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文化發展一體化思考

時間:2022-05-27 05:13:25

導語:新農村文化發展一體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文化發展一體化思考

一、一體化: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

多年來,我國文化建設普遍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盡管城鄉之間文化的交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益豐富,但并沒有實現協調發展,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現了嚴重失衡。主要表現在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城鄉民間文化投資失衡,農村文化發展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失衡,文化消費差距不斷擴大。2009年,城市文化投入占全國文化事業費的70.6%,農村僅占29.4%;城市人均文化事業費達到了33.27元,而農村人均文化投入只有12.1元。[2]目前,我國城鄉公民之間的文化權益不公平現象十分突出:城里人文化生活比較豐富,而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相對貧乏;低收入農民家庭、困難家庭幾乎與享受型的文化生活無緣。這種城鄉公民之間、社會群體之間的文化權益不均等現象導致了農民及城鎮弱勢群體生存心理的嚴重失衡,往往成為影響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障礙。城鄉統籌會使大量失地農民融入城市和小城鎮而與城市居民共生,在由農民向市民的轉變過程中,必然帶來城鄉居民在思想觀念、行為習性等方面的諸多差異,進城務工農民如果不能在文化素質上同步提升,很有可能被城市居民輕視、排斥,而且他們之間缺乏共同語言、共同心理和共同的文化認同,還可能會形成不和諧甚至沖突對立的兩大群體,勢必會引發思想混亂、社會失序等不穩定現象。因此,統籌城鄉文化發展能充分發揮文化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靈魂的社會教化功能,統籌協調不同社會群體對文化的不同需求,從而不斷鞏固和諧社會的思想文化基礎。

(二)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新農村建設和培育新型農民的迫切需要

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方針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發展、生活寬裕主要是指物質層面,“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指精神文明,而“管理民主”則屬于政治文明范疇,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涵蓋了農村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多個方面的內容,必須正確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系,不可厚此薄彼。尤其在農村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上,一方面,經濟發展決定和影響文化發展;另一方面,文化發展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軟實力。只有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才能為新農村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廣大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效。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單調貧乏是各種落后愚昧現象繁衍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在農閑季節,文化生活單調,導致賭博、算命和巫術等不良現象的孳生,有的地方甚至相當嚴重,制約了農民在生產技術、經營管理、信息溝通等方面的進步,嚴重影響了農民增收致富和新農村建設進程。因此,必須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用文明驅散愚昧,用先進驅趕落后,用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會主義文化占領農村陣地,扶持弘揚新風正氣,抵制摒棄歪風邪氣,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轉變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提高農民文化素養和文明素質,增強農民群眾的創業致富能力,努力培育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農民。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營高效、服務優質、覆蓋面廣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能使農村文化建設在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方面發揮重要的功能。

(三)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現代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責

文化資源和文化設施是基層文化建設的基礎和載體。我國文化管理機制的紊亂與鈍化造成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傳統的基層文化建設是按地方和行業的條塊分割方式設立的,文化經營管理單位眾多,投資規模狹小,重復建設嚴重,服務功能低下。由于目標任務和具體利益分歧,有限的文化資源因管理部門的不同造成所有權的分離,既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又存在閑置和浪費。政府投資公共文化的主體地位明確,但又明顯“缺位”和“錯位”,要么把公益文化推向市場,使有限的公共文化資源因缺乏市場敏感性變成了空殼和“擺設品”;要么壟斷經營性文化市場,使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活力因壟斷的市場而失去活力和效力,嚴重地挫傷了民間資本投資經營文化的熱情,造成了文化資源的閑置和大量流失,加大了文化需求不斷擴大與文化產品單調匱乏之間的矛盾。[3]因此,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維護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利,是執政為民理念的重要體現,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滿足公民的文化生活需要為根本出發點,使文化形式與公民的生產和生活相適應;堅持社會公平的原則,投入力度著力向鄉村、欠發達地區和貧困農民傾斜,使農民群眾普遍得到公共文化服務;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保證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這都是各級政府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二、誤區破解:新農村文化發展的著力點

農村文化以其淳厚的底蘊,豐富的表現力和多姿多彩的形式,滋潤著一代又一代在田野上生活的人們的精神世界,陶冶著他們的性情操行。然而,從政府角度看,對當今農村文化的現狀和發展還存在著重視不夠認識不到位的情況,尤其迫切需要破解一些思維誤區和發展亂象。

(一)以思想解放為先導,推進城鄉文化發展戰略的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的實質是城鄉之間實現文化的整合。從深層次意義上說,城市化不是簡單地指越來越多的農民演變為城市和城鎮的居民,而是城市文化不斷向農村傳播和擴散的過程,是農村文化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是城鄉人民創造先進文化的過程,是農民文化素質逐步提高、實現自身現代化的過程。要打破“城鄉分割”的思維定式,牢固樹立城鄉“一盤棋”思想;要破除文化建設就是單純投入的觀念,明確文化也是生產力、文化能夠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意識。在制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要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總體規劃,同時要堅持統籌兼顧、一體化發展的思路,保證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支持力度。政府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堅持城鄉并重、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并重、城鄉互動、共建共榮的總體原則,將城鄉文化發展戰略納入到統一部署、統一規劃、統一投入的軌道。要樹立城鄉文化協調發展的理念,不能單純就農村說農村,就城市說城市,而要確立統籌協調、一體化發展的思路。要以城鄉文化均衡發展為目標,充分考慮農村文化建設投入總量偏少、水準偏低、農村文化發展滯后的客觀現實,堅持文化發展投入適當向農村傾斜的原則,重點實現“四個下移”,即文化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資金投入下移,文化服務下移,文化技術下移。需要政府主導,社會支持,統籌規劃,整體部署,多元投入。一方面強化城區輻射功能,以城市帶動農村;另一方面,推動若干重點中心鎮文化建設,從試點先導區逐漸推進。

