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轉型發展制度創新
時間:2022-11-09 03:03:02
導語: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轉型發展制度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文化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23號文件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措施來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強公辦體育運動學校建設,將其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將文化教育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向公辦體育運動學校選派優秀文化課教師,公辦體育運動學校文化課教師工資待遇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公辦體育運動學校要積極吸納當地優質教育資源,通過聯辦、共建和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運動員文化教育質量。”各地結合實際,制定了相關的配套措施和制度來保障23號文件的實施。但是,時至今日,我國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問題仍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2016年3月,教育部《公辦體育運動學校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專項督導報告》,該報告明確提出我國運動員文化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如認識不到位、政策落實不到位、體制機制不完善、運動員文化教育質量有待提高等。因此,本文對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體制機制進行剖析和反思,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1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制度存在的問題
1.1制度培養目標不合理
1965年,我國已逐漸形成了一個從基層單位業余體校,到重點業余體校、中心業余體校和專業運動隊的,有廣泛的普及、層層銜接的運動員三級培養網絡和體系。在舉國體制下的后備人才培養體系中,我國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目標定位,過于注重運動員這一層身份,單純從運動員這一特殊身份出發,以競技奪標為導向,培養成高水平的競技體育人才。而且,長期以競賽成績、輸送率來評價體校辦學成效,使學校培養目標越來越集中在爭金奪銀上。其實,青少年運動員最重要的身份是青少年,在培養目標定位上,應實施全面的基礎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在青少年運動員培養過程中,卻忽視了德育、智育等方面的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對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培養,要注重品行培養,激發學習興趣,培育健康體魄,養成良好習慣。根據23號文件,要將公辦體育運動學校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但是,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目標上并沒有與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的培養目標完全契合,反而剝離并集中在競賽成績上。培養目標的不合理,給我國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帶來嚴重的導向性錯誤。運動員攀登競技體育的高峰需要以良好的綜合素質為基礎。當前,我國青少年運動員在培養目標上過于注重運動技能的培養,造成了片面發展的后果,阻礙了青少年運動員在競技體育這條道路上健康持續地發展。高水平的綜合性賽事是運動員綜合素質的較量,不止于技能,更是智力、心理素質的綜合比拼,所以,在培養目標上忽略文化教育,會對青少年運動員的成才產生不利影響。再者,在青少年階段,培養目標偏離、文化教育缺失,導致運動員在退役后融入社會困難重重,不利于運動員終身發展。體操冠軍張尚武街頭賣藝謀生、舉重冠軍退役后從事搓澡工等事件折射出我國運動員培養目標的不合理。不能僅將青少年運動員培養工具化,更要將他們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才。
1.2制度體系建設不完善
理想的運動員文化教育體系應是一個既能有效促進運動員競技水平的提高,又能切實保證其系統地而不是隨意地進行文化學習的體系。在現實中,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制度人為地割裂了訓練與學習的有機統一,造成一種橫向的斷裂;同時,對于青少年運動員各個階段的學習也缺乏一種有效的銜接,導致一種縱向的不一致。在制度設計上,沒有著眼于青少年運動員文化學習的特殊性,教練員只管訓練,文化課教師只管文化學習,在訓練與文化學習之間缺乏有機統一。再者,在金字塔的訓練體系下,青少年運動員隨著競技水平的提升,不斷往更高層次的訓練隊輸送,在向上輸送的過程中,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缺乏連貫性,無法進行系統全面地文化學習。教育部的督導報告顯示,一些地方對國家推進運動員文化教育的戰略部署與具體任務認識不深、了解不全面,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缺乏統籌規劃、統一部署和工作合力。對于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制度中的一個重要行為主體——文化課教師,一些地方并沒有將體校文化課教師的選派、培訓、職稱晉升等納入教育部門行政管理范疇。對于自辦文化教育的體育運動學校,存在體校文化課教師流失嚴重、師資質量難以保證、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等問題。制度體系建設不完善主要在于制度主體的不明確,在制度設計時并沒有從行為主體的實際情況出發,其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青少年運動員“學訓矛盾”尖銳,文化教育質量難以提高。廣東省作為我國競技體育強省,由于對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缺乏系統的統籌規劃,導致體校生源萎縮;體育文化課教師明顯不足,且極不穩定;文化課測試成績偏低等問題,運動員文化教育不容樂觀。運動員文化教育制度的制定必須統籌兼顧,全面規劃,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1.3政策文件難以落實
