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下精準施策問題探究

時間:2022-06-30 02:45:33

導語:公共政策下精準施策問題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政策下精準施策問題探究

摘要:從公共政策視角對精準施策進行分析,能夠更好地把握精準施策要義,在實踐中真正做到精準施策。精準施策必須注重政策系統的整體協同,協調好所施之策與其他政策的關系,以精準研究公共政策。精準施策要精準把握公共政策的邏輯起點,運用精準思維不斷增強公共政策的針對性和指向性,對公共政策實施過程中的重點和要害發力,以精準制定公共政策。精準施策要在精準落實中突破“中梗阻”,通過政策精準評估做好責任落實督察。大數據為精準施策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因此,應構建大數據時代精準施策的政府治理機制。

關鍵詞:公共政策;精準性;精準施策;精準研究;精準評估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公共政策精準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通過精準施策實現公共政策預期目標,是公共政策的時代走向。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提出“全社會要行動起來,盡銳出戰,精準施策,不斷奪取新勝利”。在疫情防控上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要求,盡快找差距、補短板,切實做好各項防控工作”。[1]精準施策是對政策系統的更高要求,集中體現在“精準”上。因此,從公共政策角度對精準施策進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精準要義,真正做到精準施策。

一、精準施策中“精確”之要義

(一)公共政策精準性與精準性公共政策。“精準”意味著“精細而準確”———不能只是簡單地要求沒有差錯,而是要求精準到沒有或極微小的誤差,從而達到“高級準確”,[2]當社會達到一定文明程度,人類達到一定思維水平時,精準性便成為公共管理的迫切需要。政府治理的基本方式是落實公共政策,要達到精準化必然對公共政策提出精準要求。在政府治理中,若政策達不到預期效果就會產生新的問題,這就要求必須提升公共政策水平,不斷提高公共政策質量。這亦是現代社會政府治理精準施策的內在邏輯。精準施策要求公共政策具有精準性,即公共政策在其目標、實施對象、采用文本、執行中采取的措施及實施效果等必須達到精準的水平。在政府治理實踐中必須使公共政策體系具有“精準”特質,進而在公共政策實施中發揮“精準”作用。公共政策的精準性蘊含著兩層基本含義,即“公共政策精準性”與“精準性公共政策”,亦即公共政策在某種意義上必須具有完全的精準性質,在公共政策實施過程中能夠達到公共政策主體所預期的和實踐所要求的精準性標準,表現為一種公共政策的良好運行狀態。從理論邏輯分析來看,前者是內在屬性、自身狀態;后者則是公共政策內在屬性的承載物,同時也是外在表現形式。從實踐邏輯分析來看,在政策實施過程中為了達到公共政策主體所期待的公共政策效果,就要實現“公共政策精準性”。[3]“公共政策精準性”和“精準性公共政策”是精準施策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高度關聯。在公共政策實施過程中必須堅持以科學的思想為指導,遵循科學規律、依照科學程序、運用科學方法,以避免公共政策失誤,進而達到公共政策主體所設定的預期效果和精準施策要求?!熬珳市浴边M一步提升了政府施策科學化的程度和水平,是公共政策科學化的更高層次,是公共政策質量的更高水平體現?!