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務內涵及選擇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8 05:27:00
導語:基本公共服務內涵及選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的、最終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務。其與公平理念密不可分,但不等于平均化,而且還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可以有收入路徑、支出路徑和政治路徑三種路徑供選擇。
[關鍵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路徑
一、引言
關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定義,國內學者雖說法各異,但基本觀點卻大致相同。徐詩舉將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定義為在保證實現國民福利最大化和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原則下,全國范圍內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相同的公共產品,政府間的轉移支付是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李華根據公共品需求的城鄉差異,將公共品分為基礎性公共品和差異性公共品,提出基礎性公共品的均等化應按照公共品的數量和質量進行衡量,要求實現結果的均等;而差異性公共品均等化的判斷標準應是效用的最大化。王磊認為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和要求,一般是指各個地方政府能夠按照全國的一般標準和居民的生存要求,提供基本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根據財政分權劃分的地方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責任。公共服務均等化具體是指地方政府提供的地方治安、環境、城市建設、文化、教育、衛生、道路等公共產品的水平基本相等。江明融認為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及其公共財政要為不同利益集團、不同經濟成分或不同社會階層提供一視同仁的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具體包括財政投入、成本分擔、收益分享等方面內容。
就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途徑來說,李華和王磊主張應通過轉移支付來實現財力的均等化從而保證公共品的均等化。而江明融、楊曉達則認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實行城鄉統籌的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在遵循“帕累托改進法則”和保證城市居民現有效用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將城市創造的一部分財富用于提供農村公共品,從總體上提高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水平。
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
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起因于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差異性,目標是公共服務消費的平等性。具體來說,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緣由在于其供給的差異性,即由于各地地方政府財政能力的差異而導致供給的基本公共服務在各地之間,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從而導致同一個國家內不同地區的居民卻要消費不同數量和質量的同類公共服務,不僅影響了公平目標的實現,而且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而根據現代公共財政的要求,公共財政同時也是民主財政,即同一國家內的不同居民,不管其身處何地、經濟狀況如何、是否為國家繳納稅收,都有權利平等地消費公共服務。因此,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便應運而生。公務員之家
筆者認為,所謂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主要是指政府要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的、最終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務。因此,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公平的理念密切相連。可以說,在不同的特定階段,對公平理念的不同理解會導致不同程度或不同內容的公共服務供給。但這里筆者所研究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決非實際消費的均等化,而是指消費機會(或權利)的均等化。筆者認為,市場競爭中最重要的公平是起點的平等,也就是競爭機會的公平,因此,這里的均等化僅是指提供給消費者平等消費公共服務的機會,而決不是保證每個消費者實際消費公共服務的平均。其二,均等化絕不等于平均化,而是在保證最低水平全國均等的基礎上允許存在地區差異。考慮到絕大多數基本公共服務都會或多或少地附有某個特殊地區的特殊偏好,因此,如實行絕對均等、全國一致的供給水平,則不僅無法實現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與消費,而且還極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從而降低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其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均等化內容和標準往往隨人們對公平的認識理解和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以基礎教育為例。在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的早期階段,社會流動性不如現在這么頻繁,人們將基礎教育更多地看成是個人受益的私人品,個人為接受基礎教育付費是理所應當地事情,因此此時盡管有政府舉辦的公辦教育機構,但私人辦學仍是社會的主流。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口流動性的不斷增強,基礎教育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其不單單可以提高個人的人力資本,而且對促進社會發展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時人們已將基礎教育視為政府應首要供給的基本公共服務之一,并逐漸要求政府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均等、統一乃至免費的基礎教育。因此,從基礎教育的發展歷程中不難看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含義的動態性。
- 上一篇:國土局資源管理進展情況半年總結
- 下一篇:國土資源管理科學化發展半年總結