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參與地域文化建設路徑研究

時間:2022-06-30 11:04:21

導語:高校參與地域文化建設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參與地域文化建設路徑研究

摘要:高校是文化傳承、文化傳播與創新的重要陣地,是促進青年一代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也是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依托的人文灣區建設的重要載體。本文通過分析高校在地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以佛山市為例,探索研究高校參與地域文化建設路徑,提升人文灣區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人文灣區;高校;地域文化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正式出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全面實施的新階段。《綱要》提出建設“共建人文灣區”、“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在整體上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軟實力。人文灣區是指在大灣區建設發展過程中立足文化自信、把握嶺南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本土文化共性,注重文化交流與溝通、堅持文化認同與傳承,塑造灣區核心人文精神,促進人心互通與人心凝聚,進而形成一個既具共同文化特質與內涵又實現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和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相鄰相近、文化淵源一脈相承、人文精神與風俗習慣具有同一性,有著深刻的人文價值鏈。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文灣區必須建立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本地區特色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基礎之上,必須建立在青年一代傳統文化認同、文化自信與人心凝聚的重要基礎上。高校是文化傳承、文化傳播與創新的重要陣地,是促進青年一代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1]作為人文灣區建設重要載體的高校,承擔為人文灣區賦能的重任。博大精深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是高校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源泉與載體,而傳統文化中最能引起青年一代共鳴與認同的,莫過于各地各富特色的地域文化。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高校在地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以佛山市為例,探索研究高校參與地域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高校在地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1.高校引領地域文化發展。高等學校不僅是先進科學知識與生產力發展的陣地,而且也是弘揚和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基地。歐洲中世紀大學引領宗教神學向科學化、理性化發展;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學引領了解放人性的文藝復興運動;19世紀美國哲學發展幾乎是由哈佛大學統領;中國新文化運動中北京大學發揮的作用以及對歷史的影響同樣是舉足輕重。中外歷史發展表明,高校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地位無可替代,是文化發展的引領者和推動者。而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的表現,如廣東地域文化中的嶺南文化、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每個地區、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提供了營養,可以說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2]高校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特點決定了高校應參與地域文化建設是高校應承擔的社會職能之一。此外,一個地方的文化水平與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密切相關。目前我國的教育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差距。2019年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在香港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報告》顯示,大灣區受高等教育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例香港是26.18%,深圳是25.19%,而東莞只有15.74%。另據2019年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國成年人口中,13.1%的人擁有碩士學位、專業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25歲及以上人口獲得學士及更高學位的人數占比為35%。這說明目前大灣區高層次文化素質的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相當低,大灣區的整體文化素質不高。這一情況顯然與人文灣區的建設發展規劃、文化繁榮不相適應。因此,高校應發揮在文化建設、居民素質提升的引領作用,為大灣區建設注入文化軟實力。2.高校為地域文化建設培養、輸送高素質多層面人才。《禮記大學》開篇的第一句話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說“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關愛他人,在于致力于不斷完善使德行達到最完美的道德境界。今日“大學”的內涵與承載的功能與古代的“大學”已然不一樣,但是在人才培養問題上是相同的,即教育必須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培養既具專業知識與技能又有政治和人文素質的一代新人,這些人應該是有追求有理想、有自我學習與完善的能力、也有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熱情、能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人,是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為社會創造物質與精神財富的人,是能夠促進區域和諧發展、推動社會變革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人。[3]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大學為地方文化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和動力。青年學生們在高校校園,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既提升了人文素養,陶冶了情操,他日學生走出校門邁向社會,又將這些文化傳播到社會,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傳承文明,為地方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撐,有效服務地方文化建設。