熬珳市怨舱摺笔埂肮舱呔珳市浴边_到了科學化要求,能夠針對政策要素精準發力進而真正實現精準施策。(二)明確公共政策相關要素的精準性。把握精準性,首先要科學界定公共政策相關要素的精準性,分析各要素對公共政策精準性的具體作用。公共政策精準性源自公共政策主體、客體、目標和工具的精準確定,這些要素保證了所施之策的精準性。⒈公共政策各類主體之精準定位。公共政策各類主體在公共政策系統中居于主導地位,實現公共政策的精準性必須使公共政策各類主體達到精準性要求,精準規定政策各類主體及其行為,制定不同類型公共政策主體行為規范和準則。所施之策的精準性需要政府各部門明確分工分責,避免相互推倭、扯皮。主體責任部門不僅要承擔主體責任,而且能夠協調其他對公共政策負有分工責任的部門機構,由此構成高效的協同機制;在公共政策實施的不同層級中,需明確規定各個層級的主體責任,做好上下級部門分工分責工作,負有責任的公共政策層級主體應具備實施公共政策的職能和資源。為了實現公共政策過程的嚴謹性,公共政策主體須調查研究、征求意見、熟悉依據、遵循規定程序、采用科學方法、運用先進技術,以體現所施之策的精準性。⒉公共政策客體之精準界定。公共政策客體是公共政策的服務對象,在精準施策后會發生某種改變,這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精準施策必須是對公共政策客體的精準實施,若不能有的放矢,公共政策的實施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公共政策客體必須得到精準界定。公共政策的客體是精準施策發揮作用的載體即目標群體,可形象地稱為公共政策有的放矢的靶向人群,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對象。有些公共政策具有眾多的目標群體普惠性,這就需要細化且分類實施公共政策。針對公共政策統計意義上的目標群體,沒有明顯的空間地域劃分,缺少社會階層和職業分布界限的劃分,這就需要設定判定標準。只有明確目標群體的劃分標準,才能做到對客體的精準識別。公共政策是政府對現實問題的權威回應,精準識別公共政策客體是精準施策的起點,如果不能精準識別公共政策客體,公共政策過程就會產生問題。因此,分析精準施策與目標群體的關系有助于了解公共政策邏輯的來龍去脈。政府必須通過公共政策措施來解決公共政策目標群體即客體的公共利益問題。⒊公共政策目標之精準設定。公共政策目標是公共政策價值和意義的集中體現,是精準施策中公共政策主體的努力方向,其實質是解決公共政策問題。有效的公共政策過程以目標為導向,用目標來驅動,所以,只有精準設定公共政策目標才能保證公共政策沿著正確的方向開展相關活動。不同的價值選擇會產生不同的公共政策目標,不同的公共政策主體具有不同的政策理念、政策信息、政策利益,有時難以達成目標共識。因此,應重視對公共政策目標的意見征集與反饋,避免由此而產生分歧,進而影響公共政策目標的精準設定。⒋公共政策工具及其精準選定。在精準施策過程中,公共政策主體目標的實現必須依賴有效手段,即適當的公共政策工具并確保在精準施策中有效使用,其對于達成公共政策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一要從豐富的公共政策工具中精準選定實施某一公共政策工具,精準的公共政策應依據不同的公共政策客體作出相應的工具選擇。二要善于綜合使用各種公共政策工具,發揮組合功效。在公共政策過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選用單一政策工具,而應選擇使用組合公共政策工具,以更好地精準施策,實現公共政策既定目標。上述要素的精準程度及相互關聯的總體狀況影響著所施之策的精準性,就像“木桶原理”,公共政策的精準性受制于要素中的短板,短板決定著公共政策的精準性。所以,要保證所施之策的精準性,必須全面分析研究公共政策,避免出現公共政策短板。

