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漁文化保護與開發困境和出路

時間:2022-11-27 08:38:12

導語:海洋漁文化保護與開發困境和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洋漁文化保護與開發困境和出路

摘要:在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海洋漁文化已越來越引起關注。本研究以具有“中國漁文化之鄉”美譽的浙江省象山縣為案例,對海洋漁文化開發與保護進行了探討。通過實地考察和查閱相關資料,歸納了浙江省海洋漁文化的基本狀況,并分析了海洋漁文化的開發實踐情況,梳理了開發對海洋漁文化的影響和保護與開發困境產生的社會機制分析,對海洋漁文化保護與開發的困境提出有效的對策。

關鍵詞:海洋漁文化;開發;保護;困境;出路

一、浙江省海洋漁文化的基本狀況

(一)浙江省海洋漁文化的起源及分布

漁,本義為捕魚,是一種海邊捕魚者所從事的生產勞動。海洋漁文化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漁民以海洋為環境資源條件,在長期的漁業生產和生活中所創造的具有一定傳承性的物質和精神成果。不僅包括魚類的捕撈、加工,也包括漁民在此過程中形成的生活、生產、習俗、信仰等內容。浙江省是一個海洋大省,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據考古學研究,浙江省海洋漁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在距今已有7000年歷史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就出土過大量的漁獵工具,表明當時已經開始進行漁撈活動。而浙江象山的塔山遺址是中國離海岸線最近的濱海考古遺址,距今有6000年的歷史,在該遺址中曾出土了大量的水波紋貝殼。這兩個遺址說明浙江人民早在6000—7000年前就開始了漁業活動,并且在當時魚骨成為了海洋漁文化的主要載體,從而孕育和保留了豐富的海洋漁文化。漁業生產、生活等活動限制于有水體的地方,因此在客觀上決定了海洋漁文化的空間分布。和全國的大部分地區一樣,浙江省的海洋漁文化也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區,并且呈現出從沿海到內陸逐漸遞減的特點。浙江瀕臨東海海域,漁業資源豐富,島嶼眾多,當地人民致力于各種漁業勞動,在此背景下形成了獨具特色和歷史悠久的海洋漁文化。

(二)浙江省海洋漁文化的形式及特點

浙江省海洋漁文化可以分為表面漁文化和深層漁文化,其中表面漁文化,又稱物質漁文化,是指漁村人民的衣食住行領域;深層漁文化又稱非物質漁文化,主要包括信仰觀念、心理意識、傳統藝術、風俗習慣、手工技藝、節慶活動等方面。浙江省海洋漁文化具有文化古跡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以及民間習俗富有特色的特點。在浙江省海洋漁文化豐富的地區都保留了與海洋漁文化有關的古跡,也有許多底蘊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來自漁民的代代相傳,具有濃厚的漁業風貌。漁民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民間習俗,這些習俗有不少都沿用了下來。

二、浙江省海洋漁文化的開發實踐

海洋漁文化開發是指在傳承傳統海洋漁文化優秀因子的基礎上探索海洋漁文化的新形式,實現傳統海洋漁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傳統的海洋漁文化想要在現代社會煥發活力,就必須敢于創新,找到一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符合現代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承載形式。在此基礎上,浙江省對海洋漁文化進行了以下三方面的開發。

(一)海洋民俗節慶

海洋漁文化與節慶活動相結合,開發成為海洋民俗節慶是浙江省對海洋漁文化開發的重要形式。浙江聞名的海洋民俗節慶活動包括海鮮美食文化節、休漁節等。而象山,在1998年就創辦了集文化、旅游、經貿活動為一體的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海洋漁文化大節—中國(象山)開漁節,它因“漁”而生,以弘揚海洋漁文化、豐富人民生活、推動經濟發展為宗旨,活動內容和形式不斷創新。海洋民俗節慶不僅展示了浙江海洋漁文化,也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海洋餐飲業

