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行為救濟不公正性論文

時間:2022-08-09 05:31:00

導語:行政行為救濟不公正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行為救濟不公正性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從企業登記行為的救濟談起

某公司由甲乙丙三個股東共同設立,設立之初,股東之間合作良好。經營一段時間以后,股東之間出現矛盾,甲乙兩股東在丙不知情的情況下,偽造有全體股東簽字的股東會決議,并據此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股東、法定代表人等事項的變更登記。由于提交的文件齊備、內容符合法律規定,而偽造簽字行為未被覺察,登記機關核準了該變更登記申請。經過一段時間以后,丙發現了上述情況,于是就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登記機關作出的變更登記。對此,登記機關提出了對當事人偽造申請文件的行為不知情,不應承擔訴訟義務和相關法律責任的答辯。但是,法院仍以客觀上存在當事人偽造申請文件的事實為由,判令撤銷登記機關作出的變更登記,并由登記機關承擔訴訟費用。面對被告的事實和被判敗訴的判決,登記機關無不感到很大的委屈——對偽造簽字的行為,即使是偵查機關也只有專門的司法鑒定人員才能識別,怎能要求一般行政機關的一般工作人員都必須識別出呢,而且,該偽造簽字行為明明是申請人的行為,不追究申請人的責任,卻要行政機關代人受過,承擔投訴義務及敗訴責任,這顯然有失公正,難以讓人信服。

上述情況不只是在企業登記中存在,在其他行政許可執法中也同樣存在。它反映了當前依申請行政行為救濟中存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定范圍內的公正性缺失問題。其主要表現是,對因申請本身的違法和不當而致行政行為違法和不當的,司法機關在裁決時,沒有追究或沒有完全追究行政行為申請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也沒有給行政機關特別是善意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以應有的維護。

二、問題的根源——理論與制度上的雙重缺陷

(一)理論上的缺陷——尚未確立善意行政主體的概念

善意,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是指法律活動的當事人對有關情況不知道和不應當知道的主觀心理狀況。這里,“不知道”是指事實上不知道,“不應當知道”是指客觀上不具有應當知道的條件和明顯可能。它很早以前就為民法所采用,建立了善意第三人和善意取得等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制度由于“善意”體現了各部門法共同的,同時也是最高的價值追求——公正,因為它在行政法中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基礎,其相應的表現形式則為善意行政主體。所謂善意行政主體,是指對有關情況不知道和不應當知道的行政機關。然而,迄今為止,在我國行政法理論中還沒有確立這一概念立法也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國家賠償法》第五條關于因公民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規定,是現行行政法律中僅有的一條體現善意概念和思想的規定)。相應地,司法實踐中出現不能給行政機關特別是善意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以應有的維護,就不足為奇了。

(二)制度上的缺陷——沒有體現依申請行政行為的特點

依申請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必須有相對人的申請,才能實施的行政行為,如企業開業登記、變更登記行為。它是行政法理論對行政行為的一種分類類型,與依職權行政行為相對稱。所謂依職權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依據法律賦予的職權,無需相對人的申請即可實施的行政行為,如征稅和對違法行為的處罰。顯然,是否以相對人的申請為基礎和前提,就成了依申請行政行為和依職權行政行為的顯著區別。以相對人的申請為基礎和前提即為依申請行政行為的主要特點。這一特點在現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正因為依申請行政行為必須以相對人的申請為基礎和前提,相對人申請中的違法與不當就常常成為依申請行政行為違法與不當的內在原因。

(2)正因為依申請行政行為必須以相對人的申請為基礎和前提,如果相對人的申請侵犯了第三人的權益,行政行為有時就難免侵犯第三人的權益,相應地,對依申請行政行為不服的人有時并不是申請人,而是有關的第三人。

以上是依申請行政行為的本質特征,在設計行政行為救濟制度時理應予以充分考慮。然而,在現行行政救濟法律中卻很難找到體現該特征和要求的規定。有關法律只是原則性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或者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后提起行政訴訟。可見,依申請行政行為的特點并沒有在現行法律制度中得到應有的體現。相應地,在依申請行政行為的訴訟實踐中,出現不追究和不完全追究申請人的法律責任的情況,就不足為怪了。

三、問題的解決——主要思路與具體建議

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簡而言之,即是:首先,必須在行政法理論上確立善意行政主體這一概念。因為,理論是實踐的指導,只有在理論上確立了這一概念,才能在實踐中建立和貫徹相應的法律制度。其次,在理論上確立了善意行政主體這一概念的基礎上,還必須秉承善意主體的權益應受保護,不應對他人惡意行為負責的法律思想,并根據依申請行政行為的特點,對我國現行行政救濟制度和司法實踐作必要的調整、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具體建議:

首先,對申請人之外的其他人,以申請本身存在瑕疵為依據,不服依申請行政行為的,法律應當規定,讓其先向原行政機關反映,由該機關先行處理,之后,對該機關的處理或拒絕處理行為不服的,可依現行規定和做法,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這樣,不僅可以避免讓善意行政機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代之受過,承擔不應當承擔的訴訟義務,而且可以使有關問題得到直接和及時的處理。

其次,對申請人之外的其他人,以申請本身侵犯了其民事權利為理由(如開篇案例中甲、乙偽造丙的簽字及股東會決議,侵犯丙股東權的行為),不服依申請行政行為的,法律應當規定,讓其以申請人為被告,通過民事訴訟的途徑加以解決(對此,法院可以判令申請人停止侵權行為,要求申請人向行政機關提出撤回先前的申請).這樣,不僅可以避免讓善意行政機關承擔不應承擔的訴訟義務,使有關爭議得到更加順暢、合理的解決,而且可以節省國家財力(與民事訴訟由當事人承擔全部訴訟費用相比,行政訴訟由當事人承擔訴訟費用只具有象征性)。

最后,在法律未作上述規定之前,對申請人之外的其他人,以申請本身存在瑕疵為依據,不服依申請行政行為的,受案法院也應當依照現行法律有關訴訟第三人的規定,將申請人列為必須參加訴訟的第三人,讓申請人承擔繳納訴訟費的敗訴責任,以體現司法對公正這一最高價值堅定不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