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體制革新對行政法學的影響
時間:2022-11-21 04:00:00
導語:行政體制革新對行政法學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導言
自1978年起,我國就開始了對行政體制進行改革的道路。總的來說,迄止2007年,可以把行政體制改革分為三個階段:以政府機構改革為脈絡的行政體制發展階段(1978-1988年);以政府與市場關系為導向的行政體制變革時期(1992-1998);以政府與社會關系的再造為始點的行政體制演變時期(2001-2007)。而2008年2月27日的十七屆二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意見”,就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的目標以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機構改革等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意見。在此過程當中,行政法學也在孕育和發展著。學界對中國行政法學的復興均認為是從1978年開始的,之前,由于欠缺政府對“依法行政”理念的認同,行政法僅是管理,約束公民工具,并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學。在行政體制改革持續進行的幾十年間,行政法學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其中的關系絕非偶然。有學者認為,我國的行政法學是圍繞著體制改革而展開的。行政法學是研究行政法現象的部門法學。因此,對于行政管理體制的問題,行政法學更側重于法律制度、政府職能、以及行政理念等方面。本文旨在探討在行政體制改革的影響下關于中國行政法學發展的幾個問題。
二、改革進程中行政法學的發展概況
總的來說,整個行政體制改革都是圍繞依法行政以及法治政府而展開的,轉變政府職能是改革的關鍵所在,也是改革的目標。現代國家具有公共管理的職能,也就是說,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是政府的應有職責,即便轉變政府的職能,也并非放棄國家機關在其職能范圍內的管理職責。而隨著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逐步建立,傳統的管理理念已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政府的管理職能應更多的從宏觀上發揮作用。不僅如此,隨著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逐步建立,服務行政的理念開始形成,要求實現從規制行政到服務行政的轉向。
1.不同時期所體現的理念不盡相同。結合上文“三個階段”來看。在第一階段(1979-1988),由于當時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行政權對私域的涉足還相當的廣泛,改革的力度也在于對政府機構的改革,旨在通過對行政機構的內部改制,提高行政效率,以此來緩和當時社會中存在的摩擦。這個期間,行政法學則體現為“管理論模式”。其研究對象是行政管理,側重從法制的角度研究我國國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化、法律化,以及怎樣運用法制來保障實施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行政主體仍然處于強權的姿態,而行政相對人則處于被管理者地位,缺乏主體性。因而有學者說,“行政法學理論在總體上還停留在以‘命令——服從’為人文精神的19世紀古典法學的階段”。
2.在改革的第二階段(1992-1998),側重點主要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調整。政府開始重視市場的角色,強調政企分開、轉變政府的職能。政府應當盡可能較少地對市場進行干預,這一時期,行政法的職能主要體現在對行政權的控制上。“控權論”認為行政法是控制行政權、防止行政權濫用的以及當行政權被濫用如何給予救濟的法律,主要是指行政程序法,更準確的說,控權論體現的是一種憲政理論的分權思想,通過立法的作用來制約行政機關的權利濫用。
3.而在第三階段以及以后,改革的焦點轉變為了政府與社會關系的再造,行政權力從私域退出,開始關注公共領域的事務,更傾向于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強調政府對公民的給付,總體上體現“服務行政”。大量的公共事務和公共利益必須由政府積極的作為才能得以實現國家對公民之“生存照顧”義務。服務行政是在制約行政權濫用可能性的基礎上,實現政府的角色轉變,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公權服務于私權,與私權具有同質性,政府是公共利益的維護者。政府通過提供公共設施、社會保障等,滿足公民的日常生活所必需。按照德國行政法學者福斯多夫的觀點,人類社會化之后,會出現人類與其“生活之資”的分離,要生存就必需有一個可以“有效掌握”的生活之資的空間,但是,隨著社會化以及都市化發展的逐步深入,個人可以有效掌握的生活之資的空間越來越狹隘,這個時候,人類就不能獨立生存了,必需依賴于社會,由社會為其生存提供“生活之資”,以后逐漸演變為政府的職責,即政府之“生存照顧”義務。
- 上一篇:縣委廉政管理工作匯報
- 下一篇:有關基層農民收入調查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