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院制度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3 11:07:00
導語:行政法院制度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法制近代史(自清末至南京國民政府覆滅)上,自清末仿效日本籌設“行政審判院”;至民國初期,北洋政府正式設立了具有近代意義的行政法院——“平政院”,確立了普通訴訟與行政訴訟并行的二元司法體制,以及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后,在五院政府框架下的司法院設“行政法院”,行政審判機構幾經變遷。雖然這幾個機關名稱不同,組織職能略有差異,但從其司法功能來看,皆為近代意義上的行政法院。而目前,我國采行普通法院管轄行政訴訟的體制,然又采大陸法系的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頗有不協調之處。筆者認為,對中國近代行政法院制度之變遷略加研究,可為現實之一定借鑒。
一、清末“行政審判院”的籌設
由于清末司法改革中濃重的仿日因素,清政府在變法之初便采納了日本的二元制司法體制。首先,于1906年將舊有的大理寺改組為大理院,管轄民事、刑事訴訟,并準備設立行政審判院專司行政訴訟。在籌設行政審判院時,產生了新舊理念的沖突。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頒布的《法院編制法》第2條規定:“審判衙門掌審民事、刑事訴訟案件,但關于軍法或行政訴訟等另有法令規定者,不在此限。”依據該法確立的二元司法體制,需另行制定行政審判機關的組織法。清政府為兼顧立憲改革的名義與維護舊官僚的既得利益,決定不將督察院改組為專門的行政審判機關,而同時另行創設行政審判院,并且擬訂了《行政審判院官制草案》。如此,形成了督察院與行政審判院并存的格局。
《行政審判院官制草案》主要是仿照日本1890年頒行的《行政裁判法》制定而成,該法共21條,規定行政審判以一審為限,行政審判院的長官、評事之設置、評事之資格、評事之處務規則,與日本行政裁判法幾乎完全相同,只是該草案對行政訴訟范圍采用了概括式規定,而日本行政裁判法采用的是列舉式規定。至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行政審判院官制草案》未及頒布,行政審判院也尚未成立,清王朝即已宣告滅亡。
二、北洋政府時期的“平政院”
1912年1月,南京國民臨時政府(1912年1月—1912年4月)建立之初,由宋教仁負責起草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草案》。該草案第14條規定:人民得訴訟于司法,求其審判;其對于行政官署違法損害權利之行為,則訴訟于平政院。該草案在審議過程中被參議院否定,但草案中建立平政院的設想,為后來的立法所采納。
北洋政府(1912年3月—1928年6月)成立之后,于1914年3月31日公布了《平政院組織令》,規定了平政院的組織與職權。該組織令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部公布實施的行政審判機關組織法。1914年6月,平政院依照編制令創設于北京豐盛胡同。
北洋政府于1914年5月1日公布的《中華民國約法》,在政權組織方面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變動較大,但仍以根本法確認平政院制度。該法第8條規定:“人民有訴愿于行政官署,及陳述于平政院之權。”1914年5月以后,北洋政府先后頒行《平政院裁決執行條例》、《平政院處務規則》、《訴愿法》、《行政訴訟法》,創建了有關平政院組織與運作的一整套完備的法律制度。
1.平政院的組織。從外部組織關系看,平政院縱向直接隸屬于大總統,橫向與大理院平行。從內部組織結構看,設院長1人;設評事(即行政法官)15人,分設3個行政審判庭,每庭5人;肅政廳設都肅政史1人、肅政史16人。皆由大總統任命,向其負責。
2.平政院的行政審判職權與糾彈權。依據北洋政府《行政訴訟法》第1條的規定,平政院的行政審判權及于官署的各種違法處分,包括違法之命令、決定、行政契約等;對于行政訴訟的受理,兼采直接訴訟主義和訴愿前置主義。行政訴訟的審理,以評事5人組成合議庭,且合議庭中須有一至二人為司法職務出身;案件審理以言詞主義為原則,以書面審理為例外。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非經平政院許可,不得撤訴。肅政廳所屬肅政史獨立行使職務,其職務主要包括:第一,依《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以原告身份提起行政訴訟;第二,依《糾彈法》的規定糾舉違法瀆職官員,但糾彈處理權最終掌握在大總統手中;第三,監督執行平政院的裁判文書。
