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現狀分析
時間:2022-05-25 08:48:05
導語: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榆林作為黃土高原地區極具內涵和文化蘊味的區域,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帶有地方特有的語言特色、發展內涵和人文氣息。通過調研幾所榆林學校的地方語言文化教育現狀,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對策,旨在促進對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榆林;方言;民俗文化;教育
地方文化作為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地區發展和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1]。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榆林因地處偏遠,交通閉塞,與外界的聯系較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形成了獨特的語言文化體系。隨著社會的現代化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打開了與外界溝通的渠道,但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卻被人們漸漸冷落。如何利用好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讓地方特色能夠繼續保持和發揚,讓子孫后代仍然能夠利用好方言和民俗文化,挖掘出更多的深層內涵,是榆林教育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1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現狀
根據研究需要,調研了榆林學院、榆林高新中學、榆林高新小學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運用與傳承。榆林學院作為榆林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始終關注著榆林地方語言文化的發展,成立了多個與之有關的研究中心,如榆林市黃土文化研究中心、陜北生態文化研究中心、榆林學院陜北歷史文化遺產研究所等。學校開設了很多關于榆林地方語言文化的選修課,如“榆林小曲”“陜北剪紙”“榆林歷史文化賞析”等;經常開展一些與地方文化有關的專家講座和文體活動,如“榆溪論壇”、“聽榆苑教授講榆林故事”、榆林民歌演唱會、民間舞蹈比賽、地方戲曲進校園等;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深入方言片區內部,與民俗文化傳承者進行交流,增強學生對方言和民俗的認識和情感的培養。榆林高新中學和榆林高新小學作為榆林市比較有代表性的高水平中小學校,師資力量強、生源好、教學理念新、教學內容廣,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地方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兩所學校都開設了關于榆林地方語言文化學習的課程,如“可愛的榆林”。基于語言文化和學生年齡的特點,兩所學校之間建立了校校合作,共同研發了校本課程和教材,旨在融入榆林方言文化,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榆林方言和民俗;同時,通過教師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小組互動、自主探究的形式開展榆林地方語言文化的教與學,既豐富了學生的課程安排,又讓學生獲得了對地方文化的認同。從調研情況來看,三所學校都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把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教學納入學校常規教學和學生日常活動中,通常是每周都有一定課時的教學安排,常見的形式有選修課程、專家講座、文體活動、下鄉實踐、主題研學等,并能根據學生興趣靈活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發展方向,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到方言文化的學習過程中。對于方言和民俗文化的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親身接觸,在方言文化環境中真切感受[2]。這一點三所學校都能做到,也極大地帶動了學生學習、了解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熱情。三所學校在推廣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方面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學生也受益良多,對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從調研結果來看,榆林各級各類學校大都在積極推進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工作,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2.1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大部分還停留在學校的自發層面上,政府給予的相關政策和資金支持相對不夠,想要系統性地發展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僅靠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夠的,這也使得榆林各級各類學校在推廣方言和民俗文化教學方面的力度不夠大。因此,還需要各級政府和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工作中來。
2.2社會關注度不夠,多種聲音并存
方言和民俗承載了中華民族不同區域千年的發展史,方言可以被賦予很多的含義。但是在當下的社會,很多人認為方言的學習沒有必要,只要學好普通話就可以了。因此,在學校范圍內推進榆林地方語言文化教育也面臨著來自學生、家長、社會等不同的聲音,他們認為學習榆林地方語言和文化是浪費時間,很多學生無法自覺、自愿地加入保護方言和民俗文化的發展傳承隊伍中。
