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侵權探討論文

時間:2022-02-08 11:34:00

導語:行政侵權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侵權探討論文

(一)主體

行政侵權的主體是指以自己的名義履行行政職權損害了相對方的法益,并依法獨立承擔侵權責任的行政主體。

行政侵權主體首先必須是行政主體,這一點不同于行政違法主體,行政違法主體不是單一的組織主體,而是兩個實施違法行為的主體——一個是對外的整體的組織主體,一個則是具體實施行政違法的行政公務人員。由此,行政違法的主體類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行政違法的外部主體,另一類是行政違法的內部主體(楊件君《論行政違法的主客體的構成》)。行政侵權的主體是法律授權的行政組織,被授予的權力之所以具有公權力的性質,是因為此類組織本身具有管理公共事務的職能。但公務員不能作為行政侵權主體,因為只有能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職權行為并對職權行為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才可成為行政主體,公務員并不具備這一條件,其行為只是行政主體的而已,其身份被行政主體所吸收。而刑事責任的主體則為具有相應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并無特別要求。

(二)客體

行政侵權的客體是指行政主體在違法或不當行使行政職權時所侵害的行政相對方的法益。“法益”不同于“合法權益”,其不僅包括有實定法依據的權益,而且包括符合法律原則、法律精神的權益。

民事侵權的客體一般可以適用于行政侵權,但兩者并不完全一致。

從性質上說,雖然作為民事主體的公民和作為行政相對方的公民享有的權利的內容有些是一致的,但民事主體享有的權利屬于私權,而行政相對方享有的權利則屬于行政法保護的權利,不是單純的私人權利,即有“私權公權化”的問題。如言論自由一般只能發生在公民與國家之間,而不能發生在平等的公民之間。因此,在私法領域就不可能存在言論自由的侵權。

(三)歸責原則

在行政侵權法律制度中,歸責原則處于核心地位。它直接體現著行政侵權的立法精神,反映了行政侵權法律制度的價值取向,決定了可以引起行政侵權責任的行為范圍,它是行政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前提和基礎。

目前,我國行政侵權的歸責體系呈多元化的構建模式,主要有如下幾種:

1.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即主觀過錯責任原則,其強調行為人的行為主觀具有可譴責性,區分不同心理狀態下的法律后果,最大限度的實現公正價值。

首先,過錯責任原則具有明確的規范功能,實現了規范和救濟的有機統一。過錯是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行為進行評價的標準,存在過錯就要對侵權損害承擔責任,對過錯的否定評價和規范即達到目的。其次,過錯原則確定了行政侵權的范圍,界定受害人應受行政救濟的范圍。此外,過錯責任較好地解決了共同侵權行為中的過錯承擔問題。然而,主觀過錯責任原則最致命的缺陷是過錯責任原則以行為人的心理狀態作為確定責任的標準。而心理狀態常常難以把握,這對于保護受害人的權利是非常不利的,極易使行政主體的侵權行為因為證據不足而逃脫責任。

2.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即客觀歸責原則,其只以是否對相對人造成損害為要件,不以主觀是否有過錯及是否違法為前提。我國的國家賠償法只是將無過錯責任原則作為我國行政侵權歸責原則體系的重要補充存在,雖并未視其為一項歸責原則,但將其納入到我國行政侵權歸責體系中是我國賠償法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要求。

3.違法原則

違法原則實現了行政侵權責任認定標準的客觀化,其在擺脫過錯原則羈絆方面無疑比公務過錯原則更徹底,不再帶有絲毫主觀虛擬的色彩(廖海《中外賠償制度之比較》)。

違法原則的優點較為突出。首先,違法原則簡單明了,易于接受,可操作性強。其次,避免了過錯原則中的主觀方面的認定困難。最后,避免了過錯加違法原則的雙重標準。

然而,違法原則并未將“明顯不當”并損害國家、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卻并不“違法”的行為包括進來。這一方面是由于法制仍處于發展階段并不完善;另一方面,法制本身有一定的韌性,即有自由裁量的尺度。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明顯失當行為造成的損失并不能完全依照此標準進行處罰,如果僅此一原則,必將不利于保護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也不利于法制的健全。

4.違法和明顯不當原則

違法和明顯不當原則彌補了上述違法原則的不足。所謂“明顯不當”即“合理性原則”,是“合法性原則”與“合理性原則”的結合。違法和明顯不當原則的優點顯著:首先,該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其次,該原則確立的賠償面適度適合中國國情;再次,該原則有利于法院的實際操作,違法、不當均有評價標準,易于判決。

然而,“明顯不當”的認定賦予了法官相當的自由裁量權,對于顯失公正和明顯不當還缺乏一個明確的判斷標準,并且易造成“國家賠償”與“國家補償”的混淆。

由此可見,上述各個原則各有利弊,尚未有一個完全滿意的原則可供適用。只有將這些原則綜合起來,在實踐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取長補短,才能公正、合理地解決現實問題。

面對行政侵權法律制度國際化的趨勢的加強,尤其是二戰以后,行政侵權制度呈擴大化、法典化和國際化趨勢,我國又是后起之秀,筆者認為,我國行政侵權法律制度應在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1.我國已經加入WTO,與WTO的規則體系相適當是我國法律創設和發展的重大課題。WTO的法律文件的一項重要原則是強調司法的最終的充分的救濟。但我國目前的行政侵權賠償額度普遍較低,很難適應上述規則。因此,必須提高行政侵權的賠償標準,實現行政侵權制度的宗旨——公平、正義。

2.學習西方擴大行政侵權的范圍,如將公共設施致害納入到行政侵權責任體系中。此類案件多作為民事賠償,雖然作為民事賠償對當事人較為有利,畢竟我國行政賠償額度較低。但這本應是由公共設施致害作為行政侵權責任的性質決定的,由此體現出我國法制水平存在問題。為達到國際化標準,必須實現法制分工明確,不可犯理論性錯誤。

【參考文獻】:

(1)王世濤,《行政侵權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5,第15頁。

(2)王利明,《行政侵權概念之研究》,載《法學家》2003年第3期。

論文關鍵詞】:行政侵權行政侵權法行政侵權與違法犯罪行為比較

【論文摘要】:由于中國古代社會,民刑不分,諸法合體,統治階級專斷獨行,廣大百姓權利意識薄弱,對于統治階級對自己權利的侵害,往往才忍讓的態度。隨著法制建設的不斷開展,行政侵權在中國得到重視,行政侵權法律制度也在不斷的得到發展和完善。根據中國的重刑傳統,將行政侵權與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比較,應該是最適宜中國人接受的方式,尤其是其中的歸責原則,正是彰顯了行政侵權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