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資產質量違規問題與風險分析

時間:2022-03-19 04:16:51

導語:銀行資產質量違規問題與風險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資產質量違規問題與風險分析

近年來,銀保監會、人民銀行、政府金融管理以及內外部審計等部門多次要求開展銀行業資產質量檢查,基層監管部門圍繞“做出標準化的流程、做實檢查證據、做準檢查結論”總體思路,進一步深化檢查目標,細化檢查手段,掌握了一些檢查方法,積累了許多檢查經驗。資產質量是宏觀審慎性監管要素之一,通過資產質量檢查,有利于監管部門摸清銀行機構風險底數,及時掌握“活”情況。本文通過對公開披露的審計報告、檢查報告、監管通報與案例素材等資料的梳理,對銀行資產質量檢查方法進行整理歸納,就違規情形及風險成因予以深入探究。

1引言

截至2020年末,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3.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816億元;不良貸款率1.92%,較年初下降0.06個百分點;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76%,較年初下降5.1個百分點。金融行業克服了疫情帶來的一系列沖擊,銀行業共處置不良資產3.02萬億元,處置不良貸款比例較高,2017年至2020年處置不良貸款超過之前12年總和,保持了信貸資產質量的穩定。2021年,我國經濟金融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和風險的挑戰,疫情影響的長尾效應不斷凸顯,民營和小微企業困難重重,債務違約風險大概率上升,不良貸款進一步暴露,處置力度持續加大。資產質量直接反映了銀行的信用風險、風險管理水平,做實資產質量,一方面,能夠真實反映銀行風險,堵住風險分類的漏洞;另一方面,能夠計提充裕撥備,掌握資本充足程度、做實利潤水平。由于銀行資產質量失真、風險底數不實,由此導致的金融風險存在更大的滯后性與不確定性。

2銀行業資產質量違規情形探究

由于部分銀行基礎薄弱,歷史遺留問題突出,資產底數較清,不良資產暴露較為充分,核增不良貸款比例相對最少。相反地,通過對新設銀行機構的資產質量現場檢查,往往能揭示出更多應計未計不良貸款。本文整理歸納了一些隱匿不良的典型違規情形。2.1欠息超過90天貸款應進未進不良貸款。充分利用判斷不良資產的兩個維度:逾期天數和借款人實際情況。按逾期貸款分類真實性判斷,通過調閱臺賬和檔案,能夠發現一些貸款已經出現表外欠息,即利息逾期超過90天,但是銀行未將其計入不良貸款的情況。2.2重組貸款等隱性不良業務未列入不良貸款。根據《貸款風險分類指引》第十條、第十二條的規定,需要重組的貸款應至少歸為次級類,分類檔次在至少6個月的觀察期內不得調高。如仍逾期,或借款人仍然無力歸還貸款,出現本金逾期或者欠息的重組貸款,均應計入可疑類貸款。通過調閱信貸業務臺賬、重組臺賬、欠息貸款臺賬及相應檔案,判斷重組等未進入不良資產的續貸類業務五級分類是否符合規定。對部分銀行的檢查過程中,發現重組貸款資產質量分類違規問題較為明顯,存在在觀察期不足6個月的情況下,提前將重組貸款上調至正常科目。對于這類情形,可以檢查銀行貸款風險分類各月份臺賬,回溯已經過了觀察期的重組貸款在觀察期內的風險分類情況款。另一種常見情形是假借借新還舊、再融資形式發放重組貸款隱匿不良貸款。某些銀行為了幫企業辦理續貸,讓企業先結清欠息,然后再為其辦理借新還舊、再融資。由于這些貸款的本質是重組貸款,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這些貸款均應計入可疑類貸款。2.3按借款人實際經營情況判斷應進未進不良資產。按照存款保險檢查手冊提供的依據,貸款可能尚未逾期(到期),但借款人財務狀況、還款意愿出現重大風險,如:已停產破產、涉及高息民間融資、逃逸、抵質押手續不合法、擔保增信違規無效、完全喪失償債能力等,應直接納入不良。通過調閱G1401授信集中調查表、大額風險暴露企業明細表、新增貸款臺賬、逾期貸款臺賬,抽樣查閱每家銀行貸款余額大戶中正常、關注、可疑類等各級貸款檔案。2.4資產五級分類標準不一致。檢查過程中發現部分銀行貸款風險分類不準確,存在明顯不符合規定的貸款分類處理。主要有兩種違規情形,一類是借新還舊貸款未計入關注類貸款,根據《貸款風險分類指引》第十條的規定,借新還舊貸款至少歸為關注類。另一類是對于同一客戶不同筆貸款,資產五級分類不一致,應該按照審慎原則,分別以客戶、貸款中分類從低級別進行資產質量分類。2.5其他違規信貸行為及資產虛假處置。情形一:承兌或委托他行承兌無真實貿易背景的商業匯票,存在違規掩蓋資產質量等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情形二:發放流動資金貸款解付到期銀行承兌匯票,從而掩蓋真實資產質量。情形三:在2018年4月頒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中,對于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產品凈值化管理、消除多層嵌套、統一杠桿水平等規定的過渡期安排已在2020年底結束。然而,實際情況是部分銀行業務仍然存在將信貸資金長期大量用于同業投資或投向主要股東,且資產質量堪憂,風險隱患突出。2020年,銀行機構通過清收、核銷、轉讓等多種形式,處置了這么多不良資產,力度前所未有,金額也是歷年最高的。在每年監管部門對銀行開展的現場檢查、專項整治過程中,都會發現資產處置過程中存在的違規行為。僅在2021年前兩個月,某農村信用社、某農村商業銀行村均因涉及虛假處置不良貸款而受到地方銀保監局的行政處罰,分別受到5萬元、30萬元的罰款。可以查閱相關臺賬、會議紀要、核銷檔案、法院判決尋找違規線索。

