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村落文化保護

時間:2022-11-10 09:40:12

導語: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村落文化保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村落文化保護

一、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現狀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南北差異大。受自然環境影響,傳統村落的分布體現出南方較多,北方較少,東部較多,西部較少的特點。自然環境影響的另一個方面則是傳統村落的建筑樣式,南北方雖然都是傳統農業社會,但地理、氣候、地質不同,南方要么地處沿河地帶,臨江而建,多石木結合,以石夯基、以木建房、以瓦遮擋,多一、二層廳堂式住宅,順水流向依勢而建,形成錯落有致、水鄉如畫的村落景致;而丘陵地帶則傍山靠地,適應農業生產需要,多吊腳樓和富有民族風情的村寨。北方傳統村落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山西和北京,歷史上,山東、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帶是農耕文明最昌盛的地方,即使是今天,中原地區農業生產在三產中仍占據約1/3的比重。傳統村落必有其不同于南方也不同于山西和北京所代表的北方村落特點,它們形成了中原風格的傳統村落,孕育了傳統村落里的文化。目前,對中原的村落研究少之又少。雖然中原的村落無論是布局還是建筑風格都不及江南的詩情畫意,從北方來講,則少了幾分家族式聚居氛圍,但通過研究,從中能看出中原傳統村落對中原璀璨文化的承載是以不同于南北兩種風格的方式體現出來的。基于傳統村落的地域特色,當前對傳統村落保護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績,傳遞出對傳統村落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對傳統村落保護的理解、方式方法都存在值得反思的現實問題。(一)損毀的速度快于保護的速度。截至2014年,我國具有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不超過5000個,目前還在減少。如果不對傳統村落保護量身定做一套合適的設計方案、法規制度,別說是沒有被列入保護名錄的傳統村落,即使是已經列入保護名錄的,也會因為保護措施不當導致傳統村落消失。傳統村落的損毀包括自然性損毀和社會性損毀。自然性損毀指村落建筑經歷風吹日曬雨淋蟲蝕等自然現象造成的部分損毀或全部損毀,屬于傳統村落消失的不可控因素。傳統村落大體可以概括為兩種環境:一種地處交通便利、商業發達、人口流動性大、文化交流頻繁之地;還有一種散落在相對偏遠、貧窮落后的山區,人口流動性小、文化交流稀疏。前者從自然性角度考察,損毀的可能性極小,而后者則因地勢地形、經濟條件限制導致村落容貌自然性惡化,后期不能及時修補,不少自然村落悄悄地消失了。但相對于自然性損毀,社會性損毀的破壞力度遠不止此。之所以用社會性損毀而不是“人為”性損毀,是在將傳統村落視作一個微型社會,在其與村落外的大社會碰撞時做出的選擇這一角度界定的。包含當前學者關注的幾大問題:1.村落人口老齡化、空巢化導致村落消失這種現象在偏遠(山區內陸的傳統村落)村落普遍存在,青壯勞力離開土地,留下婦孺老弱守著村落。外出人員的離去,既切斷了與以農耕為主的農業生產方式的連接,也切斷了他們鄉愁的根,對失去農耕后續力量的傳統村落來說,無疑是最致命的毀滅。2.自然村落合并導致村落消失一份來自《2016年山東新農村建設政策規定,山東新農村建設規劃方案》的數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1996—2013年,山東省城市建成區外鄉數量從1022個減至89個,行政村數量從8.3萬個減至6.5萬個,自然村數量從9.8萬個減至8.6萬個,許多村莊呈現“空心化”態勢。比較小的幾個自然村合并成一個大的行政村,幾個小的行政村合并成更大的行政村,如此既能節省管理成本,又為農村扶貧脫貧提供自然條件。