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3 03:42:00
導語: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降低稅負、提高競爭力是現代企業(yè)管理的重要內容,而固定資產在企業(yè)經營資產中占有相當比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用直接影響著企業(yè)的稅負,不同的折舊方法,會出現不同的利潤結果,因而應納稅額會有差異。本文闡述了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以及采用不同的方法對企業(yè)納稅的影響,著重于折舊方法的運用和節(jié)稅效果的分析,結合實例加以論證。
【關鍵詞】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納稅籌劃
一、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概述
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發(fā)生損耗,其價值隨之逐漸轉移到有關產品的成本費用中去,并從產品的銷售收入(營業(yè)收入)中得到補償,固定資產損耗的價值轉移,就成為折舊。折舊作為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稅收擋板”的效用。按我國現行會計制度規(guī)定,企業(yè)常用的折舊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運用不同的折舊方法計算出的折舊額在量上是不相等的,最終影響企業(yè)的稅負輕重。常用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有以下幾種:
1.直線法
直線法是按照固定資產使用年限(或工作時數和工作量)平均計算折舊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計算的每期折舊額均是等額的。采用平均年限法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雖然簡單,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固定資產在不同使用年限提供的經濟效益不同,平均年限法沒有考慮這一事實。因此,只有當固定資產各期的負荷程度相同,各期應分攤相同的折舊費時,采用平均年限法計算折舊才是合理的。
2.加速折舊法
加速折舊法也稱為快速折舊法或遞減折舊法,其特點是在固定資產有效使用年限的前期多提折舊,后期少提折舊,從而相對加快折舊的速度,以使固定資產成本在有效使用年限中加快得到補償。
常用的加速折舊法有兩種:
(1)雙倍余額遞減法
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殘值的情況下,根據每一期期初固定資產賬面凈值和雙倍直線法折舊額計算固定資產折舊的一種方法。在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時,只要固定資產在使用,則其起初賬面凈值就會一直存在,不可能完全沖銷,為此,應在固定資產折舊到期以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后的差額平均攤銷,使最后一年的賬面凈值與預計殘值相等。
(2)年數總和法
年數總和法也稱為合計年限法,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凈殘值后的凈額和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這個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總和。
二、不同影響因素下固定資產折舊的納稅籌劃
(一)基于不同稅制的納稅籌劃
一般來說,在比例稅制下,如果各年的所得稅稅率不變,則宜選擇加速折舊法對企業(yè)較為有利。這主要是因為采用加速折舊法,使得在最初的年份提取的折舊較多,而在后面的年份則提取的折舊較少,這樣就可以使企業(yè)獲得延期納稅的好處,相當于企業(yè)在開始年份內取得了一筆國家無息貸款。
但是,折舊的納稅籌劃不一定全部使用加速折舊方法。一般情況是認為在比例稅率下,采用加速折舊方法較為有利,這可以使納稅人在早期計入更多的折舊額,可以取得資金的時間價值。由于我國的企業(yè)所得稅使用比例稅率,那么我國企業(yè)進行折舊的稅收籌劃就是盡可能地使用加速折舊;而在累進稅制下,過高的利潤額,會引起過高部分所對應的稅率偏高,從而會使企業(yè)稅負也偏高。在這種情況下,則適宜采用平均年限法,可以使企業(yè)的利潤避免忽高忽低,保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減少企業(yè)的納稅。
(二)基于資金時間價值的納稅籌劃
從賬面上看,在固定資產價值一定的情況下,企業(yè)采用不同折舊方法和不同折舊年限,提取的折舊總額是一致的。但是,資金受時間價值的影響,折舊方法不同,企業(yè)獲得的資金時間價值和稅負水平也不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同時間點上的同一單位資金的價值含量是不等的。企業(yè)在選擇不同的折舊方法時,需要采用動態(tài)的分析方法,先將企業(yè)在折舊年限內提取的折舊按當時資本市場的利率折現后,計算出現值總和及稅收抵稅額現值總和,再將二者進行比較,在不違背稅法的前提下,選擇能給企業(yè)帶來最大折舊抵稅現值的折舊方法。
從應納稅額的現值來看,運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算折舊時,稅額最少,年數總和法次之,而運用直線法計算折舊時,稅額最多。所以采用加速折舊法比直線法能獲得更大的時間價值。
(三)基于折舊年限的納稅籌劃
新的會計制度及稅法,對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沒有做出具體的規(guī)定,只要求企業(yè)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消耗方式,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只要是“合理的”即可。這樣企業(yè)便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對企業(yè)有利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以此來達到節(jié)稅及其他理財目的。一般情況下,在企業(yè)創(chuàng)辦初期且享有減免稅優(yōu)惠待遇時,企業(yè)可以通過延長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將計提的折舊遞延到減免稅期滿后計入成本,從而獲得節(jié)稅的好處。而對一般性企業(yè),即:處于正常生產經營期且未享有稅收優(yōu)惠待遇的企業(yè)來說,縮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往往可以加速固定資產成本的回收,使企業(yè)后期成本費用前移,前期利潤后移,從而獲得延期納稅的好處。
(四)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進行的納稅籌劃
