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作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2 09:47:00

導語:物理作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作業研究論文

[摘要]作業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通過作業反饋教學信息,檢查教學效果;學生通過作業吸收和鞏固所學知識。本文主要探究了傳統作業形式;新課程下的層次性作業設置;新課程下的初中物理作業模式。

[關鍵詞]物理作業層次性作業設置作業模式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教育的方式日趨科學化、信息化和多元化,這不僅為我們廣大教師今后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時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業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通過作業反饋教學信息,檢查教學效果;學生通過作業吸收和鞏固所學知識。在大力提倡創新教育的今天,教師怎樣創新作業的設置,值得深入細致地研究,它既可以為教師減負,更能為學生的發展尋找新路。

一、傳統作業形式分析

傳統作業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作業內容局限于學科知識范圍,封閉僵化,遠離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作業的方法、手段也很單一,強調死記硬背、重復模仿和機械訓練。它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作業過程是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最理想的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傳統作業的典型代表就是“題海”作業,作業成了教師強加給學生的沉重負擔。

批改作業是教師獲取反饋信息的手段,教師通過對學生作業的診斷,找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但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很多教師課后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搞題海戰術,學生陷入題海深淵,學生為了應付老師只好抄襲作業。

二、新課程下的層次性作業設置

物理知識和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練習做保障。為了使學生樂于做題并做有所得,我在設置課后的即時性作業時,改變以往硬性規定、呆板單一的做法,將作業分為“必做作業”和“自主作業”兩個層次。“必做作業”一般為基礎題,主要用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一般每個同學都基本能夠完成,所以要求每個同學必須完成。“自主作業”則是課堂相關知識的拓展延伸題或創新題,每個同學可視自己的學習基礎量力而為,自主選擇是否完成或者完成多少。例如,學完《聲的利用》后,除布置同步練習冊上的“必做作業”外,還布置了三道“自主作業”讓學生自由選做:(1)結合學習內容自編一道與聲現象有關的題目,題型不限。(2)寫一則有關聲現象的異想天開小設想。(3)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出題(可以從其他參考書上找題),互相檢查批改。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做其中的一題。這樣,既給學生選擇的余地,又給學生提供了實踐的空間。學生完成這類作業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有所選擇,不再感到單調枯燥,從而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需求。這樣的作業不僅延伸了課堂訓練目標,激發了學生探索欲望,擴大了視野,更重要的是做作業不再成為負擔,而是一種樂趣了。

三、新課程下的初中物理作業模式

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各種能力,我還遵循自主性、擴展性、開放性的原則。

1.實踐體會型

初中物理中的許多現象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緊密,但是因為太平常了,他們往往不太留意,有時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會出現偏差。例如,我在講解“慣性現象”這一節時,以人們坐車時常遇到的幾種情況作了課堂實例,當提到緊急剎車或啟動時,身體會不由自主地向前或向后傾倒,他們異議不大,一提到向左或向右身體會向哪個方向傾倒,學生意見就不一致了,有的說向左,有的說向右,而且誰都據理力爭,不肯讓步。看到學生討論的激烈萬分,我看就是我親自解釋也不足以服人了。于是,我說:“這個問題嘛,我給大家留成課后作業,就是我們無論哪天坐車的時候親自體會一下。”結果,在這周末,許多同學都借故進城買東西,坐了一趟車。第二周見到我,馬上跟我敘述當時的情形。這樣的作業,比老師反復解說效果要好得多,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一些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以后碰到類似的情形,當他們對某一問題出現爭議的時候,我當時都不馬上給出結論,而是布置成體會型作業,使他們在體會中學到了知識,得到了快樂。2.觀察查閱題

如學完《杠桿》后,我讓學生回家觀察家里哪些物品利用了杠桿原理,學生很快找出筷子、掃帚、抽水馬桶、水龍頭、垃圾桶、剪刀、指甲刀、開瓶等很多物品。又如,學完《光現象》后,我布置了“尋找有趣的光現象”的作業,學生一口氣從網上找到了“單面反光鏡”、“天空的顏色”、“綠色的太陽”、“紅色的月亮”、“海市蜃樓的成因”等資料。此外,學生在學習其它章節時,還收集到助聽器的有關資料、汽車中的光學知識、自行車上的力學知識等。新課程將學生的學習向生活、社會等廣闊時空進行開放,使學生作業的天地更為廣闊。

3.研究性學習型

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是世界科學教育的一個大趨勢。在學完新課后,我都讓學生自主選擇“最愿意探究的問題”,小組合作,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帶著介紹信到環保局、社區、街道等地方訪問、調查、拍照,帶著問題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數據,寫出調查報告。結果,光污染調查組的同學弄懂了人工白晝、彩光對人產生污染的原理;紙張調查組的同學寫出了《草稿紙的浪費現象與思考》和《舊課本回收利用的可行性探討》,這些作業在參加區、市、省青少年創新活動中都獲得了獎項。還有很多學生寫出了不少奇思妙想和創新設計方案。這些作業打破了學科間的界限,立足于“生活處處皆學問”的大課堂觀念,具有鮮明的價值追求和理想愿望,這種作業成為了學生的一種生活過程和生活方式。這種作業記載著同學們開展探究活動、體驗幸福和快樂的足跡,是新課程下的物理特色作業。

4.超前預習型

傳統的作業只是對已學過的知識復習、鞏固和提高。其實,通過留預習作業的形式,也可以培養學生以教材為主要資料,以生活中的物品、參考書和網絡為輔助資料,利用身邊的器具和實驗器材,通過觀察、實驗獲取知識的能力。例如,在講電功率前,讓學生先把家里電器上的銘牌作為作業抄下來,有些內容他們不是很懂,上課時會非常專心聽講,還會提出疑問。又如,講溫度計、保險絲、開關、電能表等知識時,我先讓學生通過網絡等渠道查找有關圖片、資料,并復印或打印出來貼在教室里,這樣不僅激發了查找資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更多的同學知道了課本以外的更多功能的溫度計、保險絲、開關、電能表等,從而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拓展了知識,同時為學生上課時舉例提供了良好素材。

5.練習鞏固型

學習物理知識,掌握一定的做題方法,培養其快速準確計算的能力還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計算類的題目也是必須留的,但是,由于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智力和個性差異,因此,在計算問題上我們對學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要注重因人部署。對于一些智力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來說,需要他們掌握教師當堂所傳授的計算方法,并能較靈活運用,而對于一些智力水平偏高的學生,除此以外,還要布置一些較難的題目,激發他們的智力,拓展思維。

參考文獻:

[1]初中物理.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