3銀行業資產質量違規問題檢查手段與排查要點

銀行信貸資產和其他應收款科目往往存在應計未計入不良資產或資產五級分類不準確的問題,在實際檢查過程中需要明確幾方面問題。其一,細化檢查具體目標和主要內容。一是檢查各項資產質量五級分類的真實性、準確性。二是檢查是否通過墊款、轉讓、債權處置、核銷等方式虛假處置、隱藏不良資產。三是確定真實不良信貸余額、真實不良資產余額。根據機構不同資產業務,通過“查閱資料、查看系統、座談問詢、核對報表臺賬、篩選比對、定量分析”等一系列檢查流程,按照資產大類與抽樣原則,對信貸業務進行細致分工,由具體人員負責現場檢查。其二,建立標準化程序,確保檢查結果嚴謹、扎實。為了將檢查結果做實、做細,可以在檢查之前先行開展檢查培訓。在標準化檢查流程的實施過程中,還應建立標準化的檢查文書,檢查人員按資產類型填寫調閱資料清單、檢查筆錄與底稿,以及相關檢查數據報表與報告等資料。按資產大類分類檢查,按照信貸業務、其他資產業務、資產處置三大類分工,再進一步細化為新增貸款、續貸業務、其他應收款、表外業務、同業業務、投資業務、委托貸款、資產轉讓、債權處置、呆賬核銷等。其三,現場比對,快速發現線索。經比對銀行機構檢查期末信貸臺賬與1104報表,核對各行各項貸款余額、資產五級分類余額、逾期貸款、重組貸款、展期貸款、表內外信用風險資產等科目余額。分別計算、核對該行本金逾期90天以上貸款、利息逾期90天以上貸款,并與G1101逾期90天以上貸款核對,容易在檢查過程中較快發現銀行資產質量不實、分類不準確等問題。其四,嚴格遵循監管政策,充分利用監管報表。資產質量分類標準主要依據銀保監部門的《貸款分類指導原則》、《貸款風險分類指引》、《小企業貸款風險分類辦法》等制度。涉及到1104報表中G01表外業務情況表、G0106資產負債項目統計表附注、G31投資業務情況表、G17銀行卡業務情況表、G15最大十家關聯方關聯交易情況表、G1101及G1102資產質量五級分類情況表-按貸款投向與資產質量及準備金,G12貸款質量遷徙情況表、G34信貸資產轉讓情況統計表。

