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協調制度論文

時間:2022-04-10 10:28:00

導語:行政訴訟協調制度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訴訟協調制度論文

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賠償訴訟外,不適用調解。這種法律的硬性規定,越來越不適目前的行政訴訟的發展需要,也與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法治理念相悖。要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急需要求司法審判中要用協調、調解、和解方式盡力解決各種糾紛即司法和諧。司法實踐中各級法院也逐漸嘗試用“協調”的方式來處理各類行政案件,而且效果非常好。2006年最高法院長肖揚在全國高級法院院長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積極探索和完善行政訴訟和解制度,在不違反法律,不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和堅持自愿原則的前提下,盡可能采取協調的方式,促使當事人和好”,這說明最高法院也充分肯定了用協調的方式處理行政訴訟案件。以我市兩級法院2003—2006年的統計報表顯示,三年來共審結一審行政案件1501件,其中裁定準予原告撤訴的案件745件,是結案數的49%,這些原告撤訴的案件其中有80%是經法院協調后,被告改變了原具體行政行為或原、被告達成一致意見后原告撤訴的。可見在司法實踐中通過法院協調解決行政糾紛具有很大的空間,且通過協調解決的糾紛能徹底平息糾紛,真正做到案結事了。筆者現就在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用協調方式解決行政案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協調的類型、方式作些探討。

一、對行政案件進行協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1、在理論上行政訴訟協調制度有其依據。①行政訴訟也是一種社會糾紛的解決機制,其直接目的仍是要解決糾紛,達到訴訟的定紛止爭效果,而協調無疑是一種解決糾紛的有效手段。而且在有的情形下,協調所發揮的平息糾紛,保護相對方合法權益的功效是單純的裁判無法達到的。②行政合同訴訟和行政賠償訴訟中,本有民事訴訟規定的適用,允許對當事人的糾紛進行協調是法律的規定。而在行政裁量權限范圍內,行政主體的適當讓步也并不一定侵害國家利益或者違背法律。③行政訴訟協調制度的成立以法院依法核準為前提,可確保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及他人利益切實得到維護。2、是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黨中央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要求在司法審判中,盡力用協調的方式來解決當事人的爭議,切實達到訴訟的定紛止爭目的,使之全社會和諧,在行政訴訟中則要協調好“官民”糾紛,使各種“官民”糾紛通過協調的方式解決,使“官民”握手言和,將糾紛徹底平息,做到官了民亦了。肖揚院長在2007年全國高級法院院會議上“強調要樹立正確的糾紛解決觀,把要化解矛盾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切入點,”進一步說明了利用協調方式處理行政爭議是人民法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應盡的司法職責。3、單純的裁判難以達到徹底平息當事人的糾紛。目前行政訴訟中上訴率高,再審率高,上訪率高,無不與行政訴訟案件不適用調解協調的規定有關。無論是撤銷判決還是維持判決,或是變更判決、確認判決,均可能導致不利的后果。一是敗訴方上訴,甚至無休止的申訴,增加訴訟成本,浪費司法資源。在維持判決中,即使敗訴方不上訴或上訴后仍維持,行政機關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被告可以重新作出行政行為,對重作的行政行為,相對人還可以再次提起行政訴訟,甚至反復多次,由此導致的間接后果是不能及時解決糾紛,不僅造成人力物大的極大浪費,而且導致社會矛盾的激發,政府的威信和形象受到損害,法院判決的權威受到挑戰。