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時間:2022-09-26 08:41:41

導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之一。為了傳承民族文化的血脈,將這一價值體系與現代教育相結合,加強其對校園文化價值觀的引導,不僅能調整糾正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還可以在實踐中充分發掘將社會主義新價值體系與校園文化結合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具體的功能作用有深刻的認識。而作為祖國建設的重要接班人,高等教育背景人才的精神文化建設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著重探究一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開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具體方法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大學校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放性;文化建設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整體經濟水平已經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老百姓的口袋滿了,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也不能落后。作為祖國文化建設的重要接班人,高等教育背景人才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是國家關心的重要部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高等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需要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從民族、時代等不同層面不斷提升、增強校園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讓高等教育背景人才能夠在和諧、先進的文化氛圍中更好地完成學習和自身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建立。

一、開放大學的具體概念

本文我們著重研究的是“開放大學”的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因此先對“開放大學”這一概念加以充分了解。所謂的“開放大學”,其辦學特色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實施遠程開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學校。其辦學基礎是: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地方廣播大學的基礎上,以信息技術為支撐,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沒有“圍墻”的新型大學。建設開放大學,開啟了電大教育的戰略轉型期、電大發展的歷史機遇期、電大事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期以及電大體制與機制的改革期。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辦好開放大學”,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對大力開展“開放大學”的建設工作起到了指導作用。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開放大學”這一具體概念,我們需要通過以下兩組關系的對比,更清晰地了解“開放大學”在教育系統中扮演的角色。(一)開放大學與普通高校的關系。我們所熟悉的普通高校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教育制度水平提升被逐漸普及的高等教育。具有豐富的高等教育教學資源和文化底蘊,同時也吸引著眾多的優秀人才在此匯集。而開放大學則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國民教育與繼續教育中都有所作為。一方面開發大學借助自身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為普通高校提供了教學資源、人才推介、教學服務平臺等。另一方面開放大學也通過與普通高校的合作,提高自身學科、專業以及課程建設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兩者相輔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制完善與終身教育體系的建設作出突出貢獻。(二)國家開放大學與地方開放大學的關系。開放大學的辦學基礎是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地方廣播大學,也就是早期電大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開放大學體系的理想狀態,應該以國家開放大學為核心,以地方性開放大學為骨架,以地方學院、函授學習中心等為基礎,在統一的網絡平臺、公共服務認證體系、學分體系、繼續教育資源下,建立“開放大學群”。這樣既可以保證中央對地方開放大學的管理,也可以根據地方不同發展特點在專業設置等方面進行優質調整,讓辦學更加靈活,以適應人才需求。這樣在國家為主,地方為基礎,統一標準認證的情況下,可以讓我國的繼續教育與終身教育事業更具活力。對開放大學的概念及其與普通國民教育體系的關系加以了解之后,我們就來具體探究校園文化建設在開放大學中的意義所在。

二、校園文化建設對開放大學的重要意義

高校的校園文化,即是高校整體精神的具象化、集中化體現,也是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形成于全體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基礎之上的獨特校園精神。是關系到高校前途與命運的重壓影響因素,校園中的每一位成員也深受其影響,特別是作為國家棟梁的高等教育背景人才,其精神文明建設對學校甚至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至關重要。而以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為主的開放大學,其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主要有:(一)增強歸屬感和凝聚力。開放大學的辦學特色就是其在授課方面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充分應用。學生只需要打開有網絡的電腦,按照規定的課時進行學習,學生彼此間的交流互動機會較少,與老師和學校間的接觸也大多為程式化的接觸。這樣的遠程網絡學習,不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在校學習的氛圍。因此對學校管理歸屬感較差,時常會出現缺勤、缺考、作弊等違規違紀的行為。此外,缺少精神文明內容的引導和滲透,學生無法深入體會開放大學的校園文化內涵所在,凝聚力匱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為引導,首先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另外這樣普及度高、應用度廣的價值觀念,更便于開放大學模式下的學生根據時訊進行交流學習。加強學生間交流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學校教育與社會問題的關注意識,增加學生對開放大學學習經歷的歸屬感,提高學生的社會凝聚力。(二)提升校園精神內涵。電大是開放大學的前身模式,這一模式下更注重利用有限的時間盡快幫助學生完成專業與技能的學習,而忽視對文化內涵方面的提升。在這樣的模式下,開放大學的校園文化只停留在辦學特色上,沒有實質的精神內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引導,組織學生進行線上的學習交流活動,參加線下的宣傳與實踐。利用開放大學“沒有圍墻”的特點,更廣泛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終身學習的價值理念進行結合并借此推廣,能夠更好地對開放大學的辦學模式進行宣傳,也讓開放大學的校園精神因為學生線下的宣傳和實踐更具實質內涵。(三)為國家輸送精神文明與專業技術雙優人才。開辦開放大學的首要意義就是深入推進全民終身學習和人力資源開發。因此校園文化的建設也應服務于這一目的。在開放大學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整合優秀的教學資源,可以讓人才利用閑散時間進行深造學習、終身學習等,努力地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同時也借助這一教學平臺構建的校園文化,對主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宣揚和傳播,讓開放大學的學生做到德才兼備,為國家輸送精神文明與專業技術雙優人才。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開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結合

要具體地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開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結合,需要學生、老師和學校的三方配合。因此其具體的結合措施也應從這三個方面入手。(一)校園文化之本———學生。科學的教育發展觀就是要以人為本,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也要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精神,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摒棄面子工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及打下堅固基礎。開放大學的學生較為復雜,學生的道德素質水平與學習水平也參差不齊,要在這樣的學生群體中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較大難度。這時就要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精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例如,先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專業結成“學習互助組”,然后定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小組作業,在網絡上進行評比,對優秀作品進行學分獎勵。(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課程的銜接設計師———老師。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傳遞者,在校的老師對校園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銜接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校園文化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貫穿于學校建設和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學生日常的課程學習也有著緊密的聯系。特別是開放大學作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其價值體系的傳播和銜接一定要與學生的專業教學相融合。這就需要老師做好準備工作。例如,專門開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錄播講座,方便學生隨時進行下載觀看。整理歷年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將突出的個人事跡向新生進行傳承教育等。利用好開放大學的網絡信息平臺,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開放大學的校園文化做好引導和傳承的工作。(三)校園文化建設內容的引導者———學校。開放大學作為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的無“圍墻”校園,學校的教學管理情況更為復雜,因此一定要通過決策、工作和管理等方面充分做好引導工作,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結合。例如,每日在網課首頁上最新的時政訊息、網絡課程直播過程中安排每日要聞推送、定期舉行在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知識問答競賽等,將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的學分掛鉤,讓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的校園文化更緊密地與學生實際學習生活連接起來。

四、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的注意事項

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除了要從學生、老師和學校三個不同方面開展工作之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兩點:(一)與時俱進。校園文化的傳播除了要對過往精神文明的建設進行積累與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跟緊時代的腳步。要將最準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中,就需要保持積極向上和與時俱進的精神。(二)弘揚主流文化。在開放大學中,學生應該有自身獨到的觀點,但是這些觀點的建立基礎應該是以主流文化為主。應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文化的差異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師生在和諧先進的校園文化中,得到精神世界的豐富和成長。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進行開放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和不斷學習的工作,應該引導學校從基層做起,保持學習的熱情,更好地為校園文化建設發光發熱,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文化傳播與發展做好風向標。

作者:韓菲 單位: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

參考文獻:

[1]徐艷,張霽舒.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方式方法微探[J].才智,2016(32).

[2]龍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藝術生開展校園文化建設[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