自2010年23號文頒布以來,到2016年已有6年之久,政策效應雖在現實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但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仍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相關政策文件難以落到實處。教育部的督導報告提出,一些地方存在23號文件落實不到位的現象:一是目前仍有15個省(區、市)的56所體校的文化教育由體育部門自辦,‘單打獨斗’地開展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與23號文件要求不符,嚴重影響了運動員文化教育質量。二是部分省級政府只是轉發了國家下發的文件,尚未結合本地實際,制訂切實有效的落實措施。三是一些省份還沒有建立體育與教育、財政、人社、編辦等部門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政策的效力來自于強有力的落實,單純地轉發文件,而沒有具體措施來解決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是一種典型的形式主義。政策文件難以落實,相應的制度便難以建立,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更是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政策文件難以落實,主要原因包括:(1)文件的制訂并沒有考慮到各地方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導致地方部門在落實相關的政策文件時難以執行,甚至是沒有執行的可行性。例如,23號文規定,要將所有公辦體育運動學校納入教育行政部門,但是,在現實中,廣東省各地級市體校完全有能力和條件辦好運動員文化教育,不需要一刀切地將所有體育運動學校納入到教育行政部門。(2)政策制度與現實脫節,體現出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建設,沒有抓住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的本質。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問題可以歸結為“學訓矛盾”,但在本質上學習與訓練并不沖突,可以相互促進。而外在的制度建設將學習與訓練人為割裂,文化課教師只管文化學習,教練員只負責運動成績,造成學習與訓練的二元對立,導致了我國青少年運動員“學訓矛盾”的尖銳化。每當一項政策出臺,往往在體校一線的教學和訓練中都難以落到實處,更難以收到政策的預期成效。
2構建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制度的建議
2.1建立合理的文化教育目標
我國青少年運動員培養目標的合理定位是: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成長規律和實際需求,培養出具有競技體育優勢潛能的綜合型人才。綜合型的人才培養主要體現在,不僅要重視競技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審關素質的培養。在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上應摒棄“金牌主義”的意識,加強運動員的基礎教育,在一定的階段,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培養良好的綜合素質和社會生存能力,提升文化教育質量,為運動員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單獨的體校文化教育要盡快回歸教育,在遵循青少年運動員認知規律的基礎上,與普通中小學生一樣,接受全面的文化教育,真正發揮教育行政部門在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上的主導作用。
2.2明確制度設置的主體
國家體育總局楊樹安副局長在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座談會上的總結講話中提出,要建立以文化學習為主線,以擴展職業技能教育為目的的培養機制,構建與未來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與國際接軌的“多元文化教育體系”。在制定文化教育政策制度時,應該以青少年運動員為主體地位,注重青少年運動員個人品質、文化學習、運動訓練的綜合平衡發展,凸顯他們的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也是以人為本的體現。在以往的制度設計中,青少年運動員主體性的缺失,使他們遭遇到諸多的不公,他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可是回報卻與付出極不匹配。明確青少年運動員的主體地位,必須遵循育人原則,把運動員培養成為既有較高的運動技術水平,又有一定文化知識和道德品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2.3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體系
教育部公布的督導報告明確指出要確保經費投入,加大文化教育保障力度。文化教育與運動訓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各種保障不能一味地向運動訓練傾斜。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不僅僅是教學的問題,更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來推進。要將體校文化教育經費納入同級財政教育經費預算,改善教學條件,使青少年運動員擁有良好的文化學習環境。再者,要在軟件設施上提供制度保障,如文化學習時間必須通過制度得到保證。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做好文化課教師的選派、培訓工作,保障師資隊伍的質量,整合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提高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的質量。
3結語
新中國建立后,出于特定的時代需求,青少年業余體校濫觴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后來逐漸形成“舉國體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上述體制的流弊開始凸顯,最典型的是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學訓矛盾”尖銳。外在層面制度對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有重要影響,因此,提升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水平,需要不斷深化體育體制改革,從實際出發,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做法,實現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制度的創新,提升文化教育質量,進一步推進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
作者:王桂榮 曾誠 石龍 單位:廣東體育職業學院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石龍,劉晶,高敬萍.廣東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轉型發展的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1):113-117.
[2]萬炳軍.青少年運動員“學訓矛盾”的制度倫理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
[3]王凱珍,潘志琛,劉海元,等.深化“體教結合”構建運動員文化教育新體系[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2):132.
- 上一篇:大學生廉政文化教育探索
- 下一篇: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音樂審美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