浙江海域遼闊,岸長水深,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為浙江提供了十分豐富的海鮮資源。因為海鮮種類繁多,浙江素有“中國魚倉”的美譽,并且浙江海鮮美食有許多美麗和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浙江海鮮美食的一大特色。象山每年都會舉辦“海鮮美食節”,慕名而來的食客絡繹不絕,因此海鮮餐飲業生意十分紅火。都說“民以食為天”,浙江根據自身海鮮資源優勢,結合具有豐富底蘊的海洋漁文化,使食客在品嘗美食的同時,能感受到美食背后的故事,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當地的海洋漁文化。

(三)海洋旅游業

海洋漁文化與旅游景區結合,發展海洋漁文化旅游業是浙江省開發海洋漁文化的最主要方式。浙江省政府部門非常重視海洋漁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并且已經陸續建成了中國漁村、中國海洋漁業博物館、中國海島博物館等多處著名的海洋漁文化景點。對一些代表性的漁村、街區街貌也進行了修繕和改造,比如象山的中國漁村、石浦漁港古城等。通過旅游業來宣傳和展示海洋漁文化,讓更多的游客在游玩時了解當地海洋漁文化深厚的歷史。

三、開發實踐對浙江海洋漁文化的消極影響

不恰當的政策及開發措施,雖然可能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卻會造成文化流失或文化的變異,社會對文化內涵的誤讀及傳承缺失,漁業村落分化、解體等一系列問題。近年來,浙江的海洋漁文化開發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開發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一些不當的開發行為對傳統海洋漁文化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流失和變異。象山地區長期保留的海洋漁文化傳統,在開發過程中雖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也遭到了破壞。通過對案例點象山的考察和對象山人民的走訪,發現了以下不當的開發行為。

(一)海洋民俗節慶重場面氣派,輕文化內涵

象山海洋民俗節慶包括開漁節、三月三.踏沙灘等節慶,而開漁節植根于千年的象山海洋漁文化,根基深厚。其創辦于1998年,是由象山政府將原來的民間“祭海”活動組織成節慶活動。起初,開漁節主要是承擔起海洋漁文化傳播和教育漁民自覺保護海洋資源的作用,而隨著影響力的不斷增加,它開始吸引越來越多海內外的客商,創造出大量的經濟效益,現已成為一顆招商引資的“梧桐樹”。因此開漁節為了商業目的而進行了大范圍的人為“包裝”,其活動內容也更多的考慮場面的氣派,而不是著重展現海洋漁文化的內涵。而恰恰是因為這樣會使開漁節和其他節慶大同小異,也失去了開漁節本身傳播海洋漁文化的作用。

(二)沙灘海岸重現代元素,輕原始風貌和生態原則

象山沙灘海岸資源非常豐富,開發了的沙灘不在少數,比如松蘭山海濱旅游度假區,其6個沙灘穿成一線,形成了橫亙5公里的華東地區最大的陸岸沙灘。在7-9月松蘭山海濱旅游度假區旅游旺季時,景區內酒店出現了“一房難求”的現象,為提高接待能力,甚至出現了“開山建房”的現象,這種破壞性的建設使整個沙灘海岸的生態系統岌岌可危。在旅游旺季時游客容量超負荷,沙灘上人滿為患。過度的現代化建設和超負荷的人類活動使沙灘資源面臨嚴重挑戰,沙質海岸受到侵蝕,沙灘萎縮。近年來,隨著海景房需求的增加,景區內規劃和開發了別墅住宅群,使原本就被破壞的沙灘海岸資源面臨更大的威脅。

(三)漁村建筑過度迎合外界審美,輕視當地特色

象山目前有漁村37個,不少漁村已開發成為旅游景點或者休閑度假之地。在開發漁村以及維修和保養漁村中古建筑的過程中,隨意改動建筑材料的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部分漁村原址修建和恢復都一味地追求高大、追求外表的奢華,導致建成的休閑漁村和“仿古”建筑毫無當地特色,不倫不類。

