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許可法與政府職能轉變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2 09:25:00
導語:行政許可法與政府職能轉變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行政許可法的頒布實施是時展和我國法制建設的必然要求。行政許可法有其規定的事項內容、原則和明確的法律責任。它的頒布實施將促進政府工作的一系列改革,推進政府工作的法制化建設。
關鍵詞:行政許可法;行政權力;政府職能
Abstract:ThepromulgationandimplementationoftheAdministrativeLicensingLawofthetimesisthedevelopmentofChina’slegalsystemandaninevitablerequirement.AdministrativeLicensingLawstipulates,amongotherthingshasitsowncontent,andtheprinciplesofaclearlegalresponsibility.ItpromulgatedandimplementedtheGovernmentwillpromotetheworkofaseriesofreforms,thegovernment’sworktopromotethebuildingofthelegalsystem.
Keywords:AdministrativeLicensingLaw;executivepower;governmentfunctions
前言
行政許可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行政審批,是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準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它是行政機關依法對社會、經濟事務實行事前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行政許可是一項重要的行政權力,它涉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的關系的界定和行政權力的運作方式,事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保護,事關政府職能的轉變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2003年8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以下簡稱行政許可法)就是對行政機關行政審批事項進行全面規范的法律。行政許可法是繼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之后又一部規范政府行政行為的重要法律。其所確立的行政許可設定制度、相對集中行政許可制度、行政許可統一辦理制度、行政許可實施程序制度、行政機關對被許可人的監督檢查制度、實施行政許可的責任制度等等,都是對現行行政許可制度的規范和重大改革,對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和推進依法行政,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一、行政許可法出臺的歷史背景
(一)時展的必然要求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行政權力都在迅猛的膨脹,行政權力的膨脹必然導致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難免不同程度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制定“控權”的行政程序法來控制或者限制行政權力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很多是沿用前蘇聯的行政管理模式,從總體上說是行政程序法制定比較遲緩的國家,但是在上個世紀末面臨著入關的情勢,急需制定一部規范行政審批的控權法,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大膽借鑒國外行政許可的立法成功經驗,從1996年就開始著手行政許可法的調研、起草等工作。可以說,行政許可法是時代的產物,是世界一體化進程的驕子,是我國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縮影。
(二)轉變政府職能的客觀需要
入關后,我國是WTO的成員國之一,在WTO的框架下,各成員一律平等,各級政府只能在規則之內求創新、不能在規則之外圖方便。因而,遵守規則、履行承諾,既是我國應當履行的義務,同時也是維護法制統一,加強法制建設,推進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客觀要求。因此,行政許可法的制定和實施是客觀形勢的需要。面對入世的挑戰,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轉變政府職能,對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和手段進行改革,使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機制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其核心的內容就是進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可以說,行政許可法的出臺是吸收和借鑒外來先進文化的結果,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是我國對外開放與世界發展的軌跡同步或接軌的必然趨勢。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就必須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吸收世界上一切先進的東西。歷史的經驗告誡我們,封閉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能否不斷地了解世界,能否不斷地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東西,能否不斷地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是關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衰成效的大問題?BR>(三)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需要
長期以來,我國的行政審批一直不同程度存在權力“尋租”等現象,因此,急待對行政審批進行全面規范,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際上是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內容的一項政治體制改革,是上層建筑領域的一場革命。既是革命,那就勢必涉及利益關系的調整涉及特定人群既得利益,難免會有阻力。為了排除阻力,切實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并從源頭上、制度上預防和懲治腐敗,必須堅定不移地實行權力與責任緊密掛鉤、權力與利益徹底脫鉤的原則,決不允許爭權而不負責,更不允許利用權力“尋租”謀利。
為改變我國的傳統行政管理模式,必須制訂行政許可法,革新政府機關行使職權的弊端,應該力求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不越位,決不要再把那些政府機關不該管、管不了,實際上也管不好的事情攬在手里;二是不缺位,該由政府機關管的事情就要把它管住、管好;三是不錯位,政府面關不能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四是不擾民,該由政府機關管的事情,只要能把它管住、管好,辦事手續越簡便、越透明越好。
(四)行政許可法是在反復調研,修改的基礎上制定的,體現了立法為民、依法行政的立法精神