二、增強公共政策間的整體協同性,做好公共政策的精準研究

在精準施策過程中,必須注重各項政策及措施的整體協同,“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4]這就需要明確精準之策在政策系統中所處位置及與其他政策的相互關系,協調各項政策措施,即做好公共政策的精準研究。(一)協調所施之策與各項政策之間的關系。政策系統在施策過程中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政策系統的這一特點要求必須在統籌規劃的前提下整體推進各項政策措施,清晰界定所施之策與政策體系的內在關聯,以實現“整體推進”。“要弄清楚整體政策安排與某一具體政策的關系、系統政策鏈條與某一政策環節的關系、政策頂層設計與政策分層對接的關系、政策統一性與政策差異性的關系、長期性政策與階段性政策的關系”,[5]這樣,在精準施策中才不會斷章取義、生搬硬套。正確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體,也不能以整體代替局部,要使政策實施過程中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做到前者不束縛后者,后者又不破壞前者。關于把握好政策系統五對重大關系的重要論述為精準施策指明了方向。因此,在精準施策上需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堅持結構分析與系統研究相結合。認清所施之策的特殊性,做到既體現具體政策的作用,又著眼于整體安排,使政策鏈條中的局部政策服從整體政策,避免出現所施之策與整體政策相脫節的現象,實現政策的有效銜接,保持政策系統的整體效應。二是做好政策相關性分析。找準所施之策在系統政策鏈條中的定位,“系統政策鏈條是相關政策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關聯,并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所形成的鏈條式政策形態”。因此,應精心設計所施之策與政策鏈條的鏈接途徑,以實現緊密鏈接。同時,在政策系統鏈條中不斷加強各節點的有效對接,實現各政策具體措施間的相互協調。三是加強層次分析。政策體系是由自上而下多個層次構成的,頂層設計是出于全局考慮的全盤設計,分層對接設計是針對精準施策過程中某項政策實施的設計。精準施策必須處理好兩種不同層次設計的關系,對政策系統各層次因子進行科學準確的比較分析,將分析比較后的不同政策方案按照其自身的重要性或適用性進行排列,進而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選擇最優方案,因而精準施策必須使政策頂層設計落實到具體實踐中。四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精準施策中要具體分析現有政策系統中客觀存在的差異性與統一性。依據哲學原理分析,所施之策的統一性在政策實施過程中表現為對政策主客體具有的普遍約束力,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原理又啟示我們,各地發展情況千差萬別,要避免出現“一刀切”現象。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把握特殊性,對政策的各種環境(自然、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心理)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五是做好歷史分析。政策既有階段性政策又有長期性政策,二者是一種歷史關聯,因此要有歷史觀,“今天的政策是昨天政策的延續,明天的政策又是今天政策的發展”。因此,要準確把握當下的各種情況,預測未來發展趨勢,注意分析歷史軌跡,了解前后政策之間的關聯,根據實際發展狀況不斷豐富和完善原有政策,以實現政策的創新性、穩定性和連續性的有機統一。(二)加強對公共政策的精準性研究。精準施策既要協調好政策間的關系,也要對公共政策實施的各個環節進行研究,這也是公共政策精準研究的主要內容。公共政策研究相對獨立于具體的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應采取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方法,通過精準研究制定公共政策并指導實踐。在公共政策領域比較重視“政策咨詢”,“非經政策咨詢,不做政策決策”。[6]因此,精準研究公共政策是精準施策的重要前提。⒈精準研究公共政策有賴于智庫功能的充分發揮。實施公共政策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就是公共政策研究,只有做好這項重要基礎性工作,才能制定和實施精準的公共政策,這同時也構成了公共政策主體的重要工作內容,也是其政策能力的體現。政策制定主體必須了解、掌握、使用科學調研方法和分析技術,深入一線調研公共政策相關問題,掌握必要的公共政策信息,以此保證精準研究公共政策,保證公共政策質量。要充分發揮決策“外腦”的作用,公共政策智庫是公共政策的“外腦”或“思想庫”,是研究公共政策的高水平專家團隊,智庫擁有數據庫、案例庫資源,能專門針對公共政策的戰略問題進行研究和對特定領域進行權威的專業研究,利用先進理念和科學方法對公共政策問題進行研究,在精準研究公共政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和作用。⒉精準研究公共政策要求政策主體必須開展公共政策學習。政策學習能汲取公共政策活動中的有益經驗,總結公共政策活動中的失敗教訓,[7]雖然這種研究并不是對正在執行的公共政策而展開的研究,但同樣是公共政策研究的有效途徑。這種“跨越時空”的借鑒性學習,使公共政策主體能夠追溯公共政策全過程,客觀評價公共政策結果,進而發現公共政策制定、實施中的關鍵要素以及這些關鍵要素間的因果關系,從中總結相關規律、發現創新點。⒊精準研究公共政策需要先進技術予以支撐和保障。公共政策研究中最為重要的是公共政策要素間的因果關系,將保證公共政策過程更加符合科學規律,也更貼近客觀現實。數據的量化可以精確反映公共政策各元素,如通過大數據能夠充分挖掘問題線索,通過云計算可以使政府運用公共政策相關數據信息,進而通過大數據對復雜公共政策元素及元素間的關聯進行廣泛分析,以此對公共政策進行正確解讀、精準研判。

