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哲學人本價值思考
時間:2022-05-21 03:44:42
導語:憲法哲學人本價值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憲法作為一國的根本大法,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高效力,不僅僅只是保護公民權利的法律條文組合,而應該具有特定的價值取向,人本價值的根本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和價值訴求,從而實現(xiàn)人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是憲法哲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價值取向。新時代憲法的修改,對憲法監(jiān)督制度的完善,是對如何全面貫徹實施憲法問題的初步回答,并且監(jiān)察委的設立重構進一步限制政府權利,保障公民權利,本質是人本價值取向必然性的具體體現(xiàn)。本文將從憲法哲學中基本矛盾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的關系,立足于憲法哲學核心價值——人本價值產生的根源,發(fā)展趨勢以及在新時代修憲中具體體現(xiàn),淺析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措施,從而倡導創(chuàng)造和諧文明以人為本的社會環(huán)境,實現(xiàn)人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
關鍵詞:憲法哲學;人本價值;公民權利
一、對憲法哲學基本矛盾的認識是研究憲法價值的前提
憲法哲學是從哲學的角度,運用哲學的方法論來思考和研究憲法理論和實踐的學科。憲法哲學將哲學原理運用于法律和社會現(xiàn)實,提升了憲法學的理論高度,深化了憲法學的理論層次。(一)憲法哲學的基本矛盾是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憲法哲學主要研究的是公民與國家,人權與主權,憲法與憲政,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利的關系這四對范疇。其中,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是貫穿憲法全部內容和整個體系結構的基本問題,之所以把這對范疇認為是基本矛盾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的:第一,從憲法的產生來看,霍布斯預設了一種沒有法律的叢林社會,人在叢林社會所保持一種戰(zhàn)爭狀態(tài),所以公民以契約形式訂立法律,約束公民之間的行為。但因缺乏強制力主體,契約違背之后幾乎無后果代價,讓契約形同虛設。從而每個公民讓渡部分權利形成國家,以希望國家來保障公民的權利,但對國家權力毫無約束力,反而形成了利維坦的專制國家,對公民進行打擊壓迫。公民集中起來改變這種情況,改造國家機器,設立三權分立制度,讓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分離的同時相互制約與監(jiān)督;制定保障公民權利,制約國家權力的最高效力的法律??梢哉f正是因為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的基本矛盾促成了憲法的產生。而憲法的根本功能就是通過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調整配置,以最大限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本質上也是對國家權力的制約。第二,從憲法的整體結構上來看,形成對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兩大方面的規(guī)定,其根本就是保障公民權利制約國家權力的人民主權的體現(xiàn)。第三,從憲法的調整對象來看,是調整整個國家及國家機關與公民之間,國家機關相互之間的法律關系。這樣的調整對象具有全局性、關鍵性的政治意義,所以憲法的價值取向對整個社會尤為關鍵,無法準確認識憲法中的基本矛盾,把握矛盾主體的關系,將會對社會群體乃至國家走向造成偏離甚至完全背離第四,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關系的對立統(tǒng)一能促依憲治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的良性發(fā)展。依憲治國的前提是依憲治國,而依憲治國本質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民主憲政,憲政的重心即“限政”,即“依法制約權力”本意是人民充分行使自身權利而對國家權力產生監(jiān)督以保障人民利益的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動態(tài)協(xié)調。以上憲法的產生,憲法的結構,憲法的調整對象及發(fā)展四方面可以看出憲法哲學基本矛盾是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二)正確認識把握憲法哲學基本矛盾是建立人本價值的關鍵。憲法是根本大法,對社會價值倡導促進其和諧發(fā)展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任務,而只有正確認識了憲法哲學的基本矛盾才能把握要選擇怎樣的價值觀念,如何將價值觀念植根于憲法運用于實踐。憲法哲學的基本矛盾是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矛盾,而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何者為第一性,誰是本源呢?從我國政體上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協(xié)調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堅持貫徹人民主權原則,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來自人民。人民擁有權利也享有權力,人民權利集中化制度化才能被政府合法使用,本質是將人民權利升為國家權力。從這個角度分析,國家權力的產生來自于公民權利,其產生目的就是為了保障公民權利,基于此,我們應該在憲法中加重對人本主義的研究,強調公民權利的保障倡導人本價值的取向趨勢,人本主義即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及尊嚴,堅持保障和實現(xiàn)公民基本權利,本質是以保護人民利益為主的價值倡導。
二、人本價值是憲法哲學的根本價值
