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省級財政支配動態評估論文
時間:2022-01-06 03:44:00
導語:探究省級財政支配動態評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DEA;效率;Malmquist指數;動態評價
論文內容摘要:省際間和區域間的效率狀況存在較大差異。本文基于非參數DEA-Malmquist指數方法,從動態的視角考察了我國各省財政支出效率的變化狀況。實證結果表明,在考察期內的支出效率進步較小,并且主要貢獻源自技術進步。
Malmquist(1953)提出了“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的概念,使得我們可以在動態條件下,繼續在非參數框架內開展進一步研究。Malmquist指數可以分解為三個部分:技術效率變化、規模效率變化和技術進步。它們分別反映了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產出水平的提升或下降程度;生產規模是處于哪個階段,即收益遞增、遞減還是不變階段;前沿面所代表的技術在兩個時期之間的進步或者退步。
目前,將DEA技術與Malmquist指數相結合,從動態角度分析財政支出效率跨期變化情況的成果尚屬空白。本文對此進行嘗試性研究,以期有利于提高我國的財政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實現財政資金的效能。
研究方法
Malmquist指數最早由曼奎斯特(Malmquist,1953)作為一種消費指數提出,它是距離函數的比值(Cavesetal.,1982),利用DEA效率測度可以很容易地表達生產率進步的Malmquist指數。
對具有跨期行為的DMU來說,t+1期的產出和投入與t期不同,至少有三個情況使得t+1期的產出改變:投入改變、技術改變、效率改變。假定規模收益不變(CRS)條件下,有單投入單產出生產函數y=f(k),那么產出增加的源泉分解如圖1所示。
在圖1中,技術改變意味著生產前沿面的改變,因而它代表著生產前沿面由CRS(t)向CRS(t+1)運動,如B點移至C點,D點移至E點;效率提高指在原有技術前提下,采取最優的生產實踐,降低技術無效率和配置無效率情況,它意味著技術向生產前沿面的垂直運動,比如,生產由A點向B點運動;投入改變意味著生產沿著生產前沿面運動,比如,投入增加意味著生產由B點向D點,或C點向E點運動。
假設,同一個DMU在兩個時期進行生產,第期的投入產出組合為(kt,y(kt))用P點表示,在t+1期的投入產出組合(kt+1,y(kt+1))用Q點表示。
CRS(t)與CRS(t+1)分別表示第t期和第t+1期的規模收益不變生產技術,即生產前沿面。通過CCR模型即可求得第t期和第t+1期的效率水平,分別記為θt和θt+1,那么第t期和第t+1期的潛在產出分別為yt(kt)=yt/θt和yt+1(kt+1)=yt+1/θt+1。于是有:
(1)
右邊同時乘除yt(kt+1),經變換有:
(2)
yt(kt+1)的含義是,利用第t期的生產技術,在投入為kt+1情況下的潛在平均產出。上式中,產出yt+1/yt的變動可分為三部分:θt+1/θt表示效率提高;yt+1(kt+1)/yt(kt)表示生產前沿面的變化,即技術進步;表示投入改變對產出的影響。
在(2)式中,技術進步的公式是以第t+1期為基期衡量的,而投入變化是在第t期衡量的。類似地,如果以第t期為基期衡量技術進步,而在第t+1期衡量投入變動,則可以得出一種新的產出增長分解方式。在(1)式右邊同時乘除yt+1(kt),于是有:
(3)
為避免基準的混淆,可取上述兩值的幾何平均數解決矛盾,即
(4)
描述了兩個時期內效率值的相對變化,也就是所謂的“追趕指數”。表示“前沿面生產率指數”,測度了兩個前沿面的相對距離。由于一個前沿面就代表一種生產技術,因此,描述的是兩個時期內技術進步情況。最后的表示投入規模變化對產出的影響。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測度效率變化的Malmquist指數就是e•t這一部分。如果估計值大于(小于)1,則表示生產率發生進步(惡化)。
實證結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覆蓋30個省級地方政府(西藏除外)。本文選取的投入產出指標與劉振亞等人(2009)相同,數據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1~2009)、《中國檢察年鑒》(2002~2008)、《中國財政年鑒》(2001~2008)以及各省統計年鑒(2001~2008)。由于最新數據只能從相關年鑒2009版獲取,即某些變量值最多更新至2008年。本文寫作時,《中國財政年鑒(2009)》尚未出版,所以無法獲取2008年度個省預算外財政支出的相關數據。衛生產出統計指標中,嬰兒死亡率與人口預期壽命這兩項指標都只有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才公布,因此,本文只能選用2000年公布的新邁數據。
在測度了各省在兩個時期的相對支出效率的基礎上,可進一步得到在規模收益不變(CRS)條件下,各省的投入導向型Malmquist指數及技術效率變化、技術進步變化、純技術效率變化、規模效率變化情況。結果如表1所示。
從縱向的時間維度來看,各省的Malmquist指數平均僅增長了5.6%,說明財政支出效率總體進步較低。效率增長主要歸功于技術水平的變化,技術進步幾乎是前一時期的3倍,說明“十一五”時期表現最好的寧夏比“十五”時期表現最好的安徽更優。考察期內技術效率發生了嚴重退步,效率值僅為原來的38.9%。技術進步率的惡化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其中,規模效率下降了3%,而純技術效率的退步程度為59.9%,對技術效率下降起主要作用。
上述分析表明,財政支出效率的規模效率變化不大,而純技術效率大大退步,進而影響了整個財政支出效率水平的提高。純技術效率只與政府本身有關,因此,政府應當切實提高決策水平,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技術效率。
從橫向的區域角度來看,這個階段Malmquist指數由高到低依次是西部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東部和西部都有一定的效率進步,平均增長分別為121.02%和43.35%,而中部的平均增長為-12.86%,產生了效率惡化。從經濟地理上呈現“兩邊高,中間低,中部塌陷”的態勢。技術效率均有退步,從東至西依次下降了47.2%、67.91%和18.61%,而這三個地區的規模效率變化差異不大,分別為0.69%、-7.59%、1.6%。
因此,技術效率惡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純技術效率的退步,純技術效率變化的顯著差異造成技術進步率存在著較大差異。總體而言,東部和西部省份的純技術效率惡化情況稍好于中部地區。
參考文獻:
1.陳詩一,張軍.中國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J].中國社會科學,2008(4)
2.劉振亞,唐滔,楊武.省級財政支出效率的DEA評價[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7)
- 上一篇:知識型員工價值觀對績效的影響淺議論文
- 下一篇:剖析財政革新的政府職能的改變途徑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