行政許可法制定時間之長,討論次數之多,改動幅度之大,參與面之廣,在我國多年來的行政立法中都是非常罕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從1996年著手行政許可法的調研、起草工作,形成了《行政許可法(征求意見稿)》。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將行政許可法列入立法規劃,確定由國務院提出法律草案。據此,國務院法制辦以征求意見稿為基礎,結合清理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從2000年初開始行政許可法的起草、調研、論證,就起草這部法律涉及的主要問題,征求了地方人民政府、國務院部門、專家學者的意見。在此基礎上,起草了《行政許可法(初稿)》,于2001年7月印發國務院各部門、省級人民政府及較大的市人民政府的法制工作機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等單位以及專家學者征求意見;召開多次座談會,聽取國務院部分部門、一些地方人民政府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幾次召開國內外專家參加的論證會,研究了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行政許可制度;還請4個城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專門對草案有關行政許可程序的規定提出意見,經反復研究、修改,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草案)》從開始起草到審議通過
,前后歷經七年的行政許可法終于在2003年8月27日經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行政許可法體現了立法為民、依法行政的立法精神,對推進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行政許可法設定許可的范圍和原則
(一)行政許可法設定的范圍。
行政許可法對設定事項的內容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這六項分別是: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宏觀調控、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直接關系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特定活動,需要按照法定條件予以批準的事項;有限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公共資源配置以及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的市場準入等,需要賦予特定權利的事項;提供公共服務并且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職業、行業,需要確定具備特殊信譽、特殊條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資格、資質的事項;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設備、設施、產品、物品,需要按照技術標準、技術規范,通過檢驗、檢測、檢疫等方式進行審定的事項;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定等需要確定主體資格的事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其他事項。(二)設定行政許可應當遵循的原則
設定行政許可應當遵循的一般原則,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設定行政許可的目的,就是應當遵循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有利于發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二是設定行政許可的出發點和目的,就是有利于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即行政機關履行了職責、行使行政權力必須充分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三是設定行政許可最根本的價值取向,就是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這里既包括經濟、社會和生態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也包括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各自內在的協調發展。
三、行政許可法規定的法律責任
行政許可法對違反行政許可法的法律責任均作出了明確的界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申請人申請行政許可,應當如實向行政機關提交有關材料和反映真實情況,并對其申請材料實質內容的真實性負責。行政許可申請人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申請行政許可的,行政機關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許可,并給予警告;行政許可申請屬于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事項的,申請人在一年內不得再次申請該行政許可。
(二)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取得的行政許可屬于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事項的,申請在三年內不得再次申請該行政許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做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或者上級行政機關,根據利害關系人的請求或者依據職權,可以撤銷行政許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做出準予行政許可決定的;超越法定職權做出準予行政許可決定的;違反法定程序做出準予行政許可決定的;對不具備申請資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準予行政許可的;依法可以撤銷行政許可的其他情形。依照有關條款的規定撤銷行政許可,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不予撤銷。
(四)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監督職責或者監督不力,造成嚴重后果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五)對于行政機關違反法定程序實施行政許可;辦理行政許可、實施監督檢查,索取、收受他人財物或者謀取其他利益;違反法定條件實施行政許可,該許可的不許可,對不該許可的亂許可;違反規定亂收費等違法行為,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許可,給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行政許可法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深遠的影響力,它對規范行政審批的貢獻是史無前例的,但由于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在立法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來自傳統思維模式、觀念、手段、體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該法中個別地方的規定較為模糊,界定也不是很清楚。比如:什么情況屬于“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情形,是局限于某一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還是既包括某一事項、也包括某一領域內沒有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如何把握“增設行政許可”與“對實施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的界限?國務院文件、三定方案設定的行政許可,是否屬于國務院決定?如何理解和把握聽證程序適應事項中的“重大利益關系”、“重大行政許可事項”的規定?上述這些問題,既涉及到行政許可法條文適用的理解,也涉及到對級政府部門職責的界定,但行政許可法對這些都未能作出明確的規定或界定。
四、行政許可法的貫徹實施對政府工作的重大影響