因此達不到徹底平息糾紛的目的。二、協調在行政訴訟中的具體運用行政訴訟必竟不同于民事訴訟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有其特殊性。在行政訴訟中,可以協調方式協調行政案件,但并不是所有的行政案件都能適用協調,也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協調。筆者認為能用協調處理的行政案件主要包括下列案件。(一)從案件類型來分,有以下幾種:1、行政裁決案件。行政裁決是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授權,對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民事糾紛進行審查并作裁決的行政行為。因行政裁決而提起行政訴訟是有兩個法律關系。一是民事雙方當事人與作為裁決者的行政機關產生的行政法律關系;二是民事糾紛雙方當事人之間產生的民事法律關系,這類案件的當事人要求糾正行政機關的行政裁決,其實質也在于滿足其民事主張。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簡單地運用裁和判的方式均很難達到行政訴訟預定的效果,判決維持對于顯示公平的行政裁決顯然不合適,判決撤銷不能及時解決雙方當事人民事糾紛,反而可能引起循環訴訟,判決變更法院對這類案件又沒有直接的變更權,而通過協調的方式,使雙方當事人的民事糾紛協調好,其行政裁決的歷史使命也就完成,當事人的行政訴訟目的也就達到。2、行政自由裁量案件。因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權發生的行政案件,進入行政訴訟程序后,行政主體在裁量權范圍內放棄一定的“公權力”與行政相對人達成和解,通過人民法院主持協調,可以使行政機關行使自由裁量權改變其不合理的行政行為,使行政行為更加趨于或者完全符合法定職權的客觀要求,不僅沒有放棄法定職權之嫌,相反會使行政行為更加符合立法精神。同時可以促使行政相對人盡快地履行具體行政行為,化解爭議,既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減輕相對人訴累,節約了司法成本。3、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根據行政法律、法規的規定,每個行政機關都有其法定職責。作為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能放棄也不能違反,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因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而引發的案件,行政相對人必然要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履行其法定職責或確認其不履行法定職責的行為違法。人民法院通過審查認為行政機關應當履行法定職責而沒有履行的或者拒絕履行,拖延履行的,不予答復的,只能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履行,對于履行已經沒有實在意義的,判決確認其不履行法定職責違法。顯然這種訴訟程序對于迫切需要從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獲益,獲得救濟的行政相對人來說效率太低,而行政機關又不愿意接受敗訴的后果。而通過人民法院的協調,行政機關主動在訴訟中履行其法定職責或給予賠償,對社會、對當事人都感到皆大歡喜。4、行政合同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已將行政行為的內涵作了擴大化的解釋,“行政行為不僅包括單方行為,也包括雙方行為”。這一重大修改,明確將行政合同納入行政訴訟范圍。盡管目前通過行政訴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行政案件較少,但是隨著大量行政合同的出現,行政合同爭議提起的行政訴訟必將大幅度增強,而通過協調來解決雙方的爭議,更是一種趨勢。

