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

時間:2022-09-03 04:36:18

導語:文化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

摘要:隨著全國各地區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產業正以全新的發展姿態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近些年在我國文化發展過程中,深刻意識到由文化發展帶給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在新時期為推動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應有效結合各地域的文化特色突出發展文化產業,將文化與經濟發展相結合,起到共同發展的作用。本文以文化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中意義為切入,加強文化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形成社會生產運作的全新經濟形態。

關鍵詞:區域文化;文化產業;區域經濟;共同發展

我國地域國土遼闊,不同地域因地理條件與自然條件的差異導致區域性文化差異,形成了我國各地區的鮮明文化特色。在新時期發展中,經濟的飛速發展也不能忽略文化基礎建設,經濟是以文化為基礎所形成的,經濟可以決定文化,同樣的文化也可以作用于經濟。因此新時期的經濟文化交融發展,既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也有利于經濟發展。全新模式的發展經濟不僅改變了經濟發展形態,也為社會經濟市場增添全新活力。

一、文化產業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一)帶動區域內經濟效益發展。區域文化是地域經過長時期發展與多代人的共同經營所形成的,具有當地特色底蘊的文化內涵。區域文化的發展有效帶動區內經濟上升,為當前緊張的市場經濟帶來全新發展活力,營造出適合該經濟市場發展的環境與氛圍。不同地域所蘊含不同類型的地域文化,而當地地區的經濟發展,正是文化的最為直接體現。如珠江的三角洲地區,自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以廣東為中心的發展經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國家改革開放政策與嶺南文化地域共同影響下的發展。三角洲地區地域文化對于經濟發展起到深遠影響,使得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在改革開放發展時期,推動我國整體經濟中起到重要作用。政府等相關部門在推動區域內經濟發展過程中,文化作為重要的影響資源,對于經濟促進最為突出的表現是文化發展所衍生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在規模化發展時,需要依靠文化進行宣傳推廣,滿足新時期人們精神物質需求,文化產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針對性的特色服務與特色產品,進一步滿足消費者需求,豐富消費者業余生活,而文化產業在文化推廣宣傳時也可以獲得經濟利益的回報。在我國當下的經濟體系中,市場經濟發展不僅僅限于經濟利益的提升,更多是文化綜合素養的提升,全面推動小康社會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如以山東曲阜為例,山東曲阜作為黃帝生地,神農故都,商殷故國,孔子故鄉,在曲阜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濃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時也是第一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山東曲阜利用自身旅游優勢,以濃厚的文化背景為發展基礎,大力推動曲阜縣文化旅游業,為曲阜的發展建設指明方向,有效提升全縣區域內經濟發展。(二)與其他行業的協同發展。在文化產業中,旅游業是最為直接帶動經濟效益的方式體現。區域內大力發展旅游業,有效帶動區域整體經濟市場,通過旅游對大量游客的吸引來增加消費市場的消費量,從而帶動各行業發展。游客數量的增多最先發展的是區域內的交通運輸行業,交通運輸行業通過對游客的大量輸送來往帶動更多經濟效益,特別對于相對較為偏遠地區來說,交通運輸行業的經濟效益往往是服務來往旅客取得。旅游行業同時也帶動了餐飲業,服務業的發展,隨著國家各種相關政策的出臺,對于自主創業起到大力扶持作用,這也造成了地域內餐飲行業的飽和現象問題,而旅游業的發展可以有效的消耗區域內飽和的餐飲行業。餐飲行業、酒店行業的客戶量提升也提高了對服務人員需求,為當地居民帶來更多就業機會,也起到了大力發展當地經濟的作用。(三)引進區域內更多發展資源。區域經濟在發展時,不僅要加強內部建設,也要加強外部資金引進。區域文化的對外宣傳是文化可持續性發展的必要條件。具有地區性特色的區域文化在對外發展時,要突出文化特色,營造區域內形象,更為真實的反映當地經濟文化發展面貌,向更多人展示地區的優秀文化底蘊與現代文化產業發展成果,弘揚文化傳統價值觀,進而做到區域文化走出去的目的,當地區內的文化得到外界更多認同時,自然可以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區域文化的對外宣傳要結合當地地理文化發展特色,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結合新時展做出創新,發展地區內特色旅游風景文化產業,吸引更多高質量外商投資,引進更多發展資源。

二、區域經濟發展建設面臨的問題

(一)資源發展較為匱乏。隨著城市現代化發展與基礎建設的不斷完善,最為突出的城市發展問題就是資源匱乏。在城市建設發展初期,快速發展的社會是以自然環境代價為基礎的,對于資源的過度開發、使用以及環境污染的造成,使得在發展中很多區域性文化消失。城鎮居住面積與工業面積的不斷擴大,導致生態規模不斷縮小,近些年來,隨著文化發展重要性意識提高,更多傳統文化村落得以被保護,但在發展過程中依然有好多村落文化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城市人口規模數量的不斷增多,制造出更多生活垃圾遠遠超過城市原有的環境承載能力,城市經濟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要及時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加強對區域內文化保護,推動當地文化發展。(二)區域文化發展問題。在城市經濟發展整體結構中,第二產業占據較大比例,而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中所占比例較小,創新發展動力不足。在當今的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快節奏已成為主要特征,為加快對地區內經濟發展的提升,城市在建設時往往會忽略于本土文化的發展保護,過分借助于其他城市發展經驗而忽略地域發展特色,失去活力。隨著城市經濟化發展與社會結構的不斷改革深入,缺乏本土文化作為支撐的城市,經濟發展問題日益暴露,文化發展的缺乏也導致了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創新動力的缺乏。