三、遵循公共政策邏輯,精準制定所施之策

(一)精準把握所施之策的邏輯起點。公共政策的邏輯起點源于公共政策問題,每一項公共政策的產生都以需要解決的政策問題為前提。對于所施之策,首先要精準發現問題,精準預判研判。面對復雜的問題,只有深入調查研究和精準研判,才能應對各種挑戰,因此必須對問題有深入細致的了解。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對可能發生的問題能夠全面把握,使得政策能夠針對問題有的放矢,及時化解?!耙袕娏业膯栴}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8]公共政策理論認為,公共政策問題的界定是政策制定過程的第一步,[9]這就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對問題和矛盾不回避也不掩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精準施策,才能在政策實施過程中不留缺口。其次要精準對接問題。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多項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進而制定和執行新的政策使相關改革不斷深化。其一,政策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無法回避。面對問題,公共政策主體要處理好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在普遍性問題中發現并抓住其特殊性,從特殊性問題中找出其普遍存在的共性,在紛繁復雜的問題中發現并抓住要害問題,掌握其發展趨向并洞悉可能發生的轉變,在此基礎上不斷制定和完善公共政策、執行公共政策,以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其二,問題是各項改革政策出臺的導向。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10]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解決問題促進發展,這既是發展的內在邏輯,也是各項改革政策調整的內在邏輯。其三,改革的政策措施取決于存在問題的性質。只有抓住改革中出現問題的主要方面,改革的政策措施才能管用得當。實踐證明,改革中成功的政策措施必須是源于對問題的精準把握。(二)增強所施之策的針對性和指向性。在把握公共政策問題的基礎上,必須增強所施之策的針對性和指向性,以解決特定問題。精準施策要求精準發力,要求“突出問題導向”“扭住關鍵”,這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創造性運用。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就是要對精準施策過程中的重點和要害發力,形象地稱之為牽住“牛鼻子”。牽住“牛鼻子”是分析問題和解決矛盾的科學方法。要善于認識、分析和解決矛盾,推動事物發展?!皟牲c論”與“重點論”的辯證統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公共政策實施過程中應該善于運用矛盾分析的辯證思維方法。在當前和今后公共政策實施進程中,應抓住的主要矛盾或關鍵就是五大發展理念,即各項政策舉措必須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方面做文章,處理好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五大發展理念立足于國家整體、長遠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各項公共政策的實施提供了方向和著力點,回應了人民群眾的各種迫切訴求(突出矛盾),體現了公共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價值訴求與基本原則。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可以使公共政策實施過程更加科學合理,是“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源植發展優勢”的關鍵。[11]增強所施之策的針對性和指向性必須對準焦距、找準穴位,“要從實際出發,抓住主要矛盾,什么問題突出就著重解決什么問題,什么問題緊迫就抓緊解決什么問題,找準靶子,有的放矢,務求實效”。[12]精細化治理要求轉變思維方式,即精細化(精準)思維方式。在政策實施過程中要精準思維、精準施策,只有瞄準問題,突出重點,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指向性,科學設計和精心制定政策方案,精準對接人民群眾所思所盼和所需,才能使各項政策措施實現有效銜接、協同運作,才能做到精準施策,把政策措施落準、落實、落細。(三)排除體制機制制約因素。精準把握公共政策的邏輯起點,是保證所施之策精準與否的前提。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的核心環節,公共政策主體制定公共政策的方式和水平決定著公共政策的質量。精準制定公共政策,必須排除公共政策制定在體制機制方面的制約因素。一是從體制層面看,精準制定所施之策必須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則。民主和集中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公共政策主體開展民意征集和民智匯聚必須采用民主的方式,而公共政策主體在民主基礎上整合共識和科學統籌又必須采取集中的方式進行。通過民主基礎上的集中,避免公共政策主體在民意面前舉棋不定,或者被個別意志所左右,從而保證公共政策質量。二是從流程層面看,精準制定所施之策必須對社會公眾需求進行有效評估。首先,保證評估的客觀性。在評估社會公眾需求時,不能帶有公共政策主體的主觀臆斷和任何偏見,要充分依據客觀資料和相關數據,一切從實際出發進行客觀評估。公共政策評估要認真負責地搜集社會公眾信息,通過科學分析和總結實現客觀評估。其次,保證評估的全面性。既不能以少數社會公眾需求代表多數社會公眾需求,也不能簡單地以多數社會公眾需求代表少數社會公眾需求,必須考慮到社會公眾的整體需求。再次,保證評估的動態性。社會公眾需求是不斷變化的,公共政策主體要注意及時更新并適時調整對社會公眾需求的把握。公共政策主體對社會公眾需求評估的方法既可以深入基層調研,也可以借助現代網絡技術充分利用大數據優勢進行分析。三是從機制層面看,精準制定所施之策必須做好公共政策協調溝通。公共政策的機制層面是指公共政策體系或整體公共政策系統,一方面,公共政策精準性在這一層面的體現就是構建公共政策良好的運轉機制,避免不同公共政策之間“打架”,因為在公共政策體系中單項公共政策與其他公共政策的關聯存在著相互矛盾和沖突甚至相互“打架”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不同層級公共政策主體就同一公共政策問題往往從不同角度進行理解,有時會將各自利益體現在其所制定的公共政策之中,導致公共政策主體的職責分工引發公共政策“打架”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必須做好公共政策的溝通協調,排除制約因素。

