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許可法立法意義論文
時間:2022-09-08 03:07:00
導語:行政許可法立法意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就開始了建設法治政府的進程,《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等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拉開了這一進程的序幕。2003年8月27日,討論了7年之久的《行政許可法》終于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該法制定的時間之長,討論次數之多,改動幅度之大,參與面之廣,在我國近年來的行政法立法中是罕見的,因而引起了國內外的特別關注。此法的頒布也對我國建立法治政府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于老百姓而言,《行政許可法》的頒布和實施將有以下意義:
(一)各部門將無權設“門檻”,百姓辦事更方便
審批“門檻”誰有權設定?過去上至國務院、國務院各部門,下至鄉政府、甚至其派出機構都可設檻,審批太濫,令出多門。
行政許可法實施后,行政許可的設置權只有三個層次的國家機關可以行使:一、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二、國務院;三、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而且必須移居法定的權限,其他任何部門將不再有行政許可的設置權。
審批權相對集中,實行“一個窗口”對外,統一辦理、聯合辦理、集中辦理制度;行政機關會盡量提供行政許可申請書格式文本,并允許申請人通過信函、傳真等方式提出申請;申請材料存在可以當場更正的錯誤的,允許申請人當場更正;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應當當場或者在五日內一次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
(二)審批收費少了,百姓負擔將會減輕
行政許可過濫,經濟利益的驅使也是一大主因。亂收費、“搭車收費”,越權設定收費項目的現象屢見不鮮。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減輕申請人負擔,行政許可法確立了審批“不收費原則”: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和對行政許可事項進行監督檢查,不得收取任何費用;行政機關提供行政許可申請書格式文本也不能收費;需要收費的,僅限于有限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公共資源配置以及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的市場準入等賦予特定權利的行政許可事項,并且須有法律法規的明確規定。收取的費用,也必須全部上繳國庫。
(三)不搞“暗箱操作”,百姓說話機會多
“暗箱操作”問題,也曾是行政許可過程中的一大弊病,針對這些弊病,行政許可法開出“良方”:(1)信息公示。行政機關要把行政許可的事項、依據、條件、數量、程序、期限,申請人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錄,以及申請書格式文本等在辦公場所公示。(2)行政機關作出的準予行政許可決定,應當予以公開,公眾有權查閱。(3)對于實施行政許可依法應當聽證的事項,行政機關必須舉行聽證。(4)對于有數量限制的行政許可,尤其是資源開發的許可,原則上要進行公開拍賣。
如擬設定的行政許可,相關單位應當采取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聽取意見,并向立法機關進行相關說明,實施機關就行政許可的設定和實施提出意見和建議等。
對于政府來說,《行政許可法》的制定對于建設法治政府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限制了部門和地方的許可設定權力,有助于消除法制和市場的部門分割與地方封鎖,建設法制統一政府
法治政府必須是法制統一的政府。這次《行政許可法》取消了中央政府部門的許可設定權,對于地方政府的許可設定權亦加以嚴格的限制,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只能因行政管理急需設定不超過一年期限的臨時性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法》的這種規定,無疑有助于消除法制和市場的部門分割與地方封鎖,建設法制統一政府。
(二)限制了政府規制的范圍,有助于政府的職能轉換和轉移,建設“有限政府”
法治政府的第一要義是保障人民的自由,而要保障人民的自由,就必須限制政府的權力,限制政府規制的范圍,建設“有限政府”。過去,我們政府的重要失誤之一就是管事太多,大事小事都要經政府審批、許可。政府這樣做嚴重限制了市場主體和公民個人的自由,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公民個人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法律通過限制行政許可事項的范圍,一方面取消了政府過去實施的大量的不必要的規制,還市場主體和公民個人以自由;另一方面將某些必要的規制轉移給行業組織和中介機構實施。只保留少量的,必須由政府實施的,真正屬于“公共物品”范疇的行政許可由政府實施,從而促使政府職能轉換和轉移,促使政府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化。
(三)確立了許可實施的公開、公正、公平原則,有利于防止腐敗和濫用權力,建設公正、廉潔、誠信政府
過去,我國在行政許可領域,特別是在批地、批項目及市場準入方面,正是由于缺乏一套機制,導致了許多腐敗和權錢交易的大案要案。針對這種情況,《行政許可法》確立了許可實施的公開原則和一套相應的制約機制:首先,法律要求行政許可的事項、條件,程序必須公開,不允許暗箱操作;其次,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根據其性質,有的必須經過公開招標、拍賣,有的必須經過統一考試,有的必須事先依技術標準和技術規范進行檢驗、檢測、檢疫,凡未經過這些法定公開程序的,所實施的行政許可行為將被有權機關撤銷或確認無效;此外,行政許可涉及申請人或利害關系人重大利益的,應相對人申請,行政機關要為之舉行聽證;最后,行政許可的結果應當公開,接受相對人和社會公眾的普遍監督。
法治政府必然要求公正,公平、誠信和信賴保護。過去,許多行政相對人對政府行政許可行為不滿,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許可程序不公,導致不平等對待,導致政府失信。因此,這次《行政許可法》把規范許可程序作為立法的重要目標,確立了一系列保障公正、公平、誠信和信賴保護的規則和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有:(1)該法將公平、公正確定為行政許可的基本原則;(2)對于有數量限制的行政許可,一律要求行政機關根據受理申請的先后順序予以許可,或者通過招標、拍賣,統一考試等公平競爭的方式確定被許可人;(3)行政機關審查行政許可申請,發現許可事項直接關系第三人重大利益的,應當告知第三人,申請人、利害關系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應當充分聽取申請人、利害關系人的意見;(4)行政相對人依法取得行政許可后,為了公共利益需要,行政機關雖可依法變更或者終止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但對由此給行政相對人造成的財產損失應依法給予補償。
(四)規定了許多簡便、快捷和方便申請人的許可方式和制度。有利于消除政府機關之間相互推諉、扯皮和由此導致的效率低下,建設便民、高效政府
過去我們的一些政府機關在實施行政許可行為時,由于觀念、體制和具體工作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不是盡可能為相對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而是攝制種種煩瑣的程序、手續,致使相對人為獲得一個許可往往要跑幾個甚至幾十個政府部門,花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針對這種情況,這次《行政許可法》將便民、高效規定為行政許可行為的基本原則,并為此確立了一系列相應規則和制度。總之,《行政許可法》的制定是我國行政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它必將推進我國行政許可行為的法制化、規范化,推進我國建設法治社會的整個進程。
- 上一篇:行政壟斷中反壟斷法研究論文
- 下一篇:市場經濟行政法效率職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