在合并自然村時若不注意傳統村落的重要性而盲目合并,導致傳統村落的消失。3.現實生活迫使村落居民遷出導致村落消失村落原居民遷出村落,并非出于本意,但又迫于生計不得不遷,遷出后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卻無法保留住原有的生活樣態而導致傳統村落的消失或“空殼”化,使其成為一種展示品。然而,被記住的鄉愁恰恰是嵌入當時那種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之中并滋潤著原居民,并非從外部強行灌輸,這也是當前美麗鄉村建設中極易采取的便捷思路,以為用現代化的手段搞出一個田園式的村莊,繼而旅游開發,觀光采摘,再輔以各種名目的采摘節、娛樂節就是在做留住鄉愁的大文章。這給人們留下一個現實困境:如何保持村落居民物質與精神兩種財富的平衡?(二)保護不當導致傳統村落文化的流失。自然性損毀和社會性損毀導致傳統村落的消失,而保護不當等人為破壞行為則導致傳統村落文化的流失。一種情況是對傳統村落的漠視,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從規劃設計到執行實施,缺乏科學的判斷和衡量,一味“求新”,搞大拆大建,將傳統的建筑拆除而后興建一批現代材料的仿古建筑,美其名曰“古鎮”“古村”。設計者茫然不顧南北地域差別,一律沿用江南白墻黛瓦、花園庭院。另一種情況則打著保護傳統村落的旗號,違規開發村落,搞成“千村一面”的旅游景點,將原居民整體遷出村落,另選地址安居,甚至租用原居民住回原村落,扮演著以往的角色。村落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首先被打破,繼而形成的歷史性的村落也難逃其掌,盡隨“落花流水去”。(三)缺乏專業人士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研究。目前,關于傳統村落保護的話題成了學界研究的熱點,各省紛紛申報國家級和省級傳統村落,掛牌明示。而地方傳統村落保護,缺乏相關專業人士的參與。不少地方的政府為了追求GDP與開發商合作,盲目對傳統村落亂開發、濫開發,而政府把管理權讓渡于開發商不再過問,只管收稅。到頭來,開發商怎么開發、如何保護都不是政府關心的問題,受害的是傳統村落。專業人士參與的保護不再是單純的開發式保護,而是具有研究性質的保護,目前這一塊仍是短板。(四)各省關于傳統村落保護條例不夠健全。2014年4月25日,國家出臺《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旨在防止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出現盲目建設、過度開發、改造失當等修建性破壞現象,高屋建瓴的指明傳統村落保護的方向、尺度、懲罰、監督等細節,確保傳統村落“見人見物見生活”。然而,全國傳統村落分布范圍廣、歷史跨度大,具備傳統村落保護價值的省份和地市應盡快制定適合本省、本市的法律法規,為傳統村落保護提供法律保障。(五)傳統村落居民對傳統村落的認識有待提高城市化步伐加快,相對于村落的生活水平和質量,進城務工人員更希望留在城市。許多打工子弟乃至他們的下一代,已在城市扎根,脫離農耕文明時間與定居村落的意愿成正比。對于留守村落的居民而言,擺脫落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現有生活水平是最緊要的事情。然而,村落的現有建筑、文化等卻成了他們達成訴求的障礙,他們不關心傳統村落問題,不關注保護問題。傳統村落文化不僅存留了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涵精神,而且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家風傳承、家族榮譽、個人理想等人文精神最具基礎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正是村落里走出來的人世世代代把傳統文化傳承下來,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精神。保護傳統村落是保護傳統文化的必要途徑,通過兼顧保護與管理,實現“鄉村記憶”的美好愿景。