憲法作為一國之根本,是一種價值的引導,而不能只是具體化的條例。倡導以人本價值作為憲法的發(fā)展趨勢,最終目的是為了人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就現(xiàn)階段來說,即發(fā)展一種社會井然有序的人能在其中理性思考行動,在人本價值的憲法環(huán)境中,合理協(xié)調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通過合作的方式而不是強調對立的關系,謀求一種平衡和諧,得出最優(yōu)解,使人過上更加優(yōu)良的生活。人本價值是憲法哲學基本矛盾上來看,之所以可以這么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第一,從憲法哲學基本矛盾上來看,憲法存在的根本是保障公民權利而制約國家權力,公民的概念是以國家相對的,內在含義就是以人為本。這里的以人為本,同中國古代的人本觀及西方的人本主義有所區(qū)別,要從其科學內涵與本質屬性來把握。首先,“以人為本”中的“人”是什么?人的本質是什么和憲法中的“人”針對哪部分人?人的本質,按不同哲學家各有不同,蘇格拉底認為人是對理性問題能給予回答的存在物而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在本性上應該是一個政治動物,馬克思對后者表示認同,并提出了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蔽覈鴳椃鞔_規(guī)定了“凡是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睆囊?guī)定可以看出,以人為本的人并不是孤立的人,而是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的社會上的人,同時表明了憲法中的人不同于中華法系的唐律是等級分明的身份人,而是以全體人為主體的人,從我國憲法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人”的實質是以神或物相對的,活在歷史社會中的人。其次,“以人為本”當中的“本”不是指本位而是根本,其實質是以人的需求,人的尊嚴,人的價值和基本人權作為其發(fā)展核心價值的精神。第二,從憲法目的及發(fā)展來看,憲法目的在于保護人民利益,憲法的實質就是滿足人的需求和人的價值。在神本主義時期,社會秩序則被認為是由神所規(guī)定的,神學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直到文藝復興運動之后,以人性取代了神性,以科學取代了神學,人的需要才開始被提及,憲法哲學才相應萌芽,早期的憲法經典:英國《自由大憲章》、美國《獨立宣言》、《權利法案》、法國《人權宣言》等均以保護人權宣揚人本主義為目的,可以說人本主義是近現(xiàn)代憲法誕生的根本,而人本價值是憲法哲學成立的根本價值倡導。
三、人本價值取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及法律觀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的指導性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亦我國當代主流哲學,其研究是要有現(xiàn)實意義的,體現(xiàn)哲學現(xiàn)實意義的實踐主體是人,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不是孤立的個人,是具有社會聯(lián)系的,而只有人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對社會積極的勞動,會實踐出更加優(yōu)良的社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人為本的哲學。在馬克思法律觀中核心思想就是人本思想。馬克思在早期是受黑格爾影響的唯心主義者,但他關注的還是人地位的重要性,對于宗教的神持批判態(tài)度,提出了“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后來受費爾巴哈影響轉化向唯物主義,進一步在《黑格爾法哲學》提出真正的法是為了人而存在的。最終在標志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共產黨宣言》中系統(tǒng)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論證了人權存在的必要性和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最終目標。憲法位居我國法律首位,應該成為維護人權的有力武器,體現(xiàn)對最高目標的追求。在法的關系中,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就是人主體性的體現(xiàn),沒有將人作為法律的主體,這樣的法律將只是一個抽象無用的存在條文。但將人作為法律主體并不是走抽象唯心的人道主義,只強調人權論,會放大人在社會關系中的缺點,利用這些缺點的形成的團體會給社會帶來不穩(wěn)定性影響和諧。因此人本價值取向不是強調抽象的和絕對的平等自由,以人為本不是走抽象的人道主義,而是關注人的生活狀況,保障人的基本權利,尊重人普遍性價值,實現(xiàn)人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當然這里的自由也是有邊界的自由,自由是認識必然并運用必然的過程,是一種動態(tài)的相對的狀態(tài),憲法和法律對自由的一定限制是為了公民更好的獲得自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國情的實踐相結合的建設,其憲法必然要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本主義思想。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構建中,憲法哲學必將以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強調以人為本,尊重人的權益自由和尊嚴,讓人充分發(fā)展的人本價值為核心價值。
四、結語
在對憲法當中的基本矛盾的認識之后,應該知道本質上限制國家權利是為了落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所以,以人為本的人本價值應該是憲法哲學的核心價值,我們應該樹立并踐行人本憲法的價值取向,摒棄義務本位和工具本位的價值取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完善,正在向著實現(xiàn)憲法哲學中人本價值取向的民主法治人權三大價值有機統(tǒng)一不斷前進,我國正在成為真正的憲政之國。
參考文獻:
[1]周玥彤.論憲法哲學的學科體系.法制與社會.2017.
[2]盧小青,郭蒙政.論中國憲法哲學的人本價值取向及其展開路徑.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
[3]辛一科.憲法哲學本體若干問題研究.前沿.2016.
[4]汪祥勝.霍布斯的“身體憲法哲學”.北方法學.2014(8).
[5]任喜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學的哲學基礎及其方法論特色.北方法學.2012(6).
[6]陳佑武,張曉明.憲法哲學:公民生活與憲法完善的有效連接.法學雜志.2010.
[7]霍布斯.利維坦.商務印書館.1986.
[8]付子堂,張震.新時代完善我國憲法實施監(jiān)督制度的新思考.法學雜志.2018(4).
[9]秦前紅.2018年憲法修改與新時代中國法治的發(fā)展.人大研究.2018(11).
[10]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42頁.
[11]周葉中,林駿.“黨的領導”的憲法學思考.法學論壇.2018(5).
[12]葉煥勤.馬克思法律觀中的人本思想研究.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7).
作者:盈松男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