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許可法之廉政文化論文

時間:2022-08-13 04:56:00

導語:行政許可法之廉政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許可法之廉政文化論文

行政許可法的頒布實施是我國民主法制建設中的一件大事。該法不僅在立法指導思想和技術上大膽借鑒了人類廉政文化優秀成果,在許多方面還豐富和發展了廉政文化。

慎權省權

行政許可自古有之。我國封建社會重農抑商,國家壟斷鹽鐵的生產和經營,未經政府許可不得經營。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歷幾次大的經濟危機后,對經濟事務干預的行政許可事項日漸增多,如公司兼并、壟斷等。我國的行政許可制度始于建國初期,濫觴于改革開放以后。受全能政府、管制政府觀念和部門利益的支配,行政許可權漸漸演變為政府、部門所有,以許可代替管理,以收費、罰款代替管理,行政許可事項幾乎無處不在。一些地方、部門和腐敗官員甚至把行政許可作為謀取私利的手段。長期管制型政府的工作思維和模式,導致一些政府工作人員滋生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衙門作風,從而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行政許可法總結我國實施行政許可的經驗教訓,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吸收各國治理國家的先進理念,在行政許可法中貫徹慎權省權理念。

行政許可法規定,設立行政許可僅限于六個方面: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宏觀調控、環境保護以及直接關系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有限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公共資源配置及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的市場準入等事項;提供公眾服務并且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職業、行業,需要確定具備特殊信譽、條件或特殊技能等資格、資質的;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設備、設施、器材,需要按照技術標準、規范通過檢驗、檢疫等方式審定的;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需要確定主體資格的事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其他事項。

行政許可法還明確規定,具有下列四種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設立行政許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行政機關采用事后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事項。

為避免行政許可設立“只生不死”現象,行政許可法第20條規定,行政許可的設定機關應當定期對其設定的行政許可進行評價,認為通過社會組織和市場手段能夠解決的,應當及時予以修正或廢止。第21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行政法規設定的有關經濟事務的行政許可,根據本地情況認為通過社會組織和市場手段能夠解決的,報國務院批準后,可以在本行政區內停止實施。

行政許可法第26條規定,行政許可需要在行政機關內部設立多個機構辦理的,應當確定一個機構統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統一送達行政許可決定。行政許可依法由地方人民政府兩個以上部門分別實施的,本級人民政府可以確定一個部門受理申請并轉告有關部門分別提出意見后統一辦理,或者聯合、集中辦理。

職權法定

現代行政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政府權力由法而定,無法即無權。與傳統的積極管理、權力擴張理論相比,這一原則更強調職權的法定性和本位性。沒有法律的授權,即使存在權力真空,行政部門也不能自行擴張、設定權力。

根據行政許可法的規定: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當依照法定的權限、范圍、條件和程序。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特殊情況下,國務院及省級人民政府可以設立臨時性行政許可,但事后必須及時提請權力機關制定法律、地方性法規或由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確認。設定行政許可,應當同時規定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條件、程序、期限。行政許可由具有行政許可權的行政機關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在法定授權范圍內,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許可。行政機關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委托機關應當將受委托行政機關和委托實施行政許可內容予以公告。

職權法定理論是對擅自設立行政許可項目、主張權力做法的否定,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品質。行政許可法關于行政許可職權法定的規定,嚴格限制了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掌握行政許可權力機關及工作人員利用權力“尋組”的機會。

責權統一

在長期以來的行政管理實踐中,權力與責任脫鉤,有權無責現象較為普遍;權力與利益掛鉤,一些行政管理帶有明顯的趨利性?,F代法制社會強調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權力運用的基本法則是“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

行政機關行使權力,同時也要履行職責。有多大的權力,就承擔多大責任,沒有無權力的責任,也沒有無責任的權力。與利益脫鉤,與責任掛鉤,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

按照權責一致原則,行政許可法對行政機關違法設定、實施行政許可以及實施行政許可后不履行監督職責規定了嚴格的責任。具體包括兩個方面: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行為的監督。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監督制度。委托他人實施行政許可的,委托行政機關對受委托機關的行為負責監督,并對該行為的后果承擔法律責任。上級機關應當加強對下級機關的監督檢查,及時糾正違法行為。行政許可法第27條規定: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不得向申請人提出購買指定商品、接受有償服務等不正當要求。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辦理行政許可,不得索取或者收受申請人的財物,不得謀取其他利益;行政機關對行政許可相對人的監督。行政許可法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的活動實施有效監督。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監督制度,通過核查反映被許可人從事行政許可事項活動情況的有關材料,履行監督責任。行政機關可以對被許可人生產經營的產品依法進行抽樣檢查、檢驗、檢測,對其生產經營場所依法進行實地檢查。行政機關實施監督檢查。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監督職責或者監督不力,造成嚴重后果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人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行政許可法建立的權責一致原則,對于強化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防止權力濫用必將發揮積極而又深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