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刑法的國際化路徑探索
時間:2022-10-28 05:07:02
導語:經濟刑法的國際化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羅茍新工作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
在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世界各國加速了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等的交流和合作。在一國法律發展的進程中,既要立足于本國現實,又要兼顧國際因素,符合國際標準。這是當今開放性社會背景下,世界范圍內法律發展的進路。我國法律的發展也融入了這種國際化的進路,經濟刑法作為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而走向國際化。在這一發展進路中,首先需要明確國際化與我國經濟刑法發展的關系,經濟刑法國際化如何界定,我國經濟刑法國際化是怎樣一個歷程,有何特性才能進行深入研究。下文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旨在拋磚引玉。
一、國際化是我國經濟刑法完善的發展進路
20世紀中葉以后人們才頻繁提起國際化問題,但它是早已有之的現象。它以民族國家間的交往為前提,描述的是從古代社會的區域間交往到當今全球性的協作中,不同國家間的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等等的相互關聯和影響的現象。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社會制度的發展不是孤立封閉的,尤其是當國家發展到近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存于世界。隨著經濟的發展,為各國發展服務的法律也隨著國家間的頻繁交往協作而相互深深影響,“法律制度從一種文化向另一種文化的遷移是經常的”。[1]這種國家間法律制度的相互影響,法律文化的相互交流現象,通常稱之為法的國際化。法的國際化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形式、范圍和程度。古代社會里的法的國際化主要存于區域間,如東亞的中華法系的影響;古希臘雅典的民主法律文化傳播等;而近現代社會里,則逐漸發展為全球性現象,存在于世界各國間,如國際法的出現等。經濟刑法是根據維護經濟秩序、保護公私財產所有權、加強廉政建設的需要,規定什么行為是經濟犯罪和如何追究其刑事責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也是人類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因保障本國經濟運作而突出表現為本土化特色,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越來越強化,其也越來越明顯地體現了為維護全球經濟發展而具有的共性要素。因而各國經濟刑法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存在相互吸收先進經驗,以及與國際接軌的國際化現象,并且還將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而愈加強化。當今世界處在一個開放性的社會背景下,任何國家的法律發展都不再是封閉狀態下的社會現象。世界各國的經濟刑法在融入國際化發展的潮流。我國經濟刑法也不例外,這是它在發展過程中受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傳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2]。走向國際化,是我國經濟刑法完善的方法選擇,也是其發展進程中必經的路徑。
二、經濟刑法國際化的內涵界定
國際化既然是我國經濟刑法完善的發展進路,那么就有必要對經濟刑法國際化的內涵進行明確的界定,對于法國際化的內涵,學者們有不同視角的理解,而對于經濟刑法國際化的理解,筆者認為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種視角來把握。首先,從宏觀視角來看,經濟刑法國際化,是指世界各國經濟刑法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吸收、滲透、締結公約、遵循國際慣例,從而在法律文明上趨于接近、協調發展的共同前進。通常包括各國經濟刑法的相互影響、國際經濟刑法的形成(發展)、國際經濟刑法與國內經濟刑法的相互滲透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因發展進程的不同,世界各國的特點各有不同,在開放的世界社會背景下,每個國家都必然或多或少地學習、借鑒、移植其他國家比本國更優秀的某些經濟刑法規定,或者被其他國家所學習、借鑒、移植,這就使得各國經濟刑法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影響,這是經濟刑法國際化最初的普遍現象。