三、文化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文化產業發展鏈。城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并非是獨立的,為達到文化產業的可持續性,要將文化產業與地區內多產業融合發展,將文化產業中的文化與經濟發展中的實體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文化的經濟價值,為當地文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推動城市的創新,產業鏈升級發展。文化發展中多產業間的相互融合可以有效確保產業的持續發展,為當地地區提供更多經濟發展機會。以農民畫為例,農民畫在早期只是一群農民憑著對繪畫的熱愛與對農村生活的感受,創作出的反映農村生活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畫作,也有人稱農民畫為鄉土風俗畫。最早期農民畫只是作為農民的業余生活,但現如今農民畫已經取得產業化發展。不同地區的農民畫有本土的地域發展特色,再結合互聯網經濟發展模式,構建了中國農村與世界溝通的橋梁。農民畫在中國文化對外交流中,得到了更多文化認同,成為對外交流的“文化使者”。現如今,農民畫不僅是農民的業余興趣,農民畫已被納為中國優秀美術作品,發揮出了更高的文化價值。文化與其他產業間的融合發展,模糊了文化與經濟間的界限,避免城市經濟的刻板化發展,為區域經濟創新提供更多可能發展的方向。(二)建立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業園區的建立,是城市整合文化產業發展的最為有效的途徑。通過文化產業園區建立區域內各類型文化產業的引進機制,可以將城市文化各種資源進行科學有效的整合,將資源做出更為合理的分配,協同各文化產業發展。城市發展在規劃建設文化產業園區時,要充分考慮到城市空間的利用,最高限度地發揮城市空間價值。在建立文化產業園區時,應將產業園區定義為以文化藝術為核心,具有多元化城市基礎功能的園區。在園區內消費者既可以體會到文化內涵,同時也可以滿足日常消費功能。在文化產業園區內,可以將商業、辦公、居住、酒店、娛樂等多項基礎性服務相結合,建立綜合性產業園區,突出文化產業特色。城市發展對于空間的規劃要進行科學布局與重組,將城市基本功能做出明確性劃分,優化原有空間布局,使得城市內生產、生活、休閑的分布更為合理,更符合當下社會發展需求。文化產業園區的多行業融合發展為城市帶來更多的經濟發展途徑,形成協同發展局面。文化產業園區的建立可以充分的利用城市資源,將文化與經濟結合發展,可以促進城市空間優化發展。(三)加強人才培養,服務產業建設。為深入推動城市改革發展進程中,應加強城市的創新活力,而優秀的人才則是創新發展的原動力。特別是對于文化產業來說,文化產業相比其他行業更加要求從業者有更高的創意能力,而創新性也是當代社會發展對人才最重要的需求,文化產業發展對于人才的培養不僅僅局限于對人才數量的提升,更注重的是對人才質量的保障。高校作為專業性人才輸送的主要來源,其對學生的教育發展不僅局限于對學生知識能力培養,而且還要更加注重對于學生的創新力與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以此來培養出高素質綜合性人才。文化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固然要求從業人員具有文化基本素養,但經濟運作能力也同樣重要,只有文化素養與專業能力的綜合性發展,才有助于推動文化產業可持續性的發展改革,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的經濟價值。人才組成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不僅要加強對綜合性素質人才培養,同時也要防止高素質人才的流失。文化產業屬于新興產業,部分區域的文化產業處于發展中階段,相比其他行業發展可能存在一定的經濟劣勢,但正應如此,文化產業的發展才應加強對人才留存問題的重視,通過創新的服務機制與保障機制,吸引人才的加入,減少人才的流失,相關文化產業企業通過完善企業內部員工獎勵制度,培訓制度等多項保障機制,增強企業員工發展信心,加強員工對于企業文化的歸屬,真正的做到團結企業力量,發展文化產業,以此達到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目的。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各地區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文化產業對于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影響作用日益突出。在市場經濟中文化產業與其他行業發展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效應,政府等有關部門通過加強對文化產業的大力扶持,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從而有效地帶動其他相關行業發展,促進區域內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體現出文化發展對于經濟的積極促進作用。為有效推動地區內文化產業發展,應不斷加強對于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通過提高相關政策吸引更多專業性人才參與到文化產業建設中,切實有效地帶動當地區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兵建,王曉涵.深度貧困地區文化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動態關系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45-51.

[2]徐望.我國文化產業區域布局政策優化路徑[J].經濟界,2019(01):21-29.

[3]牛月,賈偉,王倩楠.“一帶一路”背景下青海省文化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機理分析[J].知識經濟,2019(01):30-31+54.

[4]孫文杰.河南省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與分析[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02):53-57.

[5]張婷婷,金環.互聯網發展下文化產業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數碼世界,2018(02):90-90.

[6]郭蕾.新時代背景下常州文化產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及發展對策研究———基于動態面板數據[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1):07-11.

[7]呂知遙.影視基地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及其發展對策—以中國(懷柔)影視產業示范區為例[J].市場觀察,2019,(02):71-71.

作者:楊陽 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