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調查及對策
時間:2022-07-04 03:18:06
導語: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調查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筆者就學校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針對調查結果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以更好地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多校區;校園文化;調查分析
1課題研究的必要性
我國在1996年5月15日正式頒布了《職業教育法》,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同年召開的全國職教工作會議提出,通過“三改一補”(高等??茖W校、職業大學、成人高校的改革及中等專業學校辦高職班作為補充)大力發展職業技術院校。此后通過調整,新成立了一大批由中專校升格而來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由此也出現了很多學校合并的現象,不僅在高職高專,高校的合并也是十分普遍。因此很多學校出現了多校區發展的格局。所謂多校區辦學格局,就是指一所大學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校區組成。它們同屬一個校級行政系統,但在地址位置的分布上較為分散,往往在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甚至是不同的城市,通常我們稱之為多校區大學。多校區辦學格局的出現有利于緩解學校教育資源的壓力,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共享,但也同時會帶來在管理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學風教風等校園文化方面的問題,探討多校區校園文化中存在問題、對策以及探索校園文化整合中的創新之處,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課題就所在學校的學生對于多校區校園文化工作進行調查并結合自身工作實際進行分析研究,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
2調查與數據分析
2.1樣本基礎情況分析。2017年5月,筆者對廣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部分教師和學生開展了一次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調查問卷活動。本次調查問卷分為教師版和學生版,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學生發放問卷745份,教師發放問卷100份。問卷設計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學校名稱和校區,第二部分為對校園文化的定義和作用,第三部分為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核心、媒介,第四部分為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障礙。問卷共有18道題,全部是客觀題,其中一部分為多選,一部分為單選。2.2調查結果分析。校園文化定義及作用。①校園文化定義方面:從調查問卷結果得知,學生對校園文化定義,選擇最多的為校風學風、校園精神,人數占樣本回收總量的79.22%;其次為校園特色,品味風格,人數占樣本回收總量的72.56%;再次為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人數占樣本回收總量的61.09%。教師對校園文化定義,選擇最多的也是校風學風、校園精神,人數占樣本回收總量的89%;其次為校園網絡,網絡文化,人數占樣本回收總量的74%。由此可見,學生和教師都認為校園文化課定義為校風學風、校園精神。不同的是,教師對校園網絡、網絡文化屬于校園文化的定義之一認同度要高于學生。②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方面:從調查問卷得知,學生認為校園文化建設對學校的作用,選擇最多的是認為豐富校園文化底蘊,人數占樣本回收總量的87.75%;其次為導向和激勵作用,人數占樣本回收總量的61.71%。教師認為校園文化建設對學校的作用,選擇最多的也是豐富校園文化底蘊,人數占樣本回收總量的78%;其次為熏陶作用,人數占樣本回收總量的66%。由此可見,學生和教師都認為豐富校園文化底蘊是校園文化建設對學校的作用之一。不同的是,學生認為其次為導向和激勵作用,教師認為是熏陶作用。2.3校園文化主體及媒介。2.3.1校園文化主體方面。75.04%的學生認為,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師的調查中,認為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的占86%。2.3.2校園文化媒介和核心方面。學生認為,多校區校園文化傳播的有效媒介主要是校園網主頁、校報、宣傳欄,第三為廣播電臺。教師與學生的選擇基本相同,也認為有效媒介是校園網主頁、校報、宣傳欄。文化設施方面,教師和學生均認為圖書館為最重要的文化設施。關于多校區校園文化的核心問題,29.77%的學生認為核心是大學精神,45%的教師認為是辦學理念。在加強醫學知識宣傳教育方面,教師和學生均認為非常有必要。2.4精神文化建設和文化建設模式。2.4.1精神文化建設和文化建設模式。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教師更看重文體活動,學生更看重校風建設。教師和學生均認為各校區的校園文化理念和實踐應該是多元化的。校園文化的模式趨向于平時分開舉行,個別重大活動統一開展。2.4.2文化生活發展平臺方面。教師和學生均認為學生社團(組織、協會等)以及競爭平臺(各種考試、比賽等)為有效的發展平臺。2.4.3活動形式方面。教師認為現有的學校文化活動不足是活動繁多且重復,學生則認為不足是形式比較古板單一,為舉辦而舉辦。對于多校區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形式,教師和學生都比較傾向于晚會、比賽。2.5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問題及障礙。2.5.1存在問題。在調查中,關于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問題,70.08%的學生認為,問題主要是封閉性活動較多,對外交流較少;62.79%認為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規劃,校園文化檔次不高;61.71%認為各校區與周邊社區文化建設相對割裂,缺乏交流與互動。除認同于上述觀點之外,教師還認為存在問題是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滯后或不協調,導致各部門之間缺乏文化建設方面的統一協調。2.5.2發展障礙。在影響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發展的主要障礙問題上,教師和學生均認為是經費不足,必須加強資金投入力度。其次為組織不力,必須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參與。
