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雙向滋養與民族文化論文
時間:2022-12-30 10:26:37
導語:學校文化雙向滋養與民族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文化主體相互平等,互相學習
一般來說,師生是學校文化的主體,少數民族社區民眾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既然都是文化的主體,而且都是人,人與人理應平等,兩類主體理應平等對話、民主交流、互相學習和幫助、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在文化教育交流、學習過程中只是兩類主體承擔的角色不同而已。如有學者所說,“跨文化教育中把每個民族的每個人都作為價值的主體,不僅含有師生之間作為一般教育學所討論的人的意義,而且還包括不同文化的存在價值意義。”文化主體之間需要交流和對話以達到相互理解。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理論強調交往雙方通過平等對話、協商達成相互理解和相互一致。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瑤山瑤族家長基本都沒有到過學校同老師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瑤族家長甚至不敢接近學校、害怕遇見老師,對老師、學校是回避和消極的,瑤族普遍認為“不怕沒文化,就怕手腳差”,瑤族群體中彌漫著讀書無用論的觀念。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瑤族逐漸改變了傳統認識,慢慢開始接觸老師,有的家長會主動和老師交流,有的家長會到學校問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多數家長愿意參加在學校舉行的掃盲教育和家長會等等。瑤族村寨與當地學校通過多種形式、多種身份的人員進行溝通,在長期的接觸與交流中瑤族慢慢有了對學校、老師、校長、教材、教學、學生管理等方面的理解和認識,逐漸改變了對學校教育的看法和行為選擇。從瑤山及其類似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育的變遷歷程可以看出,沒有文化主體間的平等交流、溝通,就沒有文化主體間的相互認識和理解,文化與文化之間就相互隔離和封閉。因此,學校文化的主體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之間應該建立起真正的相互平等、互相交往、互相學習的良性溝通、交流、理解機制,才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目標上追求發展,實現共贏
學校文化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建立起雙向適應、雙向滋養的關系是雙方發展的共同需要,因為文化必須通過交流和溝通才能實現發展,沒有交流,文化就沒有生命力,也就難以延續下去。不追求發展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文化。不與其他文化合作,不吸取其他文化基因的精華,固步自封、僵化保守的文化得不到持續的發展。文化的開放性、文化的張力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學校文化需要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和實際,在教育教學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積極吸收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豐富和提升自身的水平;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也需要適應時展形勢,在與學校文化的交流中逐步調整、充實、壯大自身的文化內涵,增強自身的文化生命力和文化魅力。也就是在學校文化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雙向適應、雙向滋養中共同發展,實現“雙贏”發展目標。有專家認為,“學校在通過主流文化形成學生的共享文化的同時,應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群體文化也是整個國家文化構成的事實。”在構建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文化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雙向適應、雙向滋養關系的過程中,需要促使學校教育、人、自然、區域和社會的和諧共生。在發展過程中,文化與文化之間可能存在沖突和矛盾,但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發展主流是追求合和、共生、共諧、共贏過程。
三、內容上取長補短,雙向滋養
一方面學校文化要切合實際,就需要積極吸收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極要素,使自身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富有“養分”,如地方性知識的融入、民族文化類校本課程的開發等就是學校文化向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取長補短、吸收“養分”的體現。另一方面,在當今多元文化的趨勢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不可能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受其他文化的影響,而需要主動面對這種文化交融的形勢,適應學校文化,并積極吸收學校文化的精髓,使自身的內容更豐富,更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例如,荔波縣瑤山民族中學、瑤山民族小學都注重民族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組織編寫了校本教材《瑤山競技陀螺》、《荔波本土歌曲》、《可愛的荔波》等;因地制宜開設了陀螺訓練特色課,在全校體育課中作為重要教學內容進行推廣;將民族藝術文化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和習得民族文化;在校園文化墻中設置地方文化(尤其是瑤族文化)專欄;在校園里建立瑤族民族文化陳列室;在校園建設中注意融入民族元素。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力地豐富和促進了瑤山教育的發展,另外,學校教育的持續影響也促進了瑤山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和發展,豐富了瑤山傳統文化的形式和內容。總之,學校文化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需要在內容上取對方之長補自己之短,形成雙向滋養的關系。
四、形式上交流對話,達成理解
少數民族地區在建立學校之初,普遍遇到的尷尬就是學校與當地社區基本沒有往來,學校就像“孤島”,學校不為當地民眾所認識和接納。在長期的實踐探索發展過程中,在各種交流對話中,學校才逐步為當地民眾所認可,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學校方面在接觸和交流中逐步地了解和認識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特點。這一歷史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學校文化之間只有建立有效的對話交流機制,才能形成理解和共識。因為在現代社會中,國家與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越來越需要相互理解。善解人意使人賞心悅目,減少不快與誤解。理解是溝通人與人心靈的橋梁,是化解人與人之間隔閡、誤解、矛盾甚至仇恨的橋梁。有了理解,人們就會生活在道德倫理、和諧相處的美好世界里。沒有理解,人世間將會出現許多遺憾和不和諧。因而理解教育應運而生,并迅速成為世界的發展潮流。人與人、文化與文化之間如何有效達成理解,怎樣構建長效理解教育機制等等,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學校文化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雙向適應、雙向滋養的形式可以豐富多樣,既可以是直接對話如家長會、專題座談會,雙方友好溝通、交流以實現相互適應和滋養;也可以是潛在的相互影響,如家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的展示以及文化活動的開展等,可以使雙方相互了解、認識,進而達到相互適應和雙向滋養。
五、結語
總之,文化是教育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是滿足當地人生存和發展需要的一種內在生命活動。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理應定位于滿足當地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提高當地人生存和發展的質量,增強學校自身的生命活力,同時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發展與進步。學校文化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之間不應該是單向的誰適應誰或誰取代誰的關系,而是需要建立一種相互依存、和諧共生、雙向適應、雙向滋養的關系。只有這樣才有利于雙方的共同發展,實現“雙贏”,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育價值定位的實現,最終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持續、健康并與其他地區同步發展。
作者:黃勝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務處
- 上一篇:傳播學負載詞角度下旅游文化論文
- 下一篇:檢察院副檢察長黨性分析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