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11-07 09:52:19

導語:“互聯網+”下“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下“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研究

“大學物理”屬于理工科院校基礎教學中的重要必修課之一,其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及綜合能力。在“大學物理”學習中,會涉及物理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等內容,所以整個大學物理的學習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學生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等能力的系統訓練過程,促使其今后在自然科學領域中能夠得到良好發(fā)展。在如今的“互聯網+”大環(huán)境下,應當充分把握機遇去推進“大學物理”的教學改革,改善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弊端,從而達到提高課堂管理與教學效果的目的,通過對互聯網資源的充分利用去提升學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及綜合素養(yǎng),為其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1“互聯網+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的意義

“互聯網+”的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有著極大突破,更能滿足高校學生的學習需求,屬于未來教育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1]。互聯網能夠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帶來更為豐富的資源與互動性更強的平臺,以翻轉課堂、慕課等為代表的全新教學模式也給師生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有效地轉變了學生過去被動接受教育的狀態(tài)。學生在這一全新教學模式下能夠擁有更為獨立的學習空間與時間,當然也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在綜合能力過硬的情況下才能推出更多在線教學方案。當前我國部分高校還存在物理教師緊缺的情況,因此,通過“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引入能夠提供全新教學路徑,并且這一教學模式的建立與新課標改革要求完全相符。互聯網時代的知識獲取早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室,結合互聯網平臺的在線教學更能提高大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以慕課為代表的教學平臺不僅能夠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也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去展開學習,有著良好的學習效果[2]。

