用好網絡教育的主渠道,實現紅色文化與網絡教育深度融合。首先,打好紅色文化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基礎,鼓勵、支持自媒體發展,打造強大的紅色官方微博,開發紅色App,定期向學生推送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故事,打造一個與時代相融合的多元立體紅色文化宣傳平臺。其次,多舉辦紅色文化知識競賽小活動,通過微信小程序掃碼參與比賽,對得分高者進行獎勵、采訪,增加學生的熱情度和討論度,引領校園主流輿論。通過微信、微博、公眾號等形式傳承紅色文化,將大學生共同關心的、充滿時代性特點、蘊含紅色精神的時代榜樣和事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中。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和教育載體的親和力——加強校園紅色文化建設
紅色文化不僅要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而且要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實現紅色文化精神與校園文化精神的有效融合。首先,高校可以與紀念場館合作,定期定向推行實地紅色教育,學生們在參與革命紀念場館的過程中,觸及愛國主義精神的迸發;革命紀念場館還可推行VR虛擬技術,讓學生們與革命英烈們面對面“交流”;還可邀請紀念場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來學校舉辦紅色教育專題活動。其次,在校園設施中增加英雄形象,開設紅色文化宣傳欄營造紅色文化物質環境。最后,舉辦各類紅色文化演講、辯論等活動,用紅色文化精神滲透和感染大學生內心精神世界,不斷提高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感。
四、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具有親和力,才會不斷激發客體的學習主動性,進而增強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紅色文化資源是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的精神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資源和重要載體,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對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亢思舟 單位:中北大學
- 上一篇:紅色文化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
- 下一篇:紅色文化在思政教育的滲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