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貿易自由化保護趨勢

時間:2022-03-26 05:16:00

導語:試論貿易自由化保護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論貿易自由化保護趨勢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經濟一體化的加強,世界各國貿易不斷走向自由化。但是,在貿易自由化的總體背景下,各國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貿易保護,而且這些貿易保護呈現了一些新的趨勢和特征,不同程度影響世界貿易自由化的進程。

關鍵詞貿易自由化貿易保護新趨勢

戰后半個多世紀的世界貿易發展逐步趨向自由化,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更是把國際貿易自由化視為其基本貿易規則和主要目標。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進程中興起的貿易保護主義,在很多方面有別于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傳統的貿易保護,在發達國家多表現為關稅壁壘,在發展中國家則多表現為政府對進口貿易及外匯的管制;近年來的貿易保護主義則更多地求助于新型的非關稅壁壘方式,運用更加難以捉摸的、更巧妙的保護手段。為了便于區別,我們稱現時的貿易保護主義為“新貿易保護主義”。具體說來,國際貿易自由化背景下貿易保護呈現以下的新趨勢和新特征。

1保護手段的多樣性

關稅不再是單一的保護手段,保護主義措施日趨多樣化。傳統的關稅措施已日漸被“自愿”出口限制、數量限制、許可證制度、最低限價制度、海關行政程序、技術衛生檢疫與安全標準、包裝標簽規定等非關稅壁壘(NTB)所代替。據統計,在20世紀60年代末資本主義國家實施的非關稅措施共計350多項,到70年代達到900多項,到80年代末則進一步增加到1000多項。而且涉及的商品范圍也不斷擴大,目前大約已有2000多種。非關稅壁壘限制貿易的作用日益加強,比較典型且使用頻繁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1以環保為名筑起“綠色”壁壘

隨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接受,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環保消費心理得到加強。由于目前國際上解決“綠色”糾紛問題的統一章程尚未出臺,發達國家便利用這一“真空地帶”和綠色消費浪潮興起的時機,爭先恐后地制定環境保護措施,設置形形色色的“綠色”貿易壁壘:如綠色關稅和……市場準入檢查;綠色技術和綠色環境標準;綠色包裝制度等。

1.2憑借技術優勢構建技術壁壘

所謂技術貿易壁壘(TBT),指一國或以維護國家安全,保護人類、動植物生命及健康,阻止欺詐,保護環境,保證產品質量為目的,或以貿易保護為目的所采取的種種技術性限制措施。如果這些措施所采取的標準高于實際需要,或者在制定技術規格時帶有偏見,不合理地優待本國產品或某些特定來源的進口產品時,則會變成不合理的貿易壁壘,在主觀或客觀上成為自由貿易的障礙。

1.3日益增加的反傾銷調查

WTO倡導的是公平、自由的市場競爭,而傾銷將會破壞這種正常的競爭環境。它不但會給進口方生產相似產品的產業帶來損害,也會影響到出口方自身的出口秩序和不存在傾銷行為的出口方的利益,同時還會對向進口方銷售同類產品的第三方出口商產生不利后果。因此,世貿組織認為,若不對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有效的遏制,則多邊貿易體制帶來的積極效應將難以體現。反傾銷的初衷即在于維護公平的國際市場競爭秩序。但是,在實踐操作中,—些成員方往往利用所掌握的自由裁量權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使反傾銷異化為貿易保護主義武器中頻繁使用的“常規武器”。尤其是發達國家中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日益加強且發展迅速,已成為國際貿易的嚴重障礙。

2保護范圍的區域性

從保護的區域范圍來看,傳統貿易保護主義以國家貿易壁壘為基礎,而新貿易保護主義趨向區域性貿易壁壘,即由一國的貿易保護演變為區域性貿易保護。在區域范圍內,國家之間仍實行自由貿易,而對區域外國家則實行共同的關稅壁壘。

區域經濟一體化強調成員國之間相互取消貿易壁壘,進行某種程度的合作與協作,以促進成員國間的貿易經濟發展,因此必然會促進集團內部的貿易自由化。然而,與此同時,自由貿易內部化與生產要素流動壁壘的逐步消除客觀上又形成了一定的保護性和排他性。尤其當成員國之間的貨幣政策高度協調一致,實行統一貨幣,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就如同在一國市場范圍內銷售商品,大大降低交易成本,這樣勢必導致成員國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性減弱,強化內部市場的封閉性。因此,機制化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是一種以保護貿易為主的國家之間的經濟聯合。從世界主義角度看,它是一種擴大了范圍的貿易保護,特別是對那些與自己的比較優勢或規模優勢形成競爭,甚至強于自己的國家實行貿易保護??梢哉f,它實質上實行的是“對內自由,對外保護”的原則,即在增強區域內部抗衡實力的同時,也擴大了貿易保護的范圍。實際上,如果只是單純的對內自由,而沒有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的差異,或者說對外沒有一種保護貿易政策,甚至是共同的對外保護政策,區域一體化組織的吸引力可能是不夠的。因此對一個機制化的區域一體化組織而言,排他性是其吸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隨著集團內部自由化程度的加深,成員國對非成員國的差別待遇也加深,從而保護程度也得到強化。