二、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的現實路徑

文化是“歷史性的存在”,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即是要保護村落的歷史。如果說建筑物是傳統村落的生命線,歷史文化要素則是傳統村落的靈魂,既要保護生命線更要保護靈魂。如此才能留住鄉愁,留住鄉村記憶。(一)澄清傳統村落保護理念,科學規劃。澄清傳統村落保護理念,科學規劃,如表所示,領導干部決策層更希望對鄉村建設做科學的調查、預判和設計方案,美麗鄉村建設首要的是具備科學的規劃。這就要求地方政府首先要吃透城鎮化的主旨、目的,因地制宜,制定適合本地市、本鄉鎮的規劃設計方案,兼顧保護傳統、歷史、文化和美麗鄉村建設。保護好本地的歷史文化遺跡就是一種特色,是開啟特色小鎮建設、宜居鄉村建設的便利之門。表美麗鄉村建設(同時要防止保護措施的雷同,比如美麗鄉村建設的“千村一面”。政協代表馮驥才提出不少傳統村落因為“空巢化”和“全面旅游化”變得面目全非,正朝著“千村一面”的雷同化方向發展。這里的雷同不是村落歷史景觀的雷同,而是村落保護的措施雷同,為增加收入、展示歷史文化,統統趨向于搞旅游開發。這里應澄清以下幾個問題:1.村落經濟來源是否困難無以為繼的可以通過恰當的方式搞旅游,但不意味著所有方式的旅游都能達到保護的目的,有些低端旅游只會破壞村落的文化和環境。2.旅游是否是唯一的來源誠然,旅游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最快方式,也是最佳宣傳手段,但是不是唯一方式呢?社會老齡化問題和農村“空巢化”問題的是否有交集?傳統村落保護能否成為解決農村“空巢化”和社會養老的一種可行途徑呢?傳統村落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當下最現實、最直觀、最具體的載體,利用好傳統村落“歷史性存在”的價值主體應是上述難題的一個突破口,更是當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路徑之一,對“留住鄉愁”“鄉村記憶”都是最鮮活的實踐。3.是否所有“節慶”都有文化鄉村旅游熱衷于打各種“節慶”的牌子招攬游客,于是乎,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相親節”“花卉展覽節”“美食節”等紛紛亮相。直觀下,這些似乎都是與文化相關的“產業”,但深層的卻是缺乏對文化的真切認識和真情實感。文化不是需要深層次的挖掘。(二)健全完善有關傳統村落保護相關法律制度。傳統村落顧名思義因傳統得名,這些村落經歷無數風雨,具有濃厚悠久的歷史文化氣息。由于村落建筑(自然景觀)取材和設計與現念存在一定差別,如何妥善保護、維修和管理是研究傳統村落的前提,即自然生態環境是傳統村落的生命線。目前為止,大部分省份還未意識到本省的傳統村落的意義和價值,未意識到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在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乃至農村發展的趨勢中的重要性,因此缺乏傳統村落文化保護最基本的法律條文。首先,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條文中需明確傳統村落的歸屬。化解居民與村落保護的矛盾是其中最棘手的問題,需要從法律上給予澄清,以現實的物質或精神手段給予解決。其次,制定嚴明的獎懲規則,對保護有力者施以褒獎,對破壞者進行嚴懲。破壞行為包括對有形和無形文化的破壞兩種。再次,綜合平衡招商引資項目,拒絕對傳統村落的人為破壞。讓古村落的物質形態的文化得到善存,精神形態的文化得到傳承。最后,嚴格落實國家四部局《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盡快落地成法。各地市盡快拿出本地市的法律條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統籌解決修繕資金難的問題。傳統村落的維護和美麗鄉村建設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傳統村落的建筑和自然景觀都是歷史遺存的,一旦損毀,修繕資金不是小數目。況且缺乏專業的工匠從事修繕事宜。另外也要注意,不少傳統村落大多閉塞、落后,居民掏錢自行修繕的可能性較小。針對這種情況,也有學者反駁現在保護思維中的“亮化、綠化、硬化、白化”,在這方面投錢反而是舍本逐末,還不如保持原有的風貌,還原農耕生產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延續傳統文化,才能最大限度減少修繕資金的浪費。(四)加大技術人才的梯級隊伍培養。傳統村落的傳統文化體現在有形無形中,有形的需要專業工匠進行維護,而現在的青壯年熱衷于脫離農村入住城市,現有的工匠手藝傳承成了文化傳承的難題。非物質文化傳承同樣面臨尷尬局面,傳統的釀酒、打磨、雕刻等手藝在工業生產方式的對照下,日薄西山。傳統釀酒方式,純手工加工工藝的喪失就是傳統生活的喪失,傳統文化又從何談起?加大技術人才隊伍的培養刻不容緩,更要注重梯級隊伍的培養,做到上傳下達,代代相傳。(五)傳統村落管理的創新思路。從管理模式上看,大部分采用招標旅游公司開發,未開發旅游的也在醞釀旅游產業。誠然,傳統村落文化傳承需要借助旅游的方式,向外界宣傳,讓游人通過參觀、體驗的方式帶走傳統文化。但旅游管理模式需要創新,打破傳統的“一言堂”,村落管理權和資金支配權,應屬于開發公司與村落居民一起管理,而不是全部交由開發公司。讓居民參與,一是提高居民參與保護的意識,二是挽留居民增進對村落的依賴,三是對開發公司的開發行為起到監督作用,四是對投入與收入資金有支配權。針對傳統村落的“空巢化”和“亮寶式”現象,應廣泛征詢社會意見,激發社會合力,使社會群眾由看客變為參與者,這其中更要注重聽取原居民對村落保護管理的意見。本地政府應起到統籌、規劃、監督作用,發揮史料館、文化站的作用。目前山東省棗莊市各村還不具備編纂村志的能力,只在各區統一編纂村名志。下一步應加快補齊這個短板,盡快組織人手編纂村志。內容至少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村的簡介、村名由來、何時建村、是否搬遷、村中姓氏;建筑樣式、年代、村中景觀(河、湖、溪、水庫、溝渠、山、林、廟、寺、學校以及醫療);經濟來源,靠什么維持生計、生產方式;文化,村中名人賢士,高學歷人士,人口流動等。把村落由來和變遷一一記錄成冊,以便研究和管理。傳統村落蘊含著和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與人的交往藝術,人與社會的共生關系等,人們到傳統村落感受的不僅僅是鄉愁,更重要的是能從中發現傳統文化的價值,所以,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迫在眉睫。

作者:王桂娟 徐鐵權 單位:棗莊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1]周斌.縉云河陽古村落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邱楓.寧波古村落史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3]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