隨著各國經濟合作和各方面交流的深入,國際社會將有打擊國際經濟犯罪,保護人類共同利益的必然要求,也將形成共同遵守的國際經濟刑法,并不斷發展完善。目前,世界還沒有正式形成獨立的國際經濟刑法文件,主要是蘊涵在國際刑法的實踐和相關締結公約的內容中。20世紀中期以來,國際社會通過國際公約的形式,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國際刑法(包括經濟刑法)規范。其中相關經濟犯罪的規范,既不是一國刑法所包含的涉外因素,也不是一國刑法的涉外適用,而是國際社會共同制定的刑事法律規范,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人民所普遍認同和遵守。[3]因此,國際經濟刑法的形成(發展),將是經濟刑法國際化成熟的表現。世界不是一個國家,國際規范是通過各國國內法的認定而生效。國際經濟刑法基本上也是是通過國內經濟刑法規定國際犯罪與承擔刑事責任的原則,以及國內經濟刑法規定刑事管轄權與刑事合作的原則來實現。[4]這種國際經濟刑法向國內經濟刑法滲透,導致各國國內經濟刑法日益同具有國際性與趨同性,國際經濟刑法會轉化成國內經濟刑法。同時國際經濟刑法通過援用國內經濟刑法的一些概念、術語、規范、制度等而被國內經濟刑法滲透,這就可能導致某一國內經濟刑法上的制度、規范等內容被國際上廣泛接受,國內經濟刑法又會轉化成國際經濟刑法,兩者相互滲透。其次,從微觀層面來看,經濟刑法國際化,是指某一國經濟刑法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對外傳播本國法或引進他國法,或與國際公約、國際慣例協調一致,使本國經濟刑法朝著世界各國共同認可的科學、民主、文明的方向前進。其主要方式通常包括經濟刑法的移植(含移出和移入)、參加國際經濟刑事公約、遵循國際慣例。受經濟情況、法律水平、傳統文化特性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國家在相同歷史時期,經濟刑法國際化的程度不同,就算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其經濟刑法國際化的方式也各有側重。經濟刑法國際化宏觀和微觀視野的兩種內涵是相互關聯,并非孤立的,這兩方面彼此依存,相互影響。世界范圍內宏觀經濟刑法國際化,是由微觀的各個國家經濟刑法國際化匯總而成,而它又反過來影響一國經濟刑法國際化進程。不能離開一國經濟刑法國際化,單獨抽象地去看世界范圍內經濟刑法國際化,也不能離開世界范圍內經濟刑法國際化背景,去片面地看一國經濟刑法國際化。
三、我國經濟刑法國際化的發展歷程
在我國,把經濟刑法作為刑法的一個獨立部分進行專題探討,是20世紀80年代后才興起,但是作為制裁古已有之的經濟犯罪的經濟刑法,早已散見在古代刑法規范中,只是沒有獨立成篇章。因此,探討我國經濟刑法國際化進程,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法的國際化現象。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法律是以刑為主(當然包括了經濟刑法)的法律,其代表律典是我國的唐律,曾一度成為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諸多國家法律移植的對象,使中華法系輸出中國地域而具有世界意義,直至我國清末刑法改制,近代資產階級先進的刑法理念、體例、制度及術語等才被引進,促使我國刑法(包括經濟刑法)發生了巨大變革。后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逐步發展和國際刑事公約的系列內容在我國刑法中的逐步體現,我國經濟刑法的國際化也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術語,而已被廣泛用于概括我國經濟刑法與其他國家的相互移植、滲透等各種相互影響的客觀現象。我國經濟刑法在發展中,通過吸收國外有益的立法經驗,積極締結、加入有關國際經濟刑事公約,并在國內經濟刑法中將公約內容體現出來等途徑促進國際化的進程,尤其是自1997年刑法典修改后,我國經濟刑事法律和政策,在促進經濟刑法國際化方面做出了以下改進:(1)為順應當今世界法民主、保障人權的進步潮流,在現行刑法典中確立了諸如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2)為使我國經濟刑法關于刑事管轄權符合國際社會的普遍做法,在刑法典中正式確認普遍管轄原則;(3)為迎合法人犯罪法典化的發展趨勢,確立了單位經濟犯罪的刑事責任制度;(4)為體現了經濟刑法的人道、謙抑,進一步限制和減少了經濟犯罪的死刑立法;(5)根據我國加入的國際公約的規定,在刑法典分則修改完善了部分經濟犯罪的規定,增設了有關新罪,并以修正案的方式進一步補充。“法律發展的國際化走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演進的歷史產物。”