5、行政賠償案件。行政賠償案件能調解、協調的方式,在行政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已有明確規定,本文就不再述。

(二)從政治和社會穩定的角度分析,有下列案件必須要進行協調。1、黨委、政府交辦的案件。當地黨委、政府始終將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對于一些影響當地穩定的行政案件,黨委、政府一直是非常重視的。如處理不慎,必會引起連瑣反映,有的別有用心的人還會等到法院的裁判文書,做些不明智之事,對政府的威望和聲譽造成不好的影響。對這類案件必須要進行協調,要多向黨委、政府匯報,制定出優質的協調方案,盡力將案件協調好。2、涉及“三農”的行政案件。涉及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案件,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百分之九十是農民,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農村這一塊陣地和諧,可以說達到全社會和諧,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出現的涉及到“三農”的行政案件,應盡量適用協調的方式,協調好關系,處理好案件。3、群體性案件。群體性案件一般涉及的人數眾多,主體成份復雜,社會影響大,社會不穩定因素基數大,就現階段而言,宗族、派別團體等封建因素尚在起著不良的作用。一個案件稍微處理不慎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對行政相對人的訴請盲目地支持,會損害政府的形象,甚至使政府的方針政策很難落實,導致不穩定因素增加,影響經濟發展。盲目的不予支持,又會使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損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還會引起群體性上訪。而采用協調方式妥善處理好它們的爭議,無論對政府還是行政相對人都皆大歡喜,其社會效果比單純的裁判好多了。4、涉法上訪的案件。上訴、申訴、上訪多是近幾年來行政案件的一個新的特點,一些當事人只要有一點不滿意法院的裁判就上訴、申訴,即使申訴、上訴裁判了還要進京、上省上訪,還有的先不到法院起訴,而是以上訪的形式以引起黨委、政府、人大等部門的重視,使而再法院起訴,這類案件是法院投資的司法資源最多,也是司法資源浪費最多的案件,是當地黨的方式進行協調處理,協調好關系,妥善處理好糾紛。三、協調的方式方法行政訴訟案件從總體來講要比民事案件協調難度重大,由于我國傳統“民不與官斗”的思想,起訴前行政糾紛大多都經過各級政府部門的層層協調和處理,群眾也經過多次的上訪,往往是官民矛盾已不可調和的情況下才提起行政訴訟。這就要求行政審判法官更具有司法為民的責任心,采取多種形式,適用高超的協調藝術,多方位來進行協調。1、協調行政訴訟案件,要以“司法為民,案結事了”為宗旨,確立司法和諧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服務意識,從切實解決當事人的矛盾糾紛和維護和諧社會的高度來重視協調,想為當事人所想,急為當事人所急,克服畏難情緒和工作馬虎的不良作風。具有耐心、細心、誠信、恒心四心,窮盡一切協調方法,只要協調有一線希望,決不放棄。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自己的真情感化當事人,以促使他們通過協調的方式解決糾紛。2、吃透案情,抓焦點,找準協調的切入點,這是協調行政訴訟案件首要的前提,是重中之重,如果法官沒有吃透案情抓不住焦點,怎樣去做有針對性的協調工作。主審法官收到案件后,應當認真審查原告、被告訴、辯要點,理清各種法律關系,抓住產生糾紛的癥結、焦點,依照法律、法規,參照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及黨的相關政策,制定出最佳的協調方案。3、緊緊依靠黨委領導、積極爭取人大、政府對行政案件協調的支持和參與。行政訴訟案件,特別涉及到房屋拆遷、農村土地征用、企業轉制、社會保障等群體性案件和政治敏感性強的重大疑難案件。這類案件人數眾多,涉及而廣,當事人情緒比較激動,處理不慎極會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和社會穩定,甚至會導致集體性上訪。同時這類案件黨委、人大、政府也非常重視,很希望法院能協調好,處理妥當。對這類案件法院就應當主動向黨委、人大、政府匯報,制定出最佳的協調方案,爭取黨委、人大、政府的支持,并盡可能由其出面做好協調工作,協調好這類案件。4、充分利用當事人的上級機關、基層組織、族群、朋友、人等的影響,多方努力,息訴止爭。在法院協調中,僅憑案件的承辦法官或是合議庭的力量是有限的,法院要調動一切可能調動的積極因素來做協調工作。如在協調中案件當事人的共同上級機關和基層組織出面協調、解決矛盾;利用當事人的親朋好友或比較信任的人從中化解,消化矛盾,還可以利用和當事人有特殊關系的群體,如律師、“說情人”耐心開導,緩和矛盾等等,這樣可以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將案件協調好。5、居中協調,辯理析法,及時簽訂協調協議。行政審判法官在協調中始終要處于中立地位,無論在言語、表情還是具體協調中都要以中立身份出現,避免當事人感到法官有偏袒之心,要認真耐心聽取行政相對人的意見,讓其將其滿腹牢騷,和怨氣發泄出來,讓其感到法官尊重他的意見,從而拉近法官與當事人的距離,為下一步協調打下感情基礎。在聽取當事人意見后,法官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和協調口才技能,辯理析法,對其中正確的意見和要求充分給予肯定和支持,對不正確的意見要當場指出其錯誤之處,對一些無理要求要給予批評。要辯析得當事人心服口服,使協調由可能變為現實,通過協調達成一致意見的要趁熱打鐵,及時簽訂好協調協議,以免出現反彈,徹底解決他們之間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