四、保護與開發困境產生的社會機制分析

(一)政府管理職能履行不當

政府缺少對海洋漁文化的管理。海洋漁文化開發與保護需要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而政府在所有參與主體之中是中堅力量。從整體來說,浙江政府對海洋漁文化開發規劃和保護的財政支出都非常有限,在相關人才配置上也不夠重視。而象山政府在海洋漁文化開發方面不遺余力,但很多情況下在制定海洋漁文化決策時,并沒有結合實際情況,根據經驗或借鑒其他地方的形式拍板和決策。最重要的是過度重視經濟利益,忽略了象山海洋漁文化的內涵和特色是否被完整的保留和展現。

(二)開發商尋求單一的經濟效益,缺乏對海洋漁文化的關懷

開發商是所有海洋漁文化開發項目的執行和施工主體。開發商承擔海洋漁文化的開發,一般是從市場的角度出發,在他們的觀念中,經濟效益重于文化效益。在開發海洋漁文化的項目過程中,注重短期回報和眼前利益。其次開發商缺乏對海洋漁文化內涵的了解,有很強的片面性,無法發揮海洋漁文化中好的附加值。

(三)民眾的偏見和保護意識淡薄

海洋漁文化植根于歷史悠久的漁業生產活動和漁民生活,這就決定了海洋漁文化相比于其他的現代文化不可避免的具有落后性,所以在一些年輕人眼里,海洋漁文化是落后文化,沒有保護和延續的必要。其次海洋漁文化孕育地的民眾對海洋漁文化的保護意識越來越淡,他們對于政府和開發商對當地的開發很少監督,更多的是關注是否有開發補貼,并沒有關注當地的海洋漁文化資源是否被破壞。

五、保護與開發困境的解決路徑

(一)全面認識海洋漁文化的價值,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海洋漁文化不僅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生態、文化、科研考察等多重價值。政府、當地民眾和開發商都應該有科學的認識。只有在保存好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有限度的開展旅游活動,才能源源不斷地吸引更多的游客。最重要的是認清保護和開發并不是相矛盾的,在保護中進行開發,在開發中更好的保護,相互促進,使海洋漁文化生生不息。

(二)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多方參與的海洋漁文化開發與保護機制

推進海洋漁文化開發與保護是一項非常復雜、困難的工程,多年來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沒有很好的重視這個問題。因此必須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多方參與的海洋漁文化開發與保護體制機制。同時政府要組建海洋漁文化開發與保護的協調機構和部門,并鼓勵海洋漁文化保護與開發的志愿者、科研院所、文化單位、媒體等積極參與,政府在做出海洋漁文化開發決策時,社會各方要做好監督。

(三)創新開發,突出特色,做出精品

海洋漁文化開發在產品上應該要創新,不能和其他地方大同小異,做到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環境中的海洋漁文化、不同類型的海洋漁文化,采取不同的開發與保護方式,實現海洋漁文化的動態保護與適應性開發,凸顯當地的海洋漁文化特色,并且要深入挖掘海洋漁文化資源的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用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豐富的形式,為游客提供參與性和體驗性強的海洋漁文化旅游項目,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品牌。

(四)培養專業人才,建立人才保障機制

海洋漁文化研究人才缺乏也是造成象山海洋漁文化開發中出現破壞行為的原因,因此需要大量的海洋漁文化研究人員,成立海洋漁文化開發與保護研究機構,建立科學的人才保障機制。政府部門可以聘請高校,尤其是海洋大學有一定造詣的專家學者擔任相關職務,定期開展研究,為政府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并且要落實研究專項資金,支持海洋漁文化開發與保護的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王國安.海洋漁文化的保護與開發研究[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4(02).

[2]周彬.浙東地區漁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生態經濟,2009(12).

[3]劉紅梅.我國漁文化保護和發展探析[J].農村工作通訊,2013(05).

[4]袁揚.淺談象山縣漁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J].現代交際,2013(06).

[5]胡芝娜.象山漁文化研究[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6年(04).

作者:呂曉婷 林丹靜 夏懿 張鈺芳 單位:湖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