4銀行資產質量違規風險成因剖析

商業銀行最核心、最基礎的業務是存貸款業務,信用風險或違約風險是其最主要風險。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是指資產負債表內外授信業務及承諾擔保等可能導致資金敞口的業務,因借款人無法履行應付款項所面臨的收益和損失的不確定性,違約所造成的損失最終會侵蝕資本。4.1隱匿不良貸款業內較為普遍。銀行機構隱匿不良資產主要是通過無還本續貸的方式,續貸前不按逾期欠息情況及時劃歸五級分類貸款形態,續貸后不咎既往,按照新發放戶來判定其貸款五級分類形態。另外,還有銀行通過重組貸款的方式隱匿不良資產,在貸款人經營狀況極差、嚴重失信的前提下為貸款人辦理重組,然后提升貸款十級分類等級,進入非不良級次。在具體檢查過程中,通過關注季末、年中和年終三個關鍵時點的不良貸款余額大幅波動情況,以及機構上年度不良率指標及本年度資產質量目標考核要求,對比考核時段內不良的變化,能夠較快發現銀行機構掩蓋、隱藏不良資產的手法痕跡。4.2風險內控方面存在不足。資產質量不真、不實及虛假處置產生的根源在于部分機構風險內控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其中內審問題尤為突出:一是風險內控管理機制不健全。有的機構未構建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部分機構風險管理體系未覆蓋所有業務流程和關鍵操作環節。二是內審機制不健全。部分機構未構建獨立的內部審計體系,內部審計人員數量達不到監管要求,內部審計結果和整改情況未充分納入審計對象的績效考評,內部審計發現的問題整改不到位。三是合規管控不到位。有的機構合規管控力度不足,關鍵人員管控不到位,越權、超授權或違規開展業務造成較大案件損失。4.3貸款客戶KYC不到位。商業銀行對于貸款客戶準入把關不嚴,在“了解你的客服”(KYC)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主要表現為:一是客戶選擇能力不強,部分基層網點為了完成考核指標,降低客戶準入標準,客戶選擇出現偏差。二是貸款要件造假嚴重,客戶申請材料不真實,項目可行性和持續性要件不真實,資金未足額到位,財務狀況失真,票據、發票、合同、憑證等虛假,擔保信息及權證不真實等。三是風險評價不審慎,未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的全面信息,無法審慎地評價企業還款能力;信用等級盡調不嚴,存在人為調整的情況。四是貸款發放不合規,虛假包裝貸款客戶與貸款條件、合同簽訂有瑕疵,對借款人資金進出審核不到位,貿易融資背景審查不嚴格等。五是貸后管理不到位,信貸“三查”不嚴格,貸后檢查流于形式,信貸資金流向不符合國家信貸調控政策,抵質押品管理不到位,估值嚴重偏離市場價值或未能定期估值等。4.4疫情常態化對銀行資產質量狀況的影響。疫情影響主要體現在2020年一、二、四季度,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十分艱難,尤其是餐飲住宿洗浴等服務行業受疫情影響突出,復工率大幅度低于以往,大型的餐飲、休閑娛樂、教育培訓機構等行業收入銳減,還息困難,欠息頻發。這些行業短期內難以恢復疫情前的盈利狀態,形成不良貸款趨勢加大。一是延期還本付息支持政策到期結束,部分經濟不發達區域機構不良貸款將大規模顯現。二是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客戶,分布于批發和零售行業,對于當地經濟復蘇也存在一定影響。三是受疫情影響行業的存量個人客戶,到期貸款面臨較大的下遷不良的壓力。

作者:鄭雪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營業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