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法律保護研究

時間:2022-03-01 03:59:54

導語: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法律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法律保護研究

[摘要]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以獨特民族風情和人文特色的旅游文化資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隨著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旅游的蓬勃發展,其旅游文化資源的法律保護問題也逐漸凸顯。本文從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法律保護的現狀、問題和完善路徑三個方面,探究如何對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有效保護。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法律保護

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是凝聚著少數民族特有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的人文景觀,它不僅包括無形的民族文化,還包括眾多物質載體。少數民族地區以其特有的旅游文化魅力,吸引著各地游客,使他們在體驗民族文化的過程中產生愉悅感,愿意為此買單,從而使少數民族地區獲得經濟效益。當前,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在保護和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認為,從法律層面對其進行規范性的保護,能夠從根本上保障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保護現狀

1.憲法和全國性法律關于旅游文化資源保護的規定。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其中關于我國環境保護的規定具有根本性和原則性,這些規定是其他一切環境法律規范制定的標準和依據。例如,第22條明確了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作為無形文化載體受到國家保護。這為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的法律保護提供了依據。在全國性法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立足于保護與改善我國的環境和資源,其中第29條中規定要采取措施保護自然遺跡和人文遺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我國文物保護提出了系統性的保護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明確界定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種類;《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出于保護旅游資源的目的,對旅游文化建設、旅游形象推廣進行了規定。這些法律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的保護提供了遵循。2.國務院行政法規關于旅游文化資源保護的規定。國務院制定的一系列行政法規中,也涉及到對旅游文化資源的保護。例如,《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對風景名勝區的資源開發與利用進行了詳細規定,該條例第8條強調,具有文化價值的人文景觀是設立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條件,對風景名勝區的保護中要注重對人文景觀的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是針對歷史文化名城制定的專門性保護規范,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3.地方性法規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對旅游文化資源保護的規定。目前,少數民族地區都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對旅游文化資源進行保護。比如,《四川省旅游管理條例》包括總則、旅游資源、旅游經營者、旅游者旅游管理、法律責任等條款,對境內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旅游市場的規范、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進行了詳細規定。同時,少數民族自治地區享有民族自治權,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相應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對所轄地區的旅游文化資源進行立法保護。比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對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適用范圍、保護對象、保護原則和預期目標、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的主要職責等進行了明確規定,并以法條形式對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傳承方式予以確立。

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

1.缺少對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的全國性立法。當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的立法保護散見于各類法律法規中,針對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保護的專門法律法規亟待完善。這些法律法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的保護起到積極作用,但由于各民族地區的旅游文化資源因其獨特性而不盡相同,單一零散的法律規定無法滿足各地旅游文化資源保護綜合性、完整性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作為我國旅游領域的基本法,其關于旅游資源的規定,雖然對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發揮著積極作用,但無法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文化資源提供全面系統的保障。2.缺少對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旅游文化資源的專門立法。我國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因此也造就了各民族地區豐富多樣的旅游文化資源。目前各少數民族地區針對本地旅游文化資源的立法過于單一籠統,下位法基本照搬上位法的規定,沒有因地制宜地進行立法保護。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地區仍缺少對轄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出現了在實踐中無法可依的現象。同時,少數民族地區的一些立法未在長期調研的基礎上形成科學合理的評估機制,進而導致立法內容比較空洞,多為原則性規定,難以解決旅游文化資源保護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和困難。一些地區由于缺少對旅游文化資源保護的行政主體及其職責分工、權限范圍的詳細規定,其旅游文化資源無法得到有效保護。3.缺少對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的產權規定。目前,我國現行法律中對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的產權缺少專門規定。我國關于旅游方面的立法主要有《旅游法》《風景名勝區條例》《歷史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規和民族地區的自治條例,在這些立法規定中,僅有《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了風景名勝區旅游資源的產權和收益權,忽略了少數民族群體的集體產權,使得一些地區在文旅資源開發過程中失去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完善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法律保護路徑

1.構建系統立法體系,完善法治建設。我國需要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文化資源構建系統完備的立法體系,在全國性立法層面上,加強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保護的立法工作。國家應進一步完善旅游文化資源保護基本法,對旅游文化資源的保護進行更系統性的規定。各民族自治地區基于國家的基本法和本民族區域內旅游文化資源的現狀,制定符合本民族地方實際、突出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規,使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的法律規范相互協調配合,使民族旅游文化資源得到保護和發展。2.細化立法內容,體現民族特色。少數民族地區在針對旅游文化資源的立法過程中,要以保護為主,注重立法內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應在充分考量地方旅游文化資源特殊性的同時,明確區分旅游文化資源保護過程中的法律主體與客體,使法律關系中各方利益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更加清晰規范。此外,要提高立法技術,加強民族自治地區立法團隊建設,通過建立健全立法評估機制,不斷增強立法的科學性、有效性。旅游文化資源保護問題涉及的法律部門廣泛,需要對不再適用當前情況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或廢止,不斷進行立法更新。3.健全產權保護制度,促進收益共享。文化精神權和財產權是少數民族群體的一項重要人權,這兩種權利能否實現,關系少數民族群眾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關系各民族的團結和諧與共同繁榮。因此,要通過立法的方式,明晰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的產權主體,嚴格所有權責任,要明確規定各主體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和應該承擔的相應責任。要針對當前少數民族旅游文化資源產權歸屬和效益共享所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對相關法律進行修改。要確立少數民族旅游文化資源產權的基本原則,細化產權主體具體規定,加強監督管理,建立民眾對集體區域內旅游文化資源的民主管理制度,確立公眾參與的基本原則,使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的成果收益與民眾共享。4.加強法治教育,提高保護意識。保護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各地游客、本地居民的共同責任。因此,應加強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保護的法治教育,加大宣傳力度,豐富宣傳方式,不斷提高游客和居民對旅游文化資源的法律保護意識,使所有主體都能自發參與旅游文化資源保護工作。例如,通過政府主導的方式宣傳環保知識,引導當地居民參與地方旅游文化資源的保護工作,使其切實感受到保護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袁澤清.論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集體產權的法律保護[J].貴州民族研究,2014,35(01).

[2]李婉琳.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立法思考[J].貴州社會科學,2012(11).

[3]王倩.關于構建我國生態旅游立法體系的總體思考[J].華東經濟管理,2010,24(03).

[4]李崇林.民族地區旅游資源保護的法理思考[J].新疆社會科學,2009(02).

[5]劉訓智.中國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公眾參與的制度完善[J].貴州民族研究,2012,33(05).

作者:王瑞焱 單位: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