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賠償精神損害論文
時間:2022-08-21 10:26:00
導語:行政賠償精神損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世界各國的國家賠償制度全面深入地發(fā)展,有關行政賠償范圍已日益具體,細化。我國國家賠償法仍將行政賠償事項范圍限于侵犯人身權和財產權的違法行政行為上,范圍比較狹窄。精神損害尚未納入賠償范圍,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為此,筆者認為應順應國際發(fā)展潮流,對精神損害予以國家賠償,逐步拓寬行政賠償范圍。
精神損害是指不法侵害他人的名譽、姓名、肖像、榮譽、身體、健康、生命,名稱等人身權利給受害人的人格、精神、尊嚴,信譽、品格等造成的非財產上的損害。對于該種損害,早在羅馬法中,就規(guī)定了賠償制度,即人身傷害的慰撫金賠償制度。真正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出現在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其完備的制度形態(tài)以《德國民法典》的頒布為標志。《德國民法典》,《法國民法典》、《日本民法典》都規(guī)定了“財產以外之損害”即精神損害的賠償制度。人存在于社會之中,必然存在物質利益與人身的非物質利益,并且這兩種利益構成密切的關系。在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權利的價值,重視個人感情和感受對于人存在的價值,重視精神創(chuàng)傷精神痛苦對人格利益的損害。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確立人身傷害的精神賠償制度是順應歷史的發(fā)展。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我國《國家賠償法》只是規(guī)定在特定損害造成名譽權,榮譽權損害時,由賠償義務機關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只是一種承擔精神損害的責任形式,而不是一種對于精神損害的賠償方式。也就是說,《國家賠償法》規(guī)定對精神損害只是予以補救,而不是賠償損失。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國家賠償法基本上將非物質性的精神損害排除在國家賠償的范圍之外。
將精神損害納入行政賠償范圍首先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與必然趨勢。隨著生產趨于高度社會化,社會生活已變得日益復雜起來,傳統的國家管理方式已無法適應社會發(fā)展要求,國家對社會的事后監(jiān)控逐漸轉向越來越多地進行事前和事中的監(jiān)控;行政管理機關的數量也劇增,政府積極干預社會經濟生活成為現代社會運營機制的重要因素。由于行政權力的極大隨意性,因此政府的干預極易濫用權力,侵害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并造成損害。法治首先要求建立對行政權力的嚴格控制制度。建立完善的國家賠償制度就是監(jiān)督,控制行政權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所以,將精神損害納入行政賠償范圍,不但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更是促使行政機關更好地行使職權的需要。
其次,精神損害納入行政賠償范圍是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實行民主與法治,是現代國家共同的旗幟。依法治國要求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必須實現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必須平等地遵守憲法和法律,違法者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行政機關作為執(zhí)行機關,在執(zhí)行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過程中,違法實施行政行為,侵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的,國家應承擔賠償責任,這是實現法治必須支付的“成本”。國家賠償法只賠償人身權中的物質性利益,不予賠償精神性損害的規(guī)定,不利于對相對人權益的保護。任何程度的人身傷害都會不同程度地造成受害人的精神損害,這種精神損害除了肉體傷害本身以外,還會導致肉體病痛與不便,能力及社會評價降低、喪失或降低對于生活樂趣的享受,以及心理上對上述不良狀態(tài)所產生的消極否定情感即精神痛苦,因此判決侵權人對受害人予以精神損害賠償,往往比非財產性責任方式更為有利。國家對于受害者的精神予以賠償,其意義并不在于賠償金本身,而在于對受害人價值和人格的尊重,體現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與作為相對人的公民之間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再次,精神損害納入行政賠償范圍是維護法律規(guī)范一致性的需要。在民事領域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已被正式確立起來。而在行政賠償中,精神損害賠償還未將其正式納入法律規(guī)范體系。按照法的一般原理,我國的法律體系由多個法律部門共同組成。民事法律中已經確立了對于精神損害的賠償規(guī)定,在國家賠償法律制度中,也應當確立對受害人精神損害的賠償制度,使國家法律的規(guī)定具有一致性,從而維護國家法律內容的統一與完整。況且,《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實施,已為精神損害賠償納入行政賠償范圍奠定了司法實踐的基礎,只是侵權人是行政機關而已。所以,從這一層面上說,行政賠償也應將精神損害納入其中。
最后,國家對于精神損害予以賠償,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國家賠償制度的通例。在行政賠償制度發(fā)達的法國,賠償范圍正在日益擴大,現在已經從物質損害賠償發(fā)展到精神損害賠償。1996年11月24日法國最高行政法院在工程部長訴勒都斯蘭德案件的判決中認為:盡管缺乏物質損害,兒子的死亡給父親造成的痛苦是可以作為給父親賠償的充分理由的,從而在國家賠償中承認了精神損害賠償。
綜上,精神損害雖然無形,但確實存在,對精神損害予以賠償是“借物質之手段達精神之目的”,使受害人感到慰藉并在其他方面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而逐漸遺忘其痛苦,從而平復受害人的精神創(chuàng)傷,這是對受害人的尊重。而且精神損害程度也并非完全不能確定。精神損害本身往往不會單獨存在,在多數情況下都會再導致受害人物質上或身體上的損害,再加上司法實踐中有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及國外的先進經驗。因此,筆者認為精神損害納入行政賠償范圍是必然趨勢。鑒于我國國情。至少應將達到相當嚴重程度的精神損害納入國家賠償之列,給予概括性的,適當的物質賠償。
- 上一篇:國家行為判斷標準論文
- 下一篇: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