[5]在我國法律發展過程中,經濟刑法國際化的形式、程度、廣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不相同,但確實是存在于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客觀事實。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加快,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在我國確立后的迅速發展,包括經濟、生態、政治、文化的全球化運動,對我國經濟刑法發展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這種強烈的影響在我國加入WTO后更加明顯,使得我國經濟刑法國際化進程在21世紀里更加強勁。因此,我國經濟刑法從漢唐經清末再到當前的國際化進程,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也是一個繼續發展的動態歷程。四、目前我國經濟刑法國際化進路的基本特性法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離不開特定的國家(或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傳統。孟德斯鳩早在《論法的精神》中指出:“法律應該同已建立的政體的性質和原則有關系……法律應該和國家的自然狀態有關系;和寒、熱、溫的氣候有關系;和土地的質量、形勢與面積有關系;和農、獵、牧各種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系。法律應該和政治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關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財富、人口、貿易、風俗、習慣相適應。最后;法律與法律之間也有關系;法律和它們的淵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為法律建立的基礎的事物的秩序也有關系。”[6]因此,一國的法律因不同于他國的狀況而與他國法律具有差別。我國經濟刑法,目前作為維護我國經濟運轉的最嚴厲手段而存在,自然突出的是我國國情的特點。它在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化進路中,當然是首先立足于我國現實,強化“中國特色”意識,同時創造出不背離國際通行標準的獨特發展道路。因而,我國經濟刑法國際化的完善進路,必然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法律發展存在著許多差別,有著自身的獨特性,表現為跟我國主權制度、歷史傳統、經濟現實、人文地理等相關聯的本土化特點。這是我國經濟刑法國際化進路,與其他國家的差異性。但是強調差異性,并不是說我國經濟刑法的發展將完全不與他國交流,不受他國法律和國際公認標準的影響。盡管經濟刑法屬于公法,更容易受到“本國化”影響,更加明顯地體現出主權性、歷史性、民族性等本土化特點;但是,它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對維護經濟發展具有共同作用,因而,也具有共同的人性內涵,這種對法律內涵的共同認可,將推動各國法律相互交流和影響的發展,并“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交往的日益頻繁,歷史上存在的國家、民族以及地域間的堡壘,會越來越打開,從而法律文明的歷史個性逐漸減弱。在法律文明的交流與傳播過程中,各個民族或民族國家的法律制度之間相互溝通,相互滲透,相互吸收,從而逐漸成為一個協調發展、趨于接近的法律格局。”[7]這也是各國經濟刑法隨著全球經濟協作迅速發展而具有的客觀現象。為著打擊國際經濟犯罪的共同目標,各國經濟刑法趨同性表現在:對經濟刑法價值追求的相似性(如對經濟刑事立法正義和經濟刑事司法正義的追求、對人權的確認和保障等);對懲治經濟犯罪協作要求的共同性,(如經濟刑事司法協助的互惠);針對國際經濟犯罪的法律反應機制的和諧性和國際性,等等。我國經濟刑法在發展中,也具有以上的特點,從這個層面來看,我國經濟刑法的國際化進路也有趨同性。可見,我國經濟刑法國際化進路是以我國法的本土化,即以我國法律與他國法律的差異性為前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以與國際共同認可的理念、價值、原則等標準趨同為發展方向。正如“成功的世界化是指這種世界化既尊重各國制度的不同點,又致力于使各國制度圍繞共同原則逐步接近”[8]一樣,目前我國經濟刑法國際化進路,是在差異性的基礎上,逐步向趨同性發展;在法律層面,主要以國內法體現國際趨同內容,并隨實務實踐而不斷動態發展,逐漸走向完善。
- 上一篇:國土所五好活動實施方案
- 下一篇:行政刑法的沖突與改善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