3針對現狀提出的建議和對策
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影響因素眾多,把握好主要因素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從其他院校來看,一般多校區運作時均會有主校區和分校區,分校區會成立相應的校區辦公室。如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區布局時,按照不同校區采取集權和分權的模式管理;在校園文化構建時,通過校園環境、圖書館、大學生活動中心等物質載體,通過管理措施等制度載體,通過構建學風、社團文化等精神載體,形成校園文化的個性。根據問卷內容,結合學院發展實際,對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以下建議:3.1明確學校定位及對校區功能進行合理劃分。校區功能定位對如何整合和優化配置各類辦學資源起著引導作用,且校區功能定位直接影響到校園規劃,也是學校有序開展文化建設的前提,較多地影響學生專業文化認同感。因此,學校要根據各類規劃和專業實際,明確學校定位,充分利用學校辦學資源,提高各類辦學用房的使用效率,合理劃分校區功能。3.2加強規章制度建設。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眻绦袊栏竦囊幷轮贫龋箮熒袨橐幏痘?、標準化,是質量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增強組織凝聚力的重要手段?,F階段,很多單位在制度上存在著宣傳不到位、制度本身脫離實際、監督缺失等問題。要制訂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設的同時,緊緊深入文化的東西,增強師生的制度意識,使各校區的教學、生活有序進行,逐步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和風清氣正的校園氛圍。3.3加強校風學風的建設。在調查中,師生普遍認為校園文化更多的偏重于校風學風,可見校風學風在心中的分量。學風建設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保證。養成良好的學風是畢業生走上社會后成才和發展必備的素質和條件。要通過加強學風教育、加大學風建設督查力度等措施,促進優良校風學風形成,全面提高教學質量。3.4強化校園文化宣傳媒體的建設。在調查中,師生認同校園網主頁、校報、宣傳欄等平臺和媒介在校園文化宣傳中的作用。校園文化發展離不開校園傳媒系統。校園傳媒的優勢對于校園文化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發揮校園網主頁或者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作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網絡等新型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和空間,積極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活動,形成網絡文化建設工作體系,牢牢把握網絡文化建設主動權,使網絡成為校園文化建設新陣地。3.5加強社團建設。在調查中,教師和學生均認為學生社團(組織、協會等)以及競爭平臺(各種考試、比賽等)為有效的發展平臺,也是促進多校區校園文化發展的有力平臺。學生也認為,當前學校封閉性活動較多,而對外性活動較少。這說明我們沒有有效地利用各種平臺來給學生提供鍛煉的計劃。學生社團成為高校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進行大學生素質拓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在當今互聯網+時代,如何通過社團等載體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是新設立高職院校尤其是衛生類高職院校突出要解決的問題。一是要加強學生社團骨干隊伍及成員建設,二是通過重點支持優秀社團及品牌社團,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三是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3.6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調查中,師生也認為校園文化缺乏系統規劃,缺乏頂層設計。系統規劃和頂層設計不僅僅是高高在上的五年規劃,更是如何把規劃落到實處的年度計劃,更是如何利用社團文化、從始至終的儀式文化、專業建設文化找到師生共同的歸屬感。如根據麥可思所做的學院畢業生培養質量中期評價報告顯示,學校2012屆畢業四年后對母校推薦度較高的專業是口腔醫學(82%),主要源于口腔系在校期間,構建了較為系統全面的系部文化,讓學生對學校專業的認同感較強。頂層設計是校園文化真正需要解決的實質問題,也是衛生類職業院校需要重點去關注的問題。學校要根據上級各類文件要求,制訂五年及年度校園文化發展方案并有序推進,定期總結,形成特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何晨.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多校區管理的分析與對策[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8.
[3]武超群.探究新時期多校區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0(13/14):62-63.
作者:譚容杰 姚中進 黃德勝 林丹霞 李美萍 余 虹 單位:廣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校園文化創意產品現狀分析
- 下一篇:高校創建工匠精神校園文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