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證明標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3 04:37:00
導語:行政訴訟證明標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本文從證明標準的理解,行政訴訟證明標準的特點以及行政訴訟證明標準與刑事訴訟證明標準、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區別,結合有關法律規定、理論和自己在行政審判中的實踐,對行政訴訟證明標準進行了探討,認為行政訴訟證明標準采用清楚而有說服力的標準為一般標準,優勢證明標準和排除合理懷疑證明標準劃分不僅有利于法官的辦案,同時也是符合公正與效率價值的,也會使法官在辦理案件中有章可依,節約了訴訟資源,節省了訴訟成本,也方便了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
[主題詞]證據證明標準行政訴訟
證明標準指證據與事實之間的聯系應當達到何種程度才能認定案件事實,也就是法官認定案件事實的最低證明要求,同時,證明標準的判斷是所有在案證據綜合證明力的判斷,所以它是一項綜合、復雜的工作和過程。雖然我國刑事、民事和行政三部訴訟法均未提到“證明標準”這一詞語,但都有與證明標準問題有關的條文,如《刑事訴訟法》第162條、《民事訴訟法》第153條、《行政訴訟法》第61條,這些條文字面上有些差異,但一般都將其概括為: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有的學者據此認為,我國三大訴訟中的證明標準是同一的,并且追求的都是客觀真實。筆者不完全同意這種觀點。因為司法上的客觀真實實際上是一種通過證據對過去發生的事件即“真正”的客觀真實的重現,案件事實的查明過程就是一個法官綜合分析、運用當事人提供的各種證據,以期最大限度的重現“真正”的客觀事實,以保證公正裁判的過程,因此,筆者同意“證明標準追求的都是客觀真實”這一說法。但,我們必須看到,由于三大訴訟對敗訴方(在刑事訴訟中主要針對性的是被告人)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的嚴厲程度不同,三大訴訟的證明標準不可能也不應該是同一的;而且認定事實都不可能全部達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充分”,這種同一的訴訟證明標準也不利于案件的審理和裁判。作為我國三大訴訟之一的行政訴訟在案件的當事人、審查的范圍等方面與刑事訴訟、民事訴訟有著很大的不同,其證明標準也就理應有著自己的特色。
一、行政訴訟證明標準概述
證明標準是證據法中的基本問題,又稱證明要求、證明任務、證明度、法定的證明程度,指證明主體為了實現其證明目的,在證據的質和量上應達到的程度,是對證明對象的范圍和證明所達到的程度的界定。行政訴訟證明標準,是指在行政案件中依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履行舉證責任、證明案件事實所應達到的程度,是人民法院查明行政案件事實,特別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符合客觀真實的標準,具體包括行政訴訟證據所應達到的質和量兩方面的要求。
(一)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理解,行政訴訟證明標準首先是行政訴訟當事人履行舉證責任、證明其訴訟主張成立的標準,它與行政訴訟主體、舉證責任、訴訟主張和訴訟后果緊密聯系。
(二)從審判人員角度來理解,行政訴訟證明標準是法官對行政訴訟當事人證明的案件事實形成確信的標準。當事人是否切實履行了其舉證責任,最終的衡量標準是法官是否被說服,是否形成了內心確信。
(三)行政訴訟證明標準是法官在審理行政訴訟中,主觀理念正確認識客觀事實的必然要求。
二、行政訴訟證明標準與刑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之間的區別
行政訴訟證明標準與刑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相比,具有聯系又有區別,其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證明對象不同。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睆倪@一條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行政訴訟整體對象是具體行政行為,而不是行政相對人的行為;刑事訴訟整體證明對象是刑事案件事實;民事訴訟整體證明對象是民事爭議。
(二)證明范圍不同。行政訴訟的證明對象是具體行政行為具體行政行為是否證據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法規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法定程序等;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是刑事被告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以及罪輕、罪重等刑事案件事實;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是當事人雙方是否存在民事權益爭議或者一方的行為是否侵犯另一方合法權益,以及各方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的事實。
(三)證明程度不同。行政訴訟的客體是具體行政行為,它對行政相對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影響是復雜的,甚至直接涉及行政相對人的人身權。相比較之下,行政訴訟對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影響的嚴重程度要高于民事訴訟,低于刑事訴訟。因此,行政訴訟的證明標準沒有必要象刑事訴訟那樣嚴格,也不能象民事訴訟那樣低,應當處于中間地帶。但是,具體行政行為的多樣性決定了行政訴訟對象的多樣性,因此,行政訴訟不能采用單一的證明標準。
