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與文化的融合探究

時間:2022-06-13 10:15:43

導語:旅游與文化的融合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與文化的融合探究

杭州灣濕地特色文化資源分析

2013年為海洋旅游年,寧波瀕臨東海,有歷史悠久的海洋文明,引領我們從遠古走向現代。唐宋時期始自寧波的“海上絲綢之路”,明代鄭和下西洋的浩蕩船隊,現今杭州灣跨海大橋“天塹變通途”的偉績,海洋文化貫穿著這個美麗、富饒的濱海之地。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經濟的進步,海洋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寧波海洋文化表現為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的海洋宗教信仰文化、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觀文化、精美獨特的海洋鹽文化、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貿文化,還有富含海洋特色的漁業文化、港口文化、科教文化、體育文化、文物古跡、名人文化、文學藝術等(蘇勇軍,2011)。化越窯青瓷,是世界公認的“母親瓷”,是中華民族極為優秀的文化遺產和藝術瑰寶。慈溪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之一,也是越窯青瓷的中心產地,全市遍布有瓷窯遺址近200處。慈溪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和勤勞創造了精彩紛呈的青瓷文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爐火純青的青瓷藝術是慈溪人想像力和創造力爆發的象征,青瓷文化造就了慈溪人民“能商善賈、精工細作”的精神,同時也體現了浙東人民“農商皆本”和“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如果說燒制青瓷是一種靜止的文化,那么,青瓷甌樂無疑是律動的文化,青瓷甌樂極大地增強了青瓷文化的魅力和傳播力(方麗川,2006)。杭州灣濕地所處的慈溪,此乃一塊神奇的土地,先民來自五湖四海,慈溪人的血液中流淌著移民的基因,沿承千年的大量外來人口遷入,成就了慈溪人民“兼容并蓄、善于開拓”的移民文化。正是這種兼容、包容及不斷開拓的文化,才使慈溪從昔日荒蕪走向今日繁盛。在烏龜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遺物有夾沙陶、原始青瓷豆、石犁等,這是慈溪重新成陸后最早移民的蹤跡,即來自良渚文化發源地浙北、蘇南地區的慈溪首批移民;而翠屏山北丘石室墓葬書寫著紹興越民的遷入歷史。

杭州灣濕地文化與旅游創新融合和互動發展分析

首先開展對杭州灣濕地周邊區域的漁文化生態普查,通過調查、訪問、登記,拍攝一些側重反映漁民生活習俗、生產方式、工具變革的圖片、資料,進行歷史挖掘整理。對重點區域的漁用工具、碼頭、水井、古村落等進行走訪,將那些能夠反映當地漁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實物、用具陳列于博物館,讓世代繁衍于此的漁民生產、生活形態得以保存,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存續,這同樣也是一種鮮活的文化傳承方式(酈偉山,2006)。養生的好去處慈溪古時以制鹽出名,歷史上是浙江省的重要產鹽區,有“浙江鹽都”之稱。在杭州灣濕地生態保護公園附近可設置鹽業博物館,系統介紹慈溪海鹽制作歷史和工藝流程,以及與鹽業相關的產業、人物和事件。在海邊設置曬鹽場、熬鹽爐、鹽水浴場、鹽泥浴館等,在室內設置鹽浴保健中心,成為度假區休閑養生的好去處。慈溪民間畫是以現代浙東地區的各種民俗事象為題材的一種繪畫形式。其創作主體多為農民,繪畫內容多反映農家生活場景,也稱慈溪農民畫。慈溪民間畫植根于民間藝術的土壤,又吸收了現代繪畫的手法。其豐富的想像力、稚拙的造型、艷麗的色彩,形成了奔放、粗獷、凝煉的藝術風格,同時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體現了當地農民生活富足后的精神需求。近30年,農民藝術家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因此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文化交流中,都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從而也確立了慈溪現代民間畫的地位,被譽為“中國民間畫之鄉”。濕地美麗的景色,為這些農民藝術家提供了無限的創作靈感,可以在這里打造一個集民間畫創作、展示及保護傳承的重要基地。充分調動當地社區參與旅游開發的積極性,集聚一批民間藝人展示特色手工藝品的制作技藝,如老虎鞋、紅銅爐、風箏、骨木嵌鑲等,對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生產性保護方式,加以合理利用,為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鮮元素,即可保護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可讓技藝的傳承人獲取較為豐厚的回報。可以成立諸如老虎鞋、紅銅爐、風箏、骨木嵌鑲工作室,讓傳承人帶領一批學員,既為游客表演相關技藝,又可展示其優秀作品,游客既可欣賞,又可以購買,這無疑是傳承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極好途徑之一。邵琪偉局長在“全國旅游局長研討會”上指出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提升旅游業,把我國的旅游業培育成現代服務業。”借助于信息技術可以最終實現濕地環境監測、濕地游客服務以及濕地管理的智慧化,真正打造智慧濕地。