我國現行會計制度對企業(yè)擁有的資產實行歷史成本計價原則。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如果企業(yè)采用加速折舊方法,一方面可以加快投資收回速度,將收回的價值補償用于再投資,減少物價水平上升的投資風險;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稅收擋板”效應減緩稅收支付現金流出量,從而使企業(yè)在物價上漲前期擁有較多的現金流量進行投資。可見,通貨膨脹的存在對企業(yè)并非總是不利的,企業(yè)可以通過采用加速折舊方法的選擇有效地利用通貨膨脹,使企業(yè)獲得“節(jié)稅”效應。相反,如果預計物價將持續(xù)下降,則應采用直線法折舊,這時候可以保證緊縮時期企業(yè)稅收負擔的平均,相對于加速折舊,折舊年限在緊縮后期的稅收負擔較低,稅后利益較大,可以利用其貨幣價值較高的購買力進行投資更新。
(五)巧用固定資產修理支出與改良支出進行納稅籌劃
目前稅法規(guī)定,固定資產修理支出可在發(fā)生當期直接扣除。而固定資產改良支出,如有關固定資產尚未提足折舊,可增加固定資產價值。因此,從納稅待遇上來看,修理支出更能節(jié)稅,不僅能節(jié)約所得稅,而且能節(jié)約增值稅。因為我國目前實行的是生產型增值稅,用于固定資產的支出不能抵扣其進項稅,因而用于固定資產改良的外購商品的進項稅額不得抵扣,而用于固定資產修理的則可以抵扣。企業(yè)在這種稅制下應盡量考慮修理支出,而不是改良支出。
(六)考慮企業(yè)各年收益分布情況進行納稅籌劃
在比例稅制環(huán)境下,如果未來稅率不變且企業(yè)各年的收益較均衡,則采用加速折舊方法對企業(yè)節(jié)稅較有利:如果是在累進稅制環(huán)境下,企業(yè)的收益早期高、晚期低并有降低趨勢的話,則采用加速折舊方法給企業(yè)帶來的籌劃收益額會更大,這是因為加速折舊方法早期提取的折舊額大,晚期提取的折舊額小,剛好與企業(yè)早期利潤高、晚期利潤低成比例配合;使企業(yè)各年的收益均衡分布,可以避免因企業(yè)某一期收益過高給企業(yè)帶來的高稅賦。
三、對固定資產折舊進行納稅籌劃的注意事項
(一)我國稅法限定政策對納稅籌劃的影響
我國稅法對企業(yè)實行加速折舊有嚴格的限定:企業(yè)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一般為直線法,對促進科技進步、環(huán)境保護和國家鼓勵投資的關鍵設備,以及常年處于震動、超強度使用或受酸堿等強烈腐蝕狀態(tài)的機器設備,確需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方法的,須由納稅人提出申請,經當地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后,逐級報國家稅務總局批準后方可實行。所以,企業(yè)應在合乎稅法規(guī)定的前提下,選擇能給自身帶來最大抵稅現值的折舊方法來計提固定資產折舊。
(二)我國稅收優(yōu)惠政策對納稅籌劃的影響
國家根據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會對一些特定地區(qū)、特定行業(yè)和企業(yè)給予很多稅收優(yōu)惠政策。所以享有稅收優(yōu)惠政策的企業(yè)在利用折舊進行納稅籌劃時,還要充分結合這些優(yōu)惠政策。
1.稅收減免期不宜加速折舊
某公司2001年—2005年每年不提折舊前的應納稅所得額為2000萬元,沒有其他納稅調整事項,2001年、2002年為免稅期。如果采用平均年限法,每年的折舊額為400萬元;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各年折舊額分別為800萬元、480萬元、288萬元、216萬元、216萬元。
采用平均年限法,5年的實際稅負總額=(6000-400×3)×33%=1584(萬元),平均每年負擔1584/5=316.8萬元;
采取加速折舊法,5年的實際稅負總額=(6000-288-216-216)×33%=1742.4(萬元),平均每年負擔1742.4/5=348.48萬元。
可以看出,加速折舊比平均年限法折舊平均每年增加稅負31.68萬元,增加稅負總額158.4萬元。所以,在企業(yè)所得稅實行比例稅率的情況下,固定資產在使用前期多提折舊,后期少提折舊,在正常生產經營條件下,這種加速折舊的方法可以遞延繳納稅款。但若企業(yè)處于稅收減免優(yōu)惠期間,加速折舊對企業(yè)所得稅的影響是負的,不僅不能少繳稅,反而會多繳稅。
2.加速折舊需考慮5年補虧期
假設某公司采用加速折舊,當年虧損總額1000萬元,此后連續(xù)5年的稅前收益總額為700萬元,則此700萬元可全額彌補虧損,無需納稅,余下的300萬元虧損須用稅后利潤彌補;而該公司若采用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當年虧損總額700萬元,此后連續(xù)5年的稅前收益總額為700萬元,則700萬元虧損可全額用稅前收益彌補,實際稅負為零。同樣的收益,因為折舊方法不同,采用加速折舊法比平均年限法增加稅負300×33%=99(萬元)。
由于稅法對補虧期作了嚴格限定,企業(yè)必須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對以后年度的獲利水平做出合理估計,使同樣的生產經營收益獲得更大的實際收益。特別對一些風險大、收益率高且不穩(wěn)定的高科技企業(yè)更要合理籌劃,避免加速折舊給企業(yè)帶來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yè)會計準則——固定資產.2006.
[2]李成峰.怎樣合理避稅.北京: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04:311-326.
[3]楊志清莊粉榮.稅收籌劃案例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80-288.
[4]余文聲.納稅籌劃技巧.廣州:廣州經濟出版社,2003:111-118.
[5]姜文芹,史書新.新會計制度下的納稅籌劃.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5:124-127.
[6]最合理避稅案例及操作要點分析.北京: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05:35-40.
[7]彭新岸,門玉峰.稅金計算與納稅籌劃.北京: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03:204-208.
[8]王韜,劉芳.企業(yè)稅收籌劃.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41.
[9]毛夏鸞.企業(yè)納稅籌劃操作實務.北京: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5:163-166.
[10]張艷純.企業(yè)納稅籌劃.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352-356.
[11]蘇春林.納稅籌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05-111.
- 上一篇:財稅體系研究論文
- 下一篇:國土局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落實階段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