3促進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的措施
面對榆林地方語言文化在榆林社會發展中的式微狀態,采取必要的針對性措施對促進榆林地方語言文化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1加大政府投入
榆林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強對榆林方言和民俗的保護力度,聯合屬地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開展有益的語言教育文化課程和與民俗有關的文體活動。有了政府的保障,學校層面就可以獲得更多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以及專業化的指導,對方言和民俗的保護與繼承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3.2加強社會宣傳
加強社會宣傳,讓更多人意識到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保護的重要性。有部分家長對學生學習方言不理解,是因為他們自身沒有意識到方言所承載的內涵。因此,要改變人們的認識,逐步建立起對方言和民俗的情感意識和保護意識,讓更多人參與到榆林方言和民俗的繼承、保護工作中,為語言文化的教育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
4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的發展前景
榆林方言是榆林民眾的交流媒介,承載的內涵體現在歷史、文化、教育、地方精神、傳統等各個方面。榆林各級各類學校把榆林地方語言文化的教育教學納入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是一個很好的信號,說明榆林人民已經逐漸意識到了地方語言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有意識地在對地方語言文化進行保護傳承。語言的多樣性本身就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展現,全面發展的學生素質也應該具備對文化的認知與掌握。在未來的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4.1將社會實踐與學習興趣相結合
傳承方言文化就是要借助方言環境對學生進行語言上的熏陶。傳統課堂由于帶有很強的學理性,再加上教師對方言文化的了解程度不深,學生很難在教學課堂上獲得對方言的理解和感悟[3]。基于此,將社會實踐作為教學開展的方式,學生能夠深入方言文化區域內,了解最地道的方言文化。例如,通過參觀學習陜北民俗文化館、陜北民歌博物館、榆林地方戲曲劇院、下鄉服務等方式開展方言實踐活動,學生在耳聽眼看口學的過程中將榆林地方歷史和民俗文化納入知識范圍內,師生共同參與,讓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保護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4.2將地方語言教育與國家教育發展需要相結合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方言文化。由此可見,在教育中發展方言文化是國家大政方針中的重要內容,借助國家文化發展需要,將方言教學與學校教育工作結合起來,讓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能夠走進課堂,打破學科壁壘,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通過語言、藝術、實踐等課程,讓方言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課堂上,既保證了教學的進行,又能讓方言文化獲得展示的機會。除了常規課程,方言文化還可以與榆林地方美食、手工業生產、地方建筑等不同形式相互滲透,建立學生與方言之間的多樣聯系,讓他們逐漸意識到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并沒有消失,而是存在于生活的很多方面,逐步讓學生接受榆林方言,增加對生活區域的了解和感悟,獲得對榆林方言和民俗的新認識。
4.3將學校語言教育與社會性活動相結合
方言和民俗文化發展的最大優勢在于使用的人口基數。對于生活在榆林的很多人來說,使用方言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因此,把對學生有限的語言教育開拓出去,讓全社會都參與到使用方言、保護民俗的隊伍中來。對于還在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獲得更多社會性活動和地方性民俗文化接觸的機會是進步的重要保證[4]。鼓勵各級各類學生加入方言和民俗文化保護者的隊伍中來,參與到公益文化宣傳活動中,擔任志愿者角色,將普通話與方言結合起來,形成新的“雙語”學習趨勢。通過與地方媒體合作,推出具有榆林方言和民俗特色的文化節目,對傳統語言進行追溯,引起更多人對榆林方言和民俗的關注。
5結束語
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代表了榆林人民的語言文化發展軌跡,將榆林地方語言文化教育引入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工作中,能讓傳統語言文化在當下的教育中獲得新的發展生命。盡管方言和民俗文化的逐漸衰落已經成為榆林地方語言文化發展中的危急問題,但是只要更多的榆林人參與到方言的使用和民俗文化的學習中,榆林的地方語言文化就能繼續傳播下去,使每一位學生感受到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白振有.陜北方言與生活習俗[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26(3):65-68.
[3]李如龍.關于方言與地域文化的研究[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23(1):48-56.
[4]楊慧君.高校方言文化活動現狀與思考[J].賀州學院學報,2017,33(4):50-54.
作者:杜鵬舉 陳惟敏 單位:榆林學院 榆林高新小學
- 上一篇:跨文化傳播視角下英語翻譯策略
- 下一篇:虛擬現實技術在大學英語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