四、精準施策要突破“中梗阻”,強化責任落實督察

(一)精準施策必須在精準落實中突破“中梗阻”。精準施策中的政策執行環節很關鍵,其目的是防止政策空對空,沒有實際效果?!耙环植渴穑欧致鋵崱?。反復強調,“必須把抓落實擺上重要位置,做到落實、落實、再落實。實踐表明,抓而不緊,等于不抓;抓而不實,等于白抓。抓好落實,我們的事業就能充滿生機;不抓落實,再好的藍圖也是空中樓閣”。[13]政策實施中的“中梗阻”會導致政策執行不力甚至政令不通,有的表現為各項政策落實進度慢,有的表現為政策重部署輕落實,有的則是為了部門利益而有選擇、象征性地執行政策,致使施策過程中出現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頂層設計和基層落實問題),即能順利快速走出“最初一公里”,卻在終端沒有進展,最終不能實現“最后一公里”的目標,影響了精準施策的落實。強調,要處理好改革“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突破“中梗阻”。用三個比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抓全程、抓過程、抓終程,這在精準施策過程中也同樣適用。精準施策必須要抓好政策落實過程,體現施策的策略和智慧,精準施策能否順利到達“最后一公里”,難在中程、重在中程。因此,必須及時發現精準施策的不利因素,突破阻礙精準施策的“中梗阻”,杜絕因“中梗阻”帶來的精準施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為,避免出現政策落實效率低的現象。“中梗阻”會使政策落實出現問題,影響政策的權威性,如個別地方或部門在政策執行中隨意變通,無視政策的嚴肅性,對此必須堅決予以消除?!皼Q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決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決不允許在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14]“對中央工作部署,要準確領會政策要點和要領,不能隨意解讀,想怎么干就怎么干”。[15]公共政策執行更加強調關注公共政策細節的具體行為。缺少公共政策精準執行環節,精準施策便成了一句空話,只有精準落實,才能突破公共政策的“中梗阻”。公共政策執行過程的組織、活動、資源是精準執行公共政策的三個關鍵因素。一是精準執行公共政策要明確公共政策由誰來組織實施。單一主體不能完成公共政策實施,各主體必須分工合作,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在公共政策實施的網絡體系中只有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各行其能,才能保證公共政策實施的精準性。二是精準執行公共政策要實現公共政策實施的規范化。精準執行的一系列環節,即政策宣傳、政策分解、物質準備、政策監控等,這些環節的精準程度決定著公共政策是否在真正意義上得到精準執行。因此,必須規范公共政策實施活動,確保達到公共政策的預期效果。三是精準執行公共政策要有充分的公共政策實施資源作為保障。支撐公共政策執行的是人財物和信息等各種資源,強有力的資源供給是精準執行公共政策的保障。精準執行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主體就要高效利用有限資源,合理分配使用各類資源,在實現公共政策目標的關鍵節點上使公共政策資源最大化得以利用。要打破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對公共政策實施的資源壟斷,就必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使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成為公共政策執行的輔助力量,以此吸引、融合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到公共政策執行過程中。(二)通過公共政策精準評估加強所施之策的責任落實督察。精準評估能夠全面檢驗公共政策實施質量,同時能夠做好公共政策的精準監控、精準糾偏和精準改進,這些都是精準施策所必備的。因此,精準施策要保證公共政策評估的常態化,充分評估精準施策的過程和效果。一是實現精準評估公共政策常態化。常態化的優勢是不干擾公共政策運轉的正常進程,同時也使得公共政策過程做到省時、省力、低成本。但也存在局限性,即在公共政策實施后其效果是動態且不穩定的,有些公共政策效果并不是執行后就立竿見影,而是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顯現,這樣,就會出現公共政策定期評估不能及時反映公共政策進展狀況的現象。公共政策執行后產生的影響是多維度的,而集中評估難以掌握公共政策過程的整體情況,更難以對影響深刻和具有長期效益的政策效果實現準確評估,對此還需進一步研究對策。二是實現精準評估公共政策規范化。精準評估公共政策要形成科學的評估體制,依照科學規范的程序,運用先進的科學方法和技術,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目前盡管數學等學科研究出很多模型用于評估,但成熟的公共政策評估模型尚未形成,缺少評估公共政策標準化的操作規程。由于公共政策評估不專業、評估的效果不理想,公共政策評估質量也就難以達到公共政策主體預期,因此,實現精準評估公共政策規范化具有一定意義。三是精準評估公共政策要保持評估主體的相對獨立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共政策評估的精準性取決于公共政策評估是否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此,精準評估公共政策必須使公共政策評估主體保持相對的獨立性,擺脫權力和利益的干擾。而第三方評估在這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目前也是西方發達國家采取的主要方式。精準評估公共政策也是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方面,通過公共政策評估可以不斷深化公共政策研究,從而促進公共政策質量的不斷提高。精準施策只有在評估的基礎上才能做好責任落實督察。精準施策要明確落實責任,不能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在政策落實問題上主要領導干部要“一竿子插到底”,把責任一級一級落實到人,一層一層傳導壓力,在政策落實上杜絕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精準施策的落實要形成“責任鏈”,即涉及責任問題要具體明確且環環相扣,通過“責任鏈”使得“不落實之人”難以逃避責任,能夠通過“不落實之事”使責任人被倒查和追究。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指出:“一要抓主體責任,二要抓督辦協調,三要抓督察落實,四要抓完善機制,五要抓改革成效,六要抓成果鞏固?!痹诘谌螘h上再次強調:“要投入更多力量狠抓落實,健全各部門各地區改革督察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加強所施之策的責任落實督察。