北洋政府的平政院制度有兩大弊端:一,平政院為一級一審制,除中央平政院外,地方并無行政訴訟機關,平政院一旦作出裁決,即為終審,缺乏上訴救濟途徑;二,平政院易受行政控制,難以確保獨立。平政院所作出的裁決,必須呈請大總統批令有關官署執行,非一經審判終結即自動生效。肅政廳糾舉的任何官員,只有獲得大總統許可,才能啟動彈劾案。
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行政法院”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中央政府五院中的司法院為最高司法機關。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的《國民政府組織法》第33條規定:“司法院為國民政府最高司法機關,掌理司法審判、司法行政、官吏懲戒及行政審判之職權。”明確規定了在司法院中,普通訴訟與行政訴訟并立的二元司法體制。1931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的《訓政時期約法》第22條規定:“人民依法律有提起行政訴訟及訴愿之權。”從人民基本權利的角度,確認了訴愿權和行政訴訟權。及至1931年12月,修正公布的《國民政府組織法》第36條規定:“司法院設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為中國立法史上第一次使用行政法院這一名稱,同時表明行政法院應遵循司法獨立原則,以擺脫行政機關的控制。
1932年11月,南京國民政府頒布《行政法院組織法》和《行政訴訟法》,具體規定行政法院的組織和職權。1933年6月,行政法院正式開始受理行政訴訟。與北洋政府時期的平政院相比,南京國民政府行政法院有以下幾個方面改進:第一,從性質上看,南京國民政府的行政法院屬于司法機關,隸屬于司法院;第二,從機構組織與評事任職資格上看,行政法院僅行使行政審判權,糾彈官員違法案件則由監察院與司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負責。行政法院院長與評事的任職資格要求更高;第三,從受案范圍和審級制度上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行政訴訟法》采納了法國的概括式規定,即凡屬行政處分,不論其關于何種事項,均可提起行政訴訟,并可附帶提起損害賠償之訴。行政法院雖仍實行一審終審制,但兼采德國、奧地利制度,規定當事人可以提起再審之訴;第四,被告行政官署不派訴訟人,或不提出答辯書,經行政法院另定期限,以書面催告,而仍延置不理者,則行政法院得以職權調查事實,徑為判決;第五,關于行政訴訟準用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使該法更為完密。四、簡單的評論
從清末法制改革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設立行政法院成為中國近代行政訴訟體制的一種選擇。原因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中國法制近代以來即有繼受大陸法系法律文化的傾向,而專設行政法院正是大陸法系通行的做法,制度較為成熟,便于法制后起國家學習;第二,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專制歷史,造成官本位的社會意識,行政異化現象嚴重,必須設立專門機關,對公民受到行政機關侵權情況進行救濟;第三,普通法院的法官缺乏行政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設立獨立的行政法院有利于對行政訴訟案件進行公正合理的審判。
另一方面,民國時期平政院和行政法院的實際運作中,受理案件數量寥寥,總體上講是失敗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制度本身。首先,一審終審制的科學性存在很大問題,雖一審制以訴愿前置為前提,但訴愿作為一種行政機關內部的救濟途徑,其公正性遠不如行政訴訟。雖然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增加了再審制度,然而,當事人需要起訴必須經過訴愿、再訴愿程序,手續過為繁瑣;其次,民國時期,平政院與行政法院均僅設置于首都,不便于人民訴訟;再次,就行政判決的執行來看,南京國民政府行政法院判決須呈請司法院,再由司法院轉呈國民政府訓令行政機關執行。此種執行制度手續煩瑣,且最終仍由行政機關執行,必然難以徹底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