(四)證明對象的不同決定了證明方式不同。行政訴訟中要求行政主體在行政程序對行政相對人行為事實的審查,只要主要證據具備且能夠證明法律要求的行為事實即可,而不必弄清行政相對人行為的所有事實細節。對行政相對人行為的詳細審查,有些應當是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的事情,有些是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也沒必要查清的事情。
三、行政訴訟證明標準的特點
與民事訴訟證明標準、刑事訴訟證明標準相比,行政訴訟證明標準具有以下特點:
(一)行政訴訟證明標準具有靈活性
行政訴訟證明標準與行政案件的具體性質和嚴重程度成比例關系,因說服責任和推進責任而異。案件越重大復雜,證明標準應當越高;說服責任的證明標準要高于推進責任的證明標準。
行政訴訟證明標準的靈活性表明,證明標準應當因行政案件的實體、程序和舉證責任的不同而不同,問題越嚴重和復雜,就越要細心審查,在對案件真實情況形成確信之前所需要的有證明力的證據就越多。我國法律將行政案件的證明標準一律確定為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既不符合行政執法的實際需要,也不符合法規,應當改變。
(二)行政訴訟證明標準具有中間性
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是對等的,一般采用優勢證明標準;而刑事訴訟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的不等程度最高,一般采用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行政訴訟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等程度介于兩者之間,行政訴訟證明標準居于中間地帶,這就是行政訴訟證明標準的中間性。(這點在行政訴訟證明標準的特點中已經有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三)行政訴訟證明標準具有審查性
有關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明標準,既是被告履行說服責任的證明標準,也是人民法院審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或合理性的證明標準。同一證明標準,對被告來說是證明標準,對人民法院來說主要是審查的標準,這是行政訴訟證明標準區別于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的一個特點,是由行政訴訟本身的司法審查性決定的。
四、行政訴訟證明標準探討
基于上述行政訴訟證明標準的特點,以及其與刑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不同,行政訴訟的證明標準應當以清楚而有說服力的證明標準為主,合理性懷疑和優勢證明標準為特例的多元化的證明標準。
(一)清楚而有說服力的證明標準——一般的標準
清楚而有說服力的證明標準是指在行政訴訟中,法庭按照當
事人雙方提供的證據情況,對證據進行綜合判斷,以證明效力具有明顯優勢的一方當事人提供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由于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在權利義務上的不對等性,這也是絕大多數行政案件采用這種高于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一方面。對此,我們認為清楚而有說服力的證明標準確定為適用下列案件的證明標準:
1、行政機關適用簡易程序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簡易程序是行政機關當場作出處理的程序。一方面,簡易程序的手續簡便,速度快,行政執法人員在案件發生的當時即作出處理決定,要求行政執法人員在短時間內做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定充分,不切合實際;另一方面,適用簡易程序的行政案件情節簡單、爭議不大,沒有必要提出如此嚴格的證明要求。占優勢的蓋然性標準與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和程序本身相適應。
2、涉及預測性事實的行政案件。在預測性事實最終實現之前,行政機關無法排除其它合理的可能性,唯一能夠做到的是認定的可能性比其它的可能性大。占優勢的蓋然性標準符合預測性事實的這個特征。
3、行政機關臨時保全措施案件。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如果發現了違法嫌疑人,或者可能涉及本案處理的財產,有權依法采取臨時性的限制措施,如扣留、扣押、查封等。這些措施具有臨時性和保全性,有利于防止證據滅失,防止違法行為的繼續發生。由于案件情況復雜,最終處理結果難以確定,要求行政機關在采取保全措施時就做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要求是行政機關在要取保全措施之前,必須調查收集一定的證據證明有這種必要性,即采取保全措施比不采取保全措施的必要性大。
(二)優勢證明標準——接近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中間標準
所謂優勢證明標準是指在行政訴訟中,法庭按照證明效力占優勢的一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明標準。此種證明標準一般適用于涉及財產權或者人身權的行政裁決案件和行政賠償案件。