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文化旅游營銷推廣途徑

線長達60余km,沿海有大片低潮海涂,是由錢塘江、曹娥江等河流泥沙及長江出口泥沙駕潮輸入沖積而成,不但面積大而且海涂肥沃,有多種海水魚類及蟹、蝦、貝類、青蟹等海產品。舉辦濕地海鮮美食節,開展海鮮菜肴評選、海鮮節攝影比賽、浪漫相親派對等游客參與性的活動,創新海鮮餐飲,弘揚地方飲食文化,也使游客在欣賞濕地美景的同時可增添舌尖上的美妙體驗。打造國際知名賽事擁有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稟賦的杭州灣濕地可以借此優勢打造具有一定規模的自行車比賽,可以將賽事與當地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高度融合,逐漸將其培育成國際知名賽事,從而將杭州灣區域打造成以大型體育賽事聞名的濱海運動休閑之城。節借助全球環境基金(GEF)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依托寧波及慈溪豐富的文化底蘊,積極申辦高規格的文化節,展示濕地文化保護成果,喚起更多的人關注濕地。屆時,杭州灣濕地所獨具的海洋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等,極具魅力的自然人文景觀和地方風味特色美食,必將深深地吸引各地游客,并邀請他們參與微博互動,共同發現杭州灣濕地之美,共享“海上寧波”建設的商機。作為國際觀鳥勝地的杭州灣濕地公園,觀鳥節定于每年候鳥遷徙的季節,讓大家感受濕地的魅力,體驗大自然的奇觀,更好地傳播生態理念。通過舉辦觀鳥節,構筑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讓更多的海內外游客走進寧波,感受寧波,尋覓寧波之美。與香港濕地公園、臺灣高雄洲仔濕地公園、英國倫敦濕地公園、美國亨特利濕地公園等知名度較高的濕地公園建立密切的聯系,結成姊妹濕地,學習借鑒其成功經驗,共同開展濕地旅游開發、濕地旅游體驗、濕地旅游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相關研究。借助國際濕地文化節、國際觀鳥節等,一方面吸引旅游者,提升人氣,另一方面借此良機,舉行相關主題的高峰論壇,集聚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的智慧和經驗,為濕地保護、開發獻計獻策,提升杭州灣濕地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借鑒韓劇的熱播帶動韓國旅游的成功經驗,力促濕地美景吸引更多名導、名演員拍攝電影、電視劇等,宣傳濕地,提升濕地知名度,帶動濕地旅游。2012年陳凱歌導演的都市時尚片《搜索》已開始在各大影院公映,杭州灣濕地公園作為拍攝取景地之一,其旖旎風光必將給全國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借此影片的播放必將帶動更多游客前往。杭州灣濕地開展文化旅游,一定要彰顯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文化氣息,把這個從灘涂起步的生態旅游區打造成休閑生活的創想家,優質生活的提供者,務必要積極吸取當地優秀的文化元素,表達正確的價值導向,用文化去提升普通百姓的生活品質。可以策劃創作一臺以大海為背景,灘灣島礁為舞臺,漁船為道具,漁民為演員,以贊頌這里千年來人與海洋和諧相處的大型文藝節目。杭州灣濕地休閑旅游的規劃與開發須結合當地的民俗并加以轉化,開發成游客樂于接受并積極參與的體驗活動,并在當地農民的參與下,營造一種原生態氛圍。文化旅游要實現旅游、文化與科技的完美結合,方能有競爭力。針對年輕朋友可開發游戲軟件,實現在網游中進行動物探秘,借助多種創新科普體驗裝置的開發使用,將濕地景區及相關故事編入游戲,針對景區的實景、歷史故事和人物分別設置游戲中不同的場景和關卡,旅游者通過到該場景游覽,與人物交流,掌握其故事并過關,從而獲得積分,當其實地游覽時可以給予一定程度的優惠。

本文作者:沈楊工作單位:寧波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