行政許可法對行政許可的基本原則、行政許可的設定實施行政許可的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程序、行政許可的費用、行政許可事項的監督和法律責任等作了明確的規定,對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從源頭上預防必治理腐敗,都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行政許可法的貫徹實施,將加快政府職能的根本性轉變
行政許可法通過確立行政許可的立法政策,嚴格限制設定行政許可的事項范圍,規定了什么事項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什么事項不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在政府管理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自主決定上,確立了三優先原則。即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自主決定上,確立了優先的原則;在政府管理與社會自律的關系上,確立了社會自律優先的原則。為了促進政府職能轉變,行政許可法對行政許可權的設定作了嚴格的規定,除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省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以及省級人民政府外,包括國務院在內的其他國家機關一律不得設定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法還規定,地方不得設定有關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不得通過設定許可限制其他地區的商品、服務進入本地市場。行政許可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信賴保護原則,明確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要求行政機關對作出的行政許可保持穩定,不得擅自撤銷和變更已經作
出的行政許可決定,給老百姓以明確的預期;行政機關為了維護公共利益,改變行政許可,給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要依法予以補償。上述規定,對于政府職能轉變,增強行政機關的信用,密切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二)行政許可法的貫徹實施,將有力地推動依法行政工作
依法行政是政府運作的基本原則。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須賠償,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對行政機關來說,行使權力的過程,權力與責任是統一的,享有多大的權力,就應承擔多大的責任。行政許可法對行政機關違法設定行政許可,對行政許可申請受理或不受理,該予以行政許可的不予以行政許可,不該予以行政許可的亂予行政許可,只許可不監督以及監督不力的行為,都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行政許可法規定的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的公開原則和設定行政許可聽取意見制度,實施行政許可的聽取利害關系人意見的制度、不予以行政許可的說明理由制度以及聽證制度,監督檢查中的舉報投訴制度等,將有力地推進依法行政工作。
(三)行政許可法的貫徹,將促進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進和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行政機關要將直接管理與間接管理、動態管理與靜態管理、事前行政許可與事后嚴格監管、加強管理與提高效率有機統一起來,充分利用間接管理手段、動態管理機制和事后監督檢查加強對經濟和社會事物的管理,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改變經濟社會事物中一出現問題就求助于行政許可來管理的現狀,有利于促進行政機關改變方式,創新管理機制。同時行政許可法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則規定的一系列方便申請人申請行政許可程序,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和辦理行政許可的一個窗口對外、統一辦理、聯合辦理或者集中辦理制度,有利于行政機關樹立服務意識,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
(四)行政許可法的貫徹實施,將有利于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
行政許可法通過規定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的公開原則,要求行政機關事前公布行政許可的事項、依據、條件、數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錄和申請書示范文本,申請人可以不到現場而通過信函、郵件等方式提出行政許可申請,并對行政許可事項相應采取招標拍賣、統一考試、實地檢測等方式作出決定,增加透明度,減少了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申請人之間的私下接觸,有利于防止行政許可過程中的暗箱操作、濫用權力,增加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透明度。行政許可法通過規定實施行政許可原則上不收費,實施行政許可不得索取、收受他人財物或者其他利益,確保權力與利益脫鉤;通過對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全過程各個環節的嚴格監控,有利于預防和制止行政機關利用行政許可“設租”、“尋租”,從源頭上、制度上預防和治理腐敗。
行政許可法需要我們政府執法的每一名同志要做到與時俱進,緊緊抓住以法治國這個“牛鼻子”,順應時展潮流,狠抓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落實,結合行政許可法的規定,研究制定出推進政府管理創新的方案、措施、辦法;與此同時,要更新觀念,改變那種一出現問題就要審批、發證,以及“以批代管”、只“批”不“管”等行政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進一步推進政府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的創新。一方面,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繼續取消一批不該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真正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企業、市場、行業組織和中介機構,減少政府不必要的行政許可。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的行政管理方式、機制,更加重視政府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但對應當由政府管理同時又不宜實施行政許可的事項,要認真研究取消行政許可后加強后續監管的措施、方法,不能因取消行政許可出現的行政管理上的“真空”;對需要繼續實施行政許可的事項,也需要認真研究如何建立監督制約機制,規范行政許可行為、強化對行政許可的監督檢查,把事前行政許可與事后嚴格監管有機統一起來,確保把該政府管的事真正管住、管好。
總之,行政許可法是建立責任政府的根本途徑之一,是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體現了政府勇于承擔責任,誠實守信的精神。行政許可法的頒布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一件大事。行政許可法的公布實行,對于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都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全國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工作會議上總理的講話
2、國務院關于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通知
3、行政許可法基本知識
- 上一篇:縣域經濟發展情況的匯報
- 下一篇:老干部科學發展觀學習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