行政裁決是指行政主體以中間人的身份裁決兩造之間發生的民事糾紛的行政行為。因為行政裁決的客體是民事糾紛而非行政爭議,所以在民事訴訟中采用的優勢證明標準在行政裁決案件中具有充分的可行性。這里的“優勢”是指一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較另一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更有說服力和證明力。這里的“優勢”并不是指證據本身的分量而是證據分量的差額,但是行政訴訟審查的是行政裁決這種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這時的民事糾紛已非單純地進入民事訴訟的民事糾紛,而是經過了公權力作用的民事糾紛,所以其證明標準比同等情況下進入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更高一些。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行政訴訟中,證明方一般是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與民事糾紛雙方當事人;而在民事訴訟中卻是民事糾紛的雙方當事人。這也是導致證明標準高低的重要原因。
行政賠償案件的爭議是雙方對賠償數額的爭議,它的性質基本和民事案件相同,并且行政相對人對賠償請求等同于相應的民事權利,行政相對人有權利對賠償請求放棄、變更等處分權,因此對行政賠償案件也應當適用又是證明標準。
(三)排除合理懷疑標準——接近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行政訴訟證明標準
排除合理懷疑標準是刑事訴訟中適用的證明標準。這里的“懷疑”是一種兩可或多可的意識狀態,具有正常理智的人、一般的人在選擇其中一種時不能排除其他種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昂侠怼笔侵笐岩尚栌欣碛啥羌兇獬鲇谙胂窕蚧孟搿T谛姓V訟中適用排除合理懷疑標準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行為本身是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的行政手段,既包括具有一般行政行為特點的行政處理行為,也包括接近于民事行為的雙方合意行為,甚至還包括一些比刑事制裁更為嚴厲的行政行為,例如勞動教養作為公安機關的行政職能,最多可以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達三年之久,比刑罰中的罰金、管制、拘役都更為嚴厲。所以在行政訴訟中除了適用明顯優勢證明標準這一一般標準外,還應當適用排除合理懷疑標準。
在適用排除合理懷疑標準時有一個限制性的條件,即必須是對行政相對人人身或者財產權益有重大影響。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是訴訟證明的嚴格標準,有利于推進依法行政原則。第一,必須對行政相對人的人身或者財產權益有影響。事實上,人身權和財產權是目前我國公民權利中最需要有力保障的權利,也是目前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影響最大、最重要的方面。第二,行政案件必須對行政相對人人身或者財產權益有重大影響,這是其深度條件。正因為行政行為對行政相對人的人身和財產權益有“重大影響”,這種重大影響的權益接近于刑事訴訟法保護的公民的權益,所以獲得了如同公民在刑事訴訟中的保護。排除合理性懷疑可具體適用于下列四種行政案件:
1、限制人身自由權的案件。人身自由作為人的基本權利受到侵害蝕十分嚴重的,它基本等同于刑事案件。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案件包括行政拘留案件和勞動教養案件。
2、適用聽證程序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行政處罰程序分為簡易程序、一般程序和聽證程序。聽證程序適用于吊銷營業執照、責令停產停業和處以較大數額罰款的案件。
3、人民法院作出變更判決和履行判決的案件。在履行判決和變更判決中,人民法院以自己的判斷取代行政機關的判斷,應當保證自己的判斷比行政機關的判斷更正確,對其認定案件事實的要求應當比行政機關高。
4、行政機關適用一般程序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一般程序雖然比聽證程序簡便,但是比簡易程序復雜得多。排除合理懷疑的標準與一般程序的復雜性基本相適應
行政訴訟證明標準采用清楚而有說服力的標準為一般標準,優勢證明標準和排除合理懷疑證明標準為補充的劃分不僅有利于法官的辦案,同時也是符合公正與效率價值的,再者行政訴訟證明標準的確立也會使法官在辦理案件中有章可依,節約了訴訟資源,節省了訴訟成本,也方便了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
參考文獻:
1、《證據學》(第二版)樊崇義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證據法學》(新編),劉金友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理解與適用》,孔祥俊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4、《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的釋義與適用》,李國光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
5、《行政法學》,羅豪才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6、《訴訟證明原理》,吳宏耀、魏曉娜著,法律出版社。
7、卞建林主編:《證據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 上一篇:市建委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報告
- 下一篇:行政主體理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