2“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物理”教學改革要點

2.1教學方法與形式的改革。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大學物理”教學主要是教師拿著一本教材、一本教案與一支粉筆,在講臺上完成知識講授任務,特別是部分老教師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所以備課十分充分、嚴謹,但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卻并不感興趣。在教學課堂中,許多學生玩手機、交頭接耳,在完成作業(yè)與考試時,抄襲現象嚴重,不及格率逐年升高。身為大學教師,應當對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與個性特點有所了解,充分認識到僅限于教材的物理教學內容,雖然嚴謹但是生動性不夠,當代大學生難以對此提起興趣,亟需在教學方法與形式方面深入改革。在如今的“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教育方式對傳統教學模式形成巨大沖擊,無論是在師資、教學設施,還是在學習時間等方面,都更能滿足當代大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結合筆者教學實踐,“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物理”教學方法與形式方面的改革應當踐行如下幾點:(1)平臺化,引導學生使用集中了各大高校優(yōu)秀教學課件的資源平臺,從而在不同的知識內容及不同的教學法中去學習,博采眾長。此外,這種基于教學資源平臺及個人展示平臺的教學方法,還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對物理知識理解的渠道,促使其潛能得以發(fā)揮,增強科研創(chuàng)新意識。(2)交互化,一方面,課堂交互化指的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重點體現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性及討論積極性,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凸顯,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是線上與線下的交互化,即基于互聯網去建立移動端的互動平臺,為師生創(chuàng)建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實現線上與線下學習的融合,比如可利用微博、微信、二維碼等方式。(3)多元化,指的是傳授的物理知識與理念要保持多元化。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中,所有角色均擁有平等的話語權,所以學生的真實想法能夠得到彰顯。比如,在講授“剛體定軸轉動的角動量定理”和“角動量守恒定律”相關內容時,教師在課前可先為學生播放花樣滑冰、跳水比賽的視頻,然后讓學生去探究為什么運動員能夠在瞬間快速旋轉。此時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fā),便會想到通過互聯網去尋找答案,也有學生通過提前預習,嘗試著用理論與公式去進行推導。雖然通過視頻所引發(fā)的共鳴存在一定程度的個體差異,但是能夠起到明顯地激發(fā)興趣的效果,在正式授課期間便能大幅提高學生的接受程度與理解深度。在授課之后,教師還可制作一個10min的微視頻,小到原子內部,大到宇宙天體,實際上都嚴格遵守著角動量守恒定律。許多形狀的固體星球,由于不會受到外力矩影響,所以也能夠推導出其角速度守恒、自轉周期恒定。比如,地球的自轉周期便近似認定為24h。教師還可為在課后依舊對此內容感興趣的學生提出思考問題:為什么那么多天體系統都是向同一個方向旋轉且為盤形結構?這一問題能夠讓學生對知識點有更為深入的探究欲望,實現了物理思想的滲透與強化目的。(4)群組化,基于互聯網去構建學生相互討論的平臺,從而工營造出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的氛圍,增強合作意識與能力。部分學生理論知識充足,但動手能力欠缺,而也有部分學生動手能力強,但是往往理論理解深度不夠,通過不同特色群組的組建讓學生揚長避短,同時,在群組競爭中去進行物理問題的探究,在相互比較下去審視能否用實踐數據證實理論推導[3]。2.2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雖然在如今“大學物理”教學精細化管理水平提升的背景下,教學評價工作較過去有了明顯提升,但是更多問題依然集中于對教學結果的評價,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有所欠缺。同時,在教學評價工作中采取的手動、半自動化管理方式極易出現失誤、信息錯誤等問題,工作效率低且工作量大,所以教學評價的深入開展得不到實施,如何對教學質量進行真實、高效的評價則成為“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的一大問題。此外,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也讓大多數的高校建立起教務管理信息化系統,包含了教學管理、課程管理、成績管理等多方面功能,但是其中引入的教學評價功能依舊以結果性評價為主,無法對教學質量進行真實且全方位的反映,所以在“互聯網+”的環(huán)境下,“大學物理”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需要集中于對教學過程的評價。筆者認為,應當結合互聯網資源及相關APP整合資源,形成對評價機制的輔助作用,確保教學評價體系能夠朝著公開、公正、便捷的方向發(fā)展,并且還應針對教學過程提出定性與量化指標,利用互聯網與APP教學過程評價資源去除傳統教學評價體系中的弊端。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云計算、大數據、AI等技術逐步成熟,國家教育云的建設也為基礎教育大數據帶來了更多基礎性數據與信息,其中,匯聚了全國各地區(qū)學生的管理信息與資源運用信息,包含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對教師的教研和教學等,同時每年會進行更新。此外,各地區(qū)均按照教育部門的要求著手建設“三同兩平臺”,特別是其中“錄播系統”與“學生學習系統”的建立,保存了大量教育過程信息,不僅包含教師上課影像資料、備課信息,也有學生的學習過程、家長參與等信息,能夠從這些數據中找到更加有價值的信息。2.3“大學物理”教育角色的轉型。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物理”教學應當將網絡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勢互補,并且要將核心放在如何讓教師與學生角色轉型方面。倘若二者無法實現真正轉型,依然不會呈現出良好結果。在當今社會,由于諸多因素的存在,基本上不存在完全脫離傳統教學模式而全盤采用網絡教學的做法,所以無論是傳統教學還是網絡教學,都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教學而言,教育工作者不能為了追新而盲目利用,一定要充分了解再去合理使用,發(fā)揮其長處且抑制其短處,基于教育本身去發(fā)揮其作用。一方面,“大學物理”教師需要角色轉變。對于教師而言,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在過去傳統教學中,教師屬于絕對權威,更是學生習得知識的主要渠道。而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物理”教學中,教師唯有具備全面綜合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才能夠在網絡平臺中為學生傳授知識,并且從“因材施教”轉換為“導學”,因此,要求教師去積極適應現代信息社會,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擺正學習態(tài)度,做好對學生的引導工作。另一方面,學生角色也需要轉變。“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物理”教學讓學生從過去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忧髮W,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跳出傳統的應試制度,從而選擇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學習方式。

3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為“大學物理”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如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方式較傳統教學模式發(fā)生極大變化,同時,互聯網教育也存在著疏遠師生關系的可能性,此外,師生對互聯網教育的依賴程度極有可能愈發(fā)提高,導致被技術所“束縛”。面對諸多挑戰(zhàn),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正確認識自身角色定位,意識到“互聯網+教育”屬于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升級,而非全盤取代,所以需要積極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利用互聯網資源去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與學習方法,為提高自身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及綜合素養(yǎng)找到最佳路徑,才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物理”教育工作的全面改革。

作者:岳景華 董文澤 單位:黃河交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