二、高校參與地域文化建設路徑

1.發揮人才資源優勢,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塑造城市品牌。高校應依據學科專業優勢成立地域文化專門研究院,重點研究有益于地方文化發展的項目,服務地方文化建設。比如華南理工大學設立了客家文化研究院,中山大學有嶺南文化研究院等。但是經過調研發現,佛山地方高校參與地域文化建設力度仍顯不夠。佛山區域內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剪紙文化)等優秀歷史文化資源挖掘不充分,城市文化特色凝煉不夠。佛山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具有獨特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比如以石灣陶瓷文化、剪紙、祖廟文化、佛山秋色和舞獅民俗等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還有順德的“蔗桑果魚基”文化、花卉文化、“自梳女文化”、“食廚文化”、“清暉園”園林文化、“三字經”文化、鑼鼓框文化、李小龍文化;三水的大旗頭名村歷史文化、蘆苞胥江祖廟民俗文化;高明的紅色名人文化等。這些歷史文化展現了佛山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助于形成佛山城市文化品牌,進而轉變為城市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優勢,為提升城市品味推動文化事業健康發展、擴大城市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發揮著重要作用。[4]佛山地方高校應發揮人才優勢,挖掘傳統文化資源,講好城市故事,應大力發揮大學的文化傳承與創新這一社會功能,并將學校的文化建設植根于地域文化,實施“鑄魂工程”。2.充分運用新媒體,傳播優秀地域文化,拓展文化傳播與傳承空間。優秀地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2019年我國手機規模達8.71億,網絡視頻、網絡音樂用戶規模為6.12億、5.76億,使用率分別為73.9%、69.5%。新媒體借助刷屏之勢、科技之力和發展之機,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2018年上線的微視頻《如果國寶會說話》,創新傳播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將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通過客戶端、微信、微博、抖音等形式進行傳播,契合了年輕化、移動化、碎片化、視頻化的新媒體傳播生態特點,一經播出,反響良好。該節目全球點擊量達8329萬,微博閱讀量達1.2億,討論量達25.9萬,潛移默化中,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傳遞到全世界。新媒體的出現為傳播中國文化、中原文化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與時展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唯其如此,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才能發揚光大。[5]高校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系統梳理地域文化資源,創新傳統文化傳播方式,運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歷經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涵養著先人智慧的博物館里的文物、承載著人們共同記憶與認知的歷史名人都活起來。比如佛山歷史上名人薈萃,如明朝,南海出了三位朝廷重臣———梁儲、霍韜和方獻夫,還有康有為、詹天佑、陳啟沅、黃飛鴻、李小龍、區適子、陳如岳、黃少強、倫文敘、馮了性等這些名震中國、甚至享譽世界的人物,如何讓今人認知并敬仰。應該運用新媒體及新興文化業態傳承方式,將這些人物故事化、符號化、創意化,通過新媒體傳播,講好佛山故事、塑造佛山形象、彰顯佛山品位、體現佛山精神,傳播優秀地域文化,拓展文化傳播與傳承空間,探索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型之路。3.實施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高校應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與優秀地域文化資源傳承有機結合起來,貫徹實施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工程。首先,高校應開發特色教材,在課程教學內容中增加地域文化內容。例如,廣東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開設了《中國商業文化》課程,教材選用了本系教師主編的《傳統商業文化》,該教材不僅梳理了中國商業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著名商人及其經營哲學,十大商幫發展演變過程及對現代商業的影響,更重要的單獨辟一章,介紹粵商與粵商精神,引導大學生多方位多層次體驗傳統文化,以及所生活的城市文化、地域文化。教材不但重視傳播與詮釋粵商形成的背景、粵商精神與影響,而且關注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與當今“一帶一路”倡議中廣東及至佛山的地位與作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與思維在現實境界中活躍起來,讓教學內容變得實在起來,在感悟佛山歷史文化的魅力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與愛國情懷。其次,高校應加強與地方合作,建立地域文化特色教育基地。如以粵中縱隊紀念館,三譚革命事跡紀念館、南三花工委舊址、鐵軍公園、鄧培烈士紀念碑等紅色遺址為載體,以紅色文化為核心,建立特色教育基地,引導師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紅色基因。以佛山祖廟、清暉園、梁園、大崗山窯址(唐代龍窯遺址)、陳啟沅紀念館、康有為故居等文化資源為依托,建立歷史風情、文化古跡特色教育基地。同時改革教學方式,拓展課堂教學內容。組織師生開展考察、采風、調查等活動,以體驗式浸潤式方式引導學生感悟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把地域文化引入高校文化教育體系中,使高校文化素養教育理想在現實社會文化語境中不斷煥發生機。如可利用西樵海絲遺跡、祖廟博物館、南風古灶、三水海關、石灣窯、佛山陶的歷史資源,帶領學生追尋佛山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新時代“一帶一路”倡議,挖掘粵商精神,弘揚敢為人先、務實創新、開放兼容、利通五洲、達濟天下的新粵商精髓。以潛移默化地方式促進學生文化認同、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將校園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校園文化產生來源于傳統文化,也必須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若離開了地域文化,校園文化就沒有生存的土壤,就會失去生命力與個性。地方高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唯有基于學校特色與優勢,融合地域文化精髓,將校園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充分彰顯歷史傳承又反映時代要求,方能打造特色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校園文化品牌。佛山石灣自古就是陶瓷之鄉,陶藝歷經千年的錘煉,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本土人文氣息。廣東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圍繞匠心獨具的石灣陶藝工匠文化,以弘揚石灣陶藝文化,傳承石灣陶藝工藝為宗旨,讓學生在以陶促智、以陶孕美的文化氛圍中成長,修養具有個性的“匠氣”,讓工匠精神的理念在學生心田孕育,厚植文化底蘊,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讓學校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在互動交融中變得更加飽滿,驅動著學校走向更高、更強的內涵境界。5.加強高校與政府文化合作互動。大學與政府的互動與合作應不局限于政治互動,要在經濟、文化、科技、旅游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有效的高頻的互動合作。雙方應在文化建設、文化認同、市民精神與素質提升等共同關心的問題上形成共識,建立互惠互動規范,協同推動區域特色文化共建共創。在合作共創區域核心文化的過程中,高校應當建立旨在為促進城市經濟文化發展出謀劃策的人文社科智庫,發揮促進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作用。比如中山大學成立了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整合了校內人文社科類優勢學科研究力量,圍繞港澳發展動態、港澳治理以及粵港澳合作發展等重大問題,為政府和港澳治理、粵港澳合作發展提供決策建議。地方高校應積極鼓勵大學老師走出去,創新與構建高校與政府、企業合作互動機制,共同研究地域文化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等重大問題,挖掘創新地方傳統文化資源與養分,塑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且與時展相適應的地域文化,城市精神與校園文化,創新與引領城市文化建設。

三、結語

文化建設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與城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無論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還是地方發展,都必須倚重高校。高校也應發揮人才資源優勢,擔負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護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歷史重任,挖掘地域文化資源,提升城市品牌,促進人文大灣區建設。[6]

參考文獻:

[1]金凱.建設“人文灣區”展現“文化自信”[N].深圳特區報,2019-04-09.

[2]李文蓮.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N].中國教育報,2018-04-19.

[3]劉先銀.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綠水青山中國森林攝影作品巡展[Z/OL].(2018-06-15).

[4]李繼兵,寧德鵬.城市文化與高校文化互動發展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5):15.

[5]林濤.巧借新媒體東風推動優秀文化傳播[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05-14.

[6]王杰,高志順.青年學子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N].河北日報,2008-06-19.

作者:傅小龍 單位:廣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