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政策價值目標研討論文

時間:2022-05-29 06:18:00

導語:經濟政策價值目標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政策價值目標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經濟政策實踐中的價值目標;經濟政策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經濟政策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所謂經濟政策是指國家和政黨為實現一定的政治和經濟任務、公平與效率作為經濟政策的兩個目標,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我國制定并實行了一系列經濟政策、經濟政策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經濟政策實踐中存在問題的原因、我國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要兼顧公平與效率、經濟政策屬于上層建筑、改革分配制度,理順分配關系、引導消費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費的結構、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維持社會安定等,具體請詳見。

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經濟生活和道德生活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如何從道德上規范市場經濟的運行,以及道德和市場的互動關系等,日益成為理論和實踐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經濟政策實踐中的價值目標

所謂經濟政策是指國家和政黨為實現一定的政治和經濟任務,為指導和調節經濟活動所規定的在經濟生活上的行動準則和措施,主要包括財政與稅收政策、貨幣政策、貿易政策等。平等與效率是任何政府追求的兩個基本的政策目標。經濟上的公平即平等主要指收入均等和機會均等。但是經濟平等決不是一條絕對的原則,它的部分內容不能作為最高的或最優先考慮的原則,如收入均等;有些內容又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如機會均等。經濟上所說的效率一般是指人、財、物等資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它之所以成為重要的經濟政策目標,是因為高效率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

公平與效率作為經濟政策的兩個目標,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常常要找到它們之間的平衡點,有人認為偏重于公平,如羅爾斯,有人認為偏重于效率,如諾齊克,還有堅持“第三條路線”的,如阿瑟·奧肯認為“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辈还茉鯓?,平等與效率之間的沖突是無法避免的,尤其在經濟政策的實踐過程中,為了追求效率不顧公平,為了實現公平犧牲效率,這些都不利于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國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價值目標,而且實踐證明這是正確的。效率優先指的是在制定經濟政策時,要優先考慮它對經濟效率的影響,盡可能選擇最能促進經濟增長的經濟政策。兼顧公平指的是在制定政策時,要考慮到它對社會的影響,為了消除貧困,緩解社會矛盾,改善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況,值得以一定的社會效率為代價。

二、經濟政策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并實行了一系列經濟政策,這些政策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是促進了公平和效率的實現。例如改革初期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上使廣大農村迅速擺脫貧困,很快使全國人民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允許和支持發展私營經濟的政策;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政策使企業真正以獨立的、負責的主體身份進入市場,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動力和壓力。在促進公平上,如實行九年義務制教育、實施“希望工程”等,都體現了經濟政策中既堅持效率,又兼顧公平的原則。但是,不能忽視對政策上的某些疏漏所產生的問題。

(一)經濟政策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收入分配不公平?,F在的收入分配不公首先是市場平臺的不公,遠沒有形成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市場格局。如目前的要素市場沒有市場化,距離統一、開放、競爭、有序這四個要求差距很大。勞動力市場依然受到城鄉二元體制的阻隔、土地市場受到產權模糊的約束、資金市場受到若干歧視政策的影響。我國的城鄉差距仍然在繼續擴大,據農業部介紹:盡管這幾年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但仍然低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相對差距和絕對差距仍在擴大。2006年擴大到了3.28:1,絕對額的收入差距達到8172.5元。地區居民收入擴大,從全國來說,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擴大,在一個省內不同地區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顯擴大的趨勢。

國有資產大量流失。所謂國有資產流失,主要指運用各種手段將國有產權、國有資產權益以及由此而產生出來的國有收益轉化成非國有產權、非國有資產權益和非國有收益,或者以國有資產毀損、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在我國經濟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的改革是中心環節,但是由于決策失誤的原因造成資產流失,例如某電視機廠,是我國最早的電視機生產廠家之一,1988年到1990年間,因廠長決策投資6000萬元與日本一家公司合資興建空調器廠,利潤分成與外方實行四六分;而后又投資3000萬元引進國外平繞行輸出變壓器生產線,由于選擇不當,無法使用。

社會道德問題。經濟政策是政府功能對市場失靈的補充,是通過經濟的、法律的手段對市場的一種調節,其作用是將有限的資源在市場進行基礎性的配置后再做適當的分配。因為政策的決策過程具有主觀性、人為性、互賴性、動態性和歷史性等多種特性,加上政策又帶有解決社會大眾需求的矛盾、并謀求全民福利的功能,因此,政策倫理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經濟政策實踐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經濟政策制定不完善。經濟政策的制定涉及多方面,目標是多元的,所以不能只從主觀出發來判斷效應的好壞。不同的投資者由于其所處地位、環境、自身實力等有差異,出發點往往各不相同,如果全憑主觀判斷,很可能對同一現象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顯然不利于發現真實的客觀狀況。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采取扶強扶優的政策也加快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同時,由于按照等級分配經濟資源與經濟機會的體制,在收入分配機制從計劃向市場轉型的過程中,在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政策的誘導下,在權力缺少制約和監督的條件下,政府部門、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在分享財富上進行攀比與惡性競爭,自行利用各自控制的資源與發展機會進行“創收”,形成了一種各有特色的收入分配機制。這就在源頭上容易滋生在經濟領域中的道德問題,比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等問題。

