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和權利的沖突和平衡探研論文

時間:2022-09-27 07:06:00

導語:權力和權利的沖突和平衡探研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權力和權利的沖突和平衡探研論文

隨著高等教育法治化進程的日漸推進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高校在對學生的管理過程中因處分權適用而引發的爭議日漸增多,越來越多的學生因不服高校的處分而把母校告上法庭。高校學生處分權和學生權利之間發生激烈沖突,為平衡這兩種的沖突,我們首先必須在明確兩者性質的基礎上,理清這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唯其如此,才能找出解決兩者沖突的平衡機制。

一、高校學生處分權的性質

所謂高校對學生的處分是指高校在法律法規授權下,依據法定是由和法定程序對違反高等教育行政法規(包括各校制定的校紀校規)的學生追究責任的一種執法行為,實踐中表現為對學生相應權利的限制和剝奪。[1

高校作為法人的一種,擁有辦學自主權和對學生的管理權,而高校對學生的處分權是高校學生管理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學生處分權在法律上的性質,目前學界大體上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高校學生處分權是大學的自主權。“高等學校處分權”是國家授予學校的一項權利,是學校依據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做出影響學生權益的權利。另一種認為高校學生處分是一種行政處罰或行政制裁。“學生處分,又稱學校紀律處分,是指學校依據教育法律或其內部管理制度對違反學校紀律的學生的一種行政制裁”。[2要分析高校學生處分權的性質應從其來源和實際價值二方面來認定。首先,從來源看,高校對學生的處分權來自于法律、法規的授權。《教育法》第28條規定,學校享有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的處分。《高等教育法》第41條進一步明確高等學校的校長有權對學生進行學籍管理并實施獎勵或者處分。因此,高校對學生的處分權是一種來自于法律、法規的授權行政行為。其次,從其實際價值來看,高校處分權的實施是通過限制一部分違紀學生的權利來實現良好教學秩序的建立的目標,從而保障大部分學生的受教育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學生處分權是為實現學生受教育權利而讓渡給高校對其實施管理的的一種行政性權力

二、高校學生處分權和學生權利沖突的法理分析

人類的需求是一切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人類的個體需求,產生個別的社會現象,人類共同的需求,則導致整體的社會現象。人類個體對自身追求利益和自由選擇利益的需求導致了權利的產生;而人類對自身追求利益和自由選擇利益的環境平安和秩序的需求則使得人們集體讓渡出他們自身權利的一部分匯聚成一種公權強制力,從而導致了權力的出現。權力產生之后,一旦個體發生權利濫行或無制約任性行為時,權力即會否定個體利益的追求從而限制個體權利。權力只保護被所有社會個體共同利益相容的個體利益追求行為。權力的這一特性,是和每個社會個體讓渡自身部分權利形成權力的初衷不完全一致的。[3另一方面,權力形成后客觀上存在易腐性、擴張性以及對權利的侵犯性。正是由于權力和權利在產生及行使機制上具有不同特征使二者之間極易形成沖突。[4高校學生處分權作為一種法律、行政法規授予的行政性權力,其設定的根本目的在于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實現個體學生的受教育權。良好的教學秩序是實現學生受教育權和學校辦學目標的前提。受教育權的實現除受個體天資或身體條件的限制外,還要受社會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和個人家庭經濟狀況的制約。受教育權的公共性質,突出地表現在公民間權利實現的相互制約,也就是說任何人受教育權的實現都不能以犧牲他人的受教育權為代價。所以,為保護教學秩序而設定的高校學生處分權勢必和學生個體權利發生沖突。加之,法律通常無法對權力內容范圍及其操作過程細化至涇謂分明。我國教育法規非凡是高等教育法規不完善,配套立法嚴重滯后。以《高等教育法》為例,條例中留有授權性的規定,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依法”等等。但在實施中,這些“國家有關規定”,行為所依之“法”的制定并沒有及時跟上,導致實踐中行為主體因沒有統一明確、具體的實體性和程序性規范而各行其是。而且現有規范漏洞較多,用語不夠嚴謹。對已有的法律、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的清理和修訂不及時,明顯的法律缺陷和漏洞得不到及時彌補。此外,教育法律法規多數屬于宣言性立法,較多為原則性規范,沒有多少程序性規范,致使法律規定難以收到實效。立法的缺陷以及高校行政的泛化,影響法律法規的執行,使本來具有易腐性、擴張性及對權利的侵犯性的高校學生處分權缺乏嚴格的約束。

三、高校學生處分權和學生權利沖突的平衡機制

高校學生處分權和學生權利的沖突根本上源于權力和權利之間無休止的沖突。這種沖突必將使得人類社會的活動趨于非理性化和混亂狀態,所以必須尋求解決沖突的平衡機制。要平衡高校學生處分權和學生權利的沖突必須通過法律對兩者進行明確的界定和規范摘要:

首先要約束權力的任意擴張,必須堅持高校學生處分權設定法定和法律保留原則。即高校學生處分權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范圍內進行,高校不能自行創定處分的條件、范圍、種類。而涉及學生基本權利的事項應由最高權力機關以法律的形式來設定,行政機關及高校不得自行規定。高校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的規定,制定相應的、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校內規范性文件以適應學校管理的需要。但校內規范性文件的相關規定必須和法律法規的規定相一致,不能抵觸。否則應屬無效。

其次要約束權力行使者任意擴張權力及在權力行使過程中的權力濫行,必須堅持高校學生處分程序正當原則和司法審查原則。

最后在對作為權力的高校學生處分權作出界定和規范的同時,對學生權利也要給予必要的限定摘要:必須限制和公共利益不一致的個體權利追求,即學生個體權利的追求和校園正常的教學秩序維護必須相一致;必須限制個體權利的無制約性,學生權利的行使應該有一定的限度,不得超出校園正常教學秩序應有的范疇,否則將受到高校學生處分權的相應制約。對于學生權利建立充分救濟的同時也應給予必要的限制,建立“先行行政復議”,對于高校學生處分事項的糾紛,應先行納入行政復議范疇。維其如此才能既維護學生的基本權益又保證校園正常的教學秩序。

參考文獻

[1周葉中,周佑勇主編,高等教育行政執法新問題探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摘要:247

[2王洪成,有關學生處分新問題的法律分析[J山東教育科研,2001,(2)

[3羅文燕,行政許可制度之法理思索[J浙江社會科學2003,(3)

[4姜國平,高校管理權和學生受教育權的沖突和平衡[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