五、構建大數據時代精準施策的政府治理機制

大數據應成為精準施策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即通過不斷融入的大數據思維和大數據技術,梳理公共政策依據,理清公共政策邏輯,實現精準施策。多次強調要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數字中國建設,要善于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16]依據大數據實現精準施策就要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加快政府治理的數字化轉型,打造智能化政府。大數據技術的特點是擁有極強的洞察力及快速的流程優化能力,其已成為精準施策的重要支撐。美國管理學家和社會科學家赫伯特•西蒙認為,決策基于有限理性。大數據能夠提高理性程度,提高決策質量,進而實現精準施策。政府治理機制創新是精準施策的必然要求,構建大數據時代的政府治理機制能夠保證精準施策的有效落實。[17](一)政府治理主體要善于利用大數據精準施策。一是在精準施策中打破數據孤島。政府政務信息應對社會進一步公開,建立政府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加強大數據管理的頂層設計,各級政府享有的數據資源要更大規模、更深層次地向相關部門開放,充分發揮大數據在精準施策中的作用,在橫、縱延伸上實現數據共享,即跨部門、跨層級、跨系統和跨區域共享。二是進一步整合大數據信息系統和政府大數據信息平臺,形成大數據中心合理利用機制,促進大數據進一步向社會開放共享。以現有各級政府的數據平臺資源為依托,開展與各種社會組織數據中心的互助合作,形成政務數據服務和信息惠民服務平臺。三是實現精準施策中大數據的應用創新,促進大數據時代公共治理精準施策的數據融合和資源整合。(二)政府治理應依據大數據進行精準施策。一是提升廣大領導干部大數據思維的能力,使之形成大數據施策理念,運用大數據科學化、民主化精準施策,依靠數據預警實現有效預防和決策,有效引導公眾參與決策并對精準施策過程進行實時評估。二是依據大數據分析公共政策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促進精準施策過程中的數據流程與業務流程的有機融合,實現精準施策數據流引導精準施策問題流、精準施策資源流和精準施策主體智慧流的匯聚,從而促進數據治理能力驅動下的精準施策能力的不斷提升。三是建立和完善大數據時代有關精準施策的相關考核指標和體系,通過考核倒逼各級政府轉變職能,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精準施策機制。(三)依據大數據對精準施策的客體進行精準識別。一是以科學的態度不斷完善大數據的統一標準,相關部門要做好精準施策中公共政策相關數據的采集和更新工作。二是政府要加強各部門和社會組織的相關公共政策數據整合和比對,精準識別公共政策客體即精準施策的服務對象,切實落實精準施策要求,防止出現借機騙取國家公共資源的行為。三是實現精準識別動態化,以此跟蹤施策全過程,即通過大數據對公共政策精準施策對象進行動態識別,使目標人群的行為能夠通過大數據得以全面準確反映,從而實現公共政策客體識別精準化和客觀化。(四)政府應在不斷提升數據治理能力的基礎上精準施策。精準施策中的公共政策技術平臺建設要與公共政策所需數據和政策目標相匹配,充分考慮大數據的技術特征,改進并完善技術平臺的硬件、軟件設施,根據精準施策過程和系統運行的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數據采集、整合及運用,使之與數據治理能力相匹配,進而實現公共政策的精準施策。為此,政府應加強數據治理能力建設,結合公共政策客體特征,運用與精準施策相匹配的公共政策客體數據,完成標準化的精準公共政策數據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在精準公共政策數據整合方面,要使公共政策決策模型與已有數據和公共政策客體融合,充分運用公共政策大數據處理技術,打破應用壁壘,形成大數據共享體系。

作者:王慧軍 單位:中共天津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