(二)以自主性培育為內源,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民眾參與機制

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以政府為主導,以民間文化力量為輔助,推動城市文化向農村文化輻射并扶助、帶動農村文化建設,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政府的建與送不是解決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全部辦法。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亟待由“政府導向”轉為“農民導向”。[4]由于客觀實際使農村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更強的民間性、明確的非營利性和傳承的習慣性,因此,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的民眾參與機制是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必然選擇,這是由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間利益差異所決定的。公共文化服務運作背后有眾多主體參與。基層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實施主體,而民眾則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享受主體。按照服務型政府的要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本質而言是一種“送文化”的服務模式。[5]“送文化”是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保障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具有重要意義,但它是一種政府自上而下的單向提供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賴政府行政權力的推動,由于上下信息的不對稱性,所送文化很可能難以充分考慮基層農民的實際文化需要,如果違背農民意愿,搞花架子工程,就會使農村文化的供給極易出現“政府花大錢,百姓不買帳”的非對稱化情境。因此,只有以農民為主體,讓農民唱主角,堅持“種”文化與“送”文化相結合,尊重和激發了農民的文化自覺,調動了他們要文化、辦文化的積極性,才能把農村文化建設還給農民自己,植根于農民心中,改變送文化熱鬧一時、繁榮不了長久的問題。要讓農民群眾真正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力,政府可針對隊伍建設和活動組織兩個方面發揮好引導和扶持作用。首先,扶持民間文化團體,搭建文化參與的組織載體。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政府采購、培訓和補助等方式,引導農民自辦文化組織和各類業余文化隊伍,建立獎勵機制,激發文化志愿者文化參與的持久力。其次,組織民間文化活動,提供文化參與的展示平臺。調動鎮村兩級基層組織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和積極性,重視發掘鎮村的特色文化,尊重、培育、激發真正屬于農民自身的健康的文化需求、興趣、愛好,并鼓勵扶持他們以組成團隊、舉辦活動等多種方式發展、展示自己的文化熱情和愛好。此外,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迫切需要引入民眾參與機制,包括農民文化需求的表達機制、服務內容和服務標準的公示機制、服務質量的考核機制、服務過程的監督機制等方面。

(三)以文化項目建設為契機,大力扶持和培育

農村文化產業文化產品既有意識形態屬性,又有商品屬性,必須在遵循文化自身規律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對文化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當前,文化產業熱帶動了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但必須正視出現的一些誤區和亂象。所謂“誤區”是指對文化資源尤其是非物質文化資源的開發出現追逐金錢至上的短期效應,這不僅帶來文化資源的浪費和掠奪性的過度開發,破壞了文化生態,還嚴重擾亂文化市場秩序;所謂“亂象”是指一些地方出現過分追逐娛樂的“庸俗化、低俗化”傾向,甚至出現把文化垃圾當“賣點”的低俗化亂象,因缺乏文化見識而毀滅歷史遺跡,引資建造新奇靚麗的景觀來吸引游客的低俗行為,這既破壞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又導致價值觀的扭曲,缺少文化見識而在在發展中屈服于商業邏輯。[6]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產業化過程中,不能以“經濟至上”的思維來引導發展,忽視長遠利益的短期行為必然不可持續。因此,保護和利用好農村文化資源是地方政府在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中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扶助和培育。在信息、人才、物力方面,政府應該對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條件,在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幫助選立項目,選準優勢產業項目,協調政府與村民之間的關系等具體事項中盡職盡責。充分利用和發揮城市文化產業的優勢,通過由城市到集鎮再到鄉村的梯次輻射過程,帶動整個農村的文化產業有序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城市的文化產業應主動在鄉鎮尋找新的突破口,開辟新的文化市場,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農村和鄉鎮應主動與城市文化產業接軌。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政府搭臺,文化唱戲”,拓寬文化空間,促進文化共享。首先,立足區域文化特色,創立區域文化品牌。地方民俗文化、節慶文化、民間藝術,乃至歷史文化遺產和農村山水風光,既是融合區域文化精神的紐帶,又是農村吸引城市資金和項目、促成城鄉文化交流的載體和媒介。要挖掘極具內涵、富有影響力的鄉土文化資源,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其次,摒除城鄉文化歧視,搭建文化共享平臺。政府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培育新興文化形式,不偏不廢,因勢利導,打造城鄉雅俗共賞的文化共享平臺。充分發掘好鄉土文化資源,除了滿足農民自身的需求,還可以吸引市民到農村休閑旅游,實現城鄉文化的互動與交融。要開通文化旅游線路,將區域特色文化形式納入旅游產業,促進文化優勢互補。促進群眾文化多元化消費,實現文化非物質性建設的一體化。(本文來自于《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雜志。《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王建蓮工作單位: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