政策實施過程中出現違規操作。政策一經制定就需要貫徹執行,但是執行的過程中,由于執行者的理解或者其他因素可能造成違背政策的初衷,反而事與愿違。比如國家制定對于弱勢群體的保護方面,當在貫徹執行時,由于調查不準確可能就影響了該政策的效果。還有一些人為了自己的私利,利用手中權力人為造成分配不公,比如在國家制定的關于稅收政策上,同等情況下經營可能交納的稅收有所區別,造成分配不平等。因此,經濟政策實踐過程由于多種原因,可能會產生很多關于倫理方面的問題。

三、完善我國經濟政策價值目標的措施

我國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要兼顧公平與效率。效率與公平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所追求的雙重價值目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所追求的目標。利用市場機制解決資源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效率,依靠社會主義制度解決財富分配不公,以達到公平,將兩者在政策中充分體現,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政策倫理性的首要任務。效率優先是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經濟政策內容的必然選擇。但公平,特別是減少貧富差距和城鄉差別等內容的社會公平,是市場發揮效率的保障。換句話說,效率是在公平的環境下取得的,最終還是為了保障社會公平。社會公平的調節作用,必須要通過經濟的、政治的和倫理的手段,體現在完善的規則和規范的約束中。市場經濟的效率與公平既有矛盾性又有統一性,政策的重點是要突出在協調與整合二者之間的關系,確保既不損害效率,又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這是倫理的經濟政策的關鍵。

經濟政策屬于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和社會生產力產生強大的反作用,能促進或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保持連續性,左右搖擺的經濟政策必然會給經濟運行帶來損失;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還要有一定的“彈性”,一旦情況發生變化,必須對經濟政策作相應的調整。要保證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促進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漸消除貧困、兩極分化和分配不公現象,就必須不斷完善我國的經濟政策。

(一)改革分配制度,理順分配關系

總理在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頓和規范分配秩序,逐步理順分配關系,努力解決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促進社會公平?!笔杖敕峙涞钠降葐栴}一般可從兩方面加以理解:一是初次分配過程中的平等,它反映的是生產要素的合法占有關系;二是再分配過程中的平等,它反映了再分配過程中社會各階層的關系與國家的調控目標。由于我國存在按社會等級的計劃分配秩序和按市場上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分配格局,所以,收入分配的初始條件在城鄉之間是極不相同的,進而導致各個階層之間、城鄉之間在再分配中處于十分不平衡的地位。這種傾斜的力量對比使國家的再分配調控無法真正達到預期的目標,而是走向差距越來越大。我們重視的是城鄉居民的收入分配問題,要逐步形成公平的收入分配機制,努力實現個人收入分配的社會公平。要理順分配關系。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注重公平。要保護合法收入,打擊非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扶持弱勢群體。所以完善收入分配方式,是我國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方面。

(二)引導消費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費的結構

長期以來,受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人民的消費習慣十分單調,基本上沒有超出衣、食、住、行的范圍,這樣的消費習慣在歷史上有其合理性,但目前卻則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文化娛樂消費、旅游消費等,有利于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應該大力發展。擴大服務性消費,家庭勞動社會化,是大勢所趨。要引導合理消費。我們反對鋪張浪費的同時,對合理消費要大力支持,積極引導。特別要加以引導那些生產性消費,即有利于提高生產能力的消費,如交通、通信、農田水利建設,還有教育、健身和醫療等。

(三)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維持社會安定

要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完善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會保障。要搞好國有企業,就必須將國有企業的社會保障功能分離出來,讓企業參與市場競爭。要建立新型的農村社保制度。隨著城鎮化的推進,現行以土地為基礎的農村社會保障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應該積極試行由國家、集體、農民個人共同出資、合理負擔的農村養老制度和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并結合農村扶貧政策和其他民政補貼政策,試行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因此,建立新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既關系到國有企業改革,關系到效率,又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關系到平等的大事。

綜上所述,社會全面發展既要重視效率的提高,又要不失公平,所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始終是我國經濟政策實踐追求的價值目標,同時也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所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