3保護目標的政治性

3.1……貿易政策的決定力量不是一個個分散的個人,而是形成一定勢力的利益集團

對于自由貿易的受益者和受損者來說,為進行游說活動而支付的費用和所獲得的好處是不同的。如果一項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好處集中在少數幾家廠商,而費用卻是分攤到大量消費者身上,那么,對于任何一個消費者來說,也許不值得花錢積極去反對這樣一項政策。雖然消費者能夠從支持自由貿易中獲得巨大的福利利益,但由于這種行動中存在著“免費搭車”的現象,以及在某一具體貿易問題中個人利害關系較小,故而不能使他們很好的組織起來。相反,少數商業集團卻能夠因集中的既得利益而有效地進行游說活動,這便是所謂的“集體行動的邏輯”。

3.2勞工標準問題成為近年來新貿易問題的焦點

美國等發達國家總是不遺余力地想把勞工標準納入多邊貿易體制,并聲稱這有助于提高全球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改善工作環境。實際上他們這么做的關鍵理由是認為,發展中國家較低的勞工標準對其構成了不公平競爭,引起國內資本大量外流、失業問題嚴重,導致發達國家生活水平下降,所以應限制發展中國家廉價出口產品沖擊其國內市場,強迫發展中國家提高勞工標準。更重要的是,發達國家借勞工標準之名,通過貿易渠道,實現對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干預。他們將勞工標準與“人權”相聯系,為向發展中國家傾銷其人權理念和價值標準提供了借口??梢姡瑤в袧夂裾紊实膭诠藴蕟栴}從根本上會消除發展中國家的低工資成本優勢,降低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能力,從而達到發達國家變相進行貿易保護和向發展中國家“政治傾銷”的目的。

3.3貿易保護的政治性還體現在各國的國別政策和地區政策的差別待遇上

例如,90年代初冷戰結束后,貿易競爭加劇,出自經濟利益的考慮,美國逐漸放寬技術產品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出口。但其貿易法中仍保留著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特別規定,如不給予普惠制待遇,對華最惠國待遇年度審核;對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進口貨物帶來的所謂市場混亂允許在國際貿易委員會發起調查之前就先采取臨時緊急行為,停止進口;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傾銷幅度的計算不用出口國國內市場價格,而采取替代國的辦法計算,等等。由此可見,美國貿易政策中充滿了政治內容,這也有助于它利用貿易政策手段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以達到對外政策的政治目標。

4保護措施的模糊性

對于貿易保護問題,世界貿易組織關貿總協定已經制定了相應的法規。然而規避國際法規的行為也有所增加,貿易保護措施的模糊性加強,“灰色區域”措施的使用越來越多?!盎疑珔^域”措施是指在總協定中沒有明確做出規定的貿易限制措施,最主要的是“自愿出口限制”或稱“有秩序銷售安排”。它名為“自愿”,實際上是出口國由于進口國所施加的壓力,不得不通過協商規定每年出口額度和允許的增長率,以實現所謂的“有秩序銷售安排”。這類限制貿易自由化的措施盛行于紡織品、鋼材、汽車、電子產品的貿易中。它顯然是對總協定基本原則的背離。但總協定對這類措施既未公開指斥其為非法,又不明確接受其為合法,對其未置可否,處于模糊狀態,故稱之為“灰色區域”。

20世紀在60年代,“灰色區域”措施不常見,而且僅僅是為了解決一些非常特殊的國際問題才被使用,因而對國際貿易關系沒有產生值得注意的不良影響。7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以前受到關稅和進出口數量限制的部門,越來越多地被“灰色區域”措施的保護所代替。80年代以來,它不僅用來保護傳統的貿易行業,而且還用以扶植和保護國內新技術、電子行業及其生產者的利益。80年代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世界紡織品貿易額,1/4多的世界鋼材貿易額處于“灰色區域”措施之下,它像傳染病一樣向汽車、電子、機床等貿易領域蔓延,不斷侵蝕總協定的多邊貿易體制。

5保護對象的全面性

從對傳統的成熟產業部門,如紡織、制鞋、鋼鐵、服裝、制造業、造船業、汽車、電視機等的防御性保護升級到對正經歷變革的高科技產業,如電子計算機、半導體工業、信息電訊等部門的戰略性保護。從對商品貿易與資本貿易領域的保護擴展到了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領域,如在簽證申請、投資條例、收入匯回等方面的保護。這是因為在20世紀70~80年代,服務與技術已成為發達國家國際貿易中的主要因素。同時隨著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意識的加強,發達國家也逐漸強化了單邊、雙邊、多邊的協調管理、努力使本國的知識產權得到國際保護??傊Wo的對象幾乎涵蓋了國民經濟的一切部門,這顯然不同程度影響貿易自由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佟家棟.貿易自由化、貿易保護與經濟利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2保羅·克魯格曼.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王火燦.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趨勢及我國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國際商務研究,1996

4盧榮忠.新貿易保護主義特征剖析[J].國際商務研究,1996(2)

5曲如曉,潘愛玲.論歐盟